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史堯堯】監管政策正朝有利於銀行股估值回升的方向發展。
6月9日,銀監會下發了《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在徵求意見稿中,嚴格了資本定義及其扣減項,並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部分資産的風險權重。
對風險資産權重級別細化為10個檔次,包括0%、20%、50%、75%、100%、150%及1250%。銀監會根據宏觀經濟、産業政策和信貸風險變化,在第二支柱下可對特定的高風險資産組合使用大於或等於150%的風險權重。
內部評級法仍在建立
“徵求意見稿算是巴塞爾協議II與巴塞爾協議III之間的過渡版本,銀監會將堅持穩步推進的原則,對銀行融資影響不會很大。” 一位銀監會人士表示。
“徵求意見稿提出新的資本扣減項、風險資産範圍和風險資産權重指標,是要套用在各家銀行根據成立以來積累的數據庫所建立的內部評級法進行資本金測算。”一位銀行人士指出。
這就有了“運作”的餘地。
此次為銀行根據自我內部評級法評估自有資産風險後,再依照新資本協議的各項目對照劃分資本的使用情況,最後核算出自有資本充足率後上報銀監會。
徵求意見稿下發次日(6月10日),申銀萬國發佈了《新資本協議中風險權重法與內部評級法的影響解析》的報告。
申萬報告指出,根據巴塞爾委員會對新資本協議內部評級法的參數設置,在當前靜態資産結構條件下,除華夏銀行有所下降外,銀行資本充足率普遍大幅上升,其中南京、民生、深發展、光大、招行、中信上升幅度均在2.8%以上。
但研究報告並未得到大多數上市銀行的支持。“內部評級方法,我們尚未完成,也沒有如此詳盡的計算,而申萬的算法又太籠統,並不能反映我們的真實情況。”一銀行人士表示。而傳言已完成內部評級的招行並未作出評論。
另一銀行回復稱:“申銀萬國測算不夠準確。報告使用統一風險因子估計參數對所有銀行進行風險權重認定,簡單地將不同銀行的信用風險認定標準化,一定程度違背了內部評級法的目標。”
內部評級法的核心在於商業銀行對不同類型資産池的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和違約風險暴露(EAD)進行適當的估計,同時要求監管層對於不同經濟環境下計算公式的參數進行合理設置。
在接受記者詢問的銀行中有超過七成銀行表示,內部評級法還在建設中。
申萬相關人士表示,其報告中使用內部評級模型並未與上市銀行核實,測算模型為券商自己建立的數據模型。
銀行進入發展新週期
據國泰君安測算,上述調整將影響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約1.2%,其中北京、寧波、浦發、興業、光大、華夏銀行影響偏大,影響在1.2%-1.8%之間,其餘上市銀行影響在1.2%以內。
果真如此,已經公佈再融資方案的銀行將要面臨修改方案的壓力。
至今,已公佈融資方案的上市銀行有:民生290億元(A股可轉債+H定增);中信260億元(A+H配股);北京118億元(A股定向增發)。
而銀監會更是在徵求意見稿發佈後第一時間表示“資本充足率新規對銀行影響不大”——這種表態意味深長。
“銀行正在經歷一輪新的融資,銀監會此時怎會出臺新政策去推翻之前計劃的融資規模?即使有影響,應會控制在1%以內。”一接近銀監會人士表示:“考慮到一些銀行融資能力較窄,不會對銀行實行一刀切管理。”
“風險權重級別和中長期貸款的計量更加細分化,這給銀行留下許多操作空間。但我們得向銀監會作出具體説明。”有銀行業者坦言。
有分析稱,中國銀行業的定位與西方國家有很大不同,它除了本身是企業之外,還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貫徹和落實的重要載體。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保證銀行體系的平穩過渡。
而銀行業績增長的確定性很大程度上由其本身固有屬性決定,規模奠定了業績穩健增長的基礎,息差和信貸成本貢獻業績彈性。
“這不是一時能改變的。但銀監會已開始有意進行政策引導,迫使銀行改變原有更盯住大客戶的經營模式,鼓勵進行差異化的經營。”一位國有大行信貸審批部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