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5月工業數據解讀現分歧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9日 19: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投資者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投資者報》記者 華強

  張平(專欄):警惕實業經濟弱化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3.3%不值得大驚小怪,適當減速是正常的,是調結構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這也在決策層能夠接受的範圍。”統計局公佈5月經濟數據的次日,《投資者報》記者電話連線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

  不過,讓張平擔憂的是,工業增速相對放緩了,而投資增速依然突飛猛進。他認為,“現在需要警惕的是一種傾向,那就是大家都不愛幹實業了。這應該引起決策層重視。”

  “經濟增速的放緩也有主動調控結果的影響”。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解釋張平也予以認同。他表示,工業增速放緩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然現象,況且工業增加值不是GDP的全部,無需過分擔憂。

  今年前5個月,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5.8%。讓人費解的是:投資加快了,為何産出反而變慢了?張平給出的答案是:投資加快主要是房地産,而工業領域用於擴大再生産的固定資産投資並沒有達到應有的增速。數據顯示,1~5月份,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增長34.6%,其中住宅投資同比增速更是高達37.8%。

  “房地産投資的産出效應,最終體現在服務業上,所以,投資加快而工業放緩,看似矛盾,其實奧妙在這裡。”他表示。

  張平分析認為,大城市房價未降而土地價下來了(今年土地出讓金下滑明顯),中小城市房價則逐步向大城市靠攏,所以儘管調控不斷,但地産商的利潤空間其實更大,投資房地産的動力當然就更大。“這也是央行不斷緊縮貨幣,而房地産投資依然能蓬勃發展的原因所在。”

  在張平看來,儘管工業增速放緩是主動調結構的結果,但他也坦承,現在大家幹實業的熱情是遠不如以往。“大家都不愛幹實業,這是個大問題。”

  近年來,“去實業化”現象比比皆是。投身樓市、股市、藝術品等領域的實業家,簡直如過江之鯽。即使是大型央企,“不務正業”的也不在少數。去年國資委推動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産業計劃之後,目前依然還有16家央企被定義為房地産主業公司。

  據公開資料,國內知名企業如聯想、海爾、國美、雅戈爾、新希望等,都有從主業分兵房地産和資本經營的戰略部署。

  張平擔憂,中國經濟的“去實業化”傾向,將是持續發展的大隱患,“管理層必須警惕。”

  韓志國(微博專欄):經濟滑向滯漲邊緣

  6月15日,經濟學家韓志國正在上海出差。他認為,一方面CPI達到5.5%創出34個月以來新高,另一方面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這表明中國經濟滯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之所以給出這樣的判斷,一方面是抗通脹的宏觀調控之下,工業增速還會下滑;另一方面,6月CPI為6%將是年內高點過於樂觀,“8月份有可能達到8%。”

  針對工業增速放緩,官方的表態是“總體上仍然運行在平穩較快增長的區間”。但韓志國並不這麼看。

  今年5月份,CPI與工業增加值數據分別為5.4%、13.3%;去年同期,CPI為3.06%,工業增加值增速16.5%。“如果考慮價格變動因素,工業增速的回落不是像統計局所説的‘回落幅度總體不大’。而是很大。”他表示。

  論及調結構與工業放緩之間的因果關係,韓志國更是堅決予以否認。他認為,中國經濟調結構,是無舉措、無方向、無實效。

  “什麼結構調了?新的增長點在哪?早就説産能過剩,無效投資下來了嗎?”其用一連3個問句,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他表示,工業放緩,完全是貨幣緊縮造成的。“中小企業本來就對資金敏感度高,貨幣緊縮首先受傷的就是中小企業。佔經濟總量半壁江山的中小企業受傷,工業增速自然就下來了。”

  韓預計,工業增速放緩的趨勢還將延續,因為貨幣政策暫時還沒有鬆動的跡象。

  韓志國預計,今年經濟增長不會超過9%。其邏輯主要是兩點:通脹壓力尚未緩解,繼續緊縮概率大;産能過剩導致傳統經濟萎縮,在無新的增長點之前,經濟增長放緩。

  目前,市場各方對於CPI比較一致的預期是,本月或達6%並將是年內高點。但他認為,8月份還有可能達到8%。同時,産能過剩的矛盾也將愈發突出。在他看來,我們的投資很猛,但大多數是無效投資,使得我們的産能過剩日益嚴重。

  CPI在4%以上GDP低於6%,通常這被認為是中國滯漲的標準定義。韓表示,2012年,中國很有可能進入這個區間。

  他觀察到,最近不少國際大機構集體看空人民幣,這在過去是不多見的。“如果説世行報告評價中國産能已達極限,多少有一些政治的因素在裏面,但國際市場的動向,對於判斷中國經濟未來走向還是值得參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