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三公經費公開還要進一步透明化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14日 18: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經國家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三公”經費公開,不能流於形式,而應是充分公開。除極少數涉密、公開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的內容外,預算應盡可能公開

  楊志勇

  中央部門已開始公佈“三公”經費(指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費出國支出),邁出了預算公開過程中的積極步伐。然而,公開伊始,問題便接踵而至。某部委公佈2011年“三公”經費預算支出4000萬元。可是,誰又有能力説這4000萬是多還是少呢?判斷需要更多的信息,需要了解4000萬的具體去向,需要了解相關背景。

  預算公開好處多多,但阻力也不小。這與制度設計的不盡合理有關。我們需要拷問: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三公”消費能夠順利轉化為相關個人的收入,決定了公款能夠方便地變成私款在使用?

  市場經濟中,政府所耗來自納稅人,來自公共資源。所有財政資金,都是國民財富。大方公開,不需要理由。所用本來就是公款。公事公示,天經地義。預算不夠公開,即使是合理用款,也會遭致懷疑。預算公開,可視為中國財政決策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社會的法治化和民主化也意義重大。如果因為私利,而以各種各樣藉口推遲公開,這是不能接受的。

  公開不能流於形式,而應是充分公開。除極少數涉密、公開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的內容外,預算應盡可能公開。公開是為了更好地監督。

  每年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最主要的議程應是討論政府預算。預算是政府活動的集中體現。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期間,應儘快恢復預算報告的宣讀,並將之作為人代會的一項重要議程。人大代表對政府預算投票,絕不只是對財政部門的信任投票,而是對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和個人投票。監督不僅僅是人大監督、審計監督、財政監督,還應包括輿論監督、社會監督。

  預算公開應特別重視政府收支信息的可獲得性。顯然,不是所有人對所有事情內行。在多數情況下,只能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群體,集中關注某一個部門的具體支出。只要有人願意,他或她就可以借助公開信息,對政府收支行為的合理性與否作出判斷。這理應是預算公開的常態表現。

  “三公”經費公開只是預算公開的一部分。完善公共財政體制,需要全面推動預算公開,需要全面提高預算透明度。預算公開步伐已加快,但這距離理想還有不小差距,尚需加倍努力。

  預算公開是化解目前宏觀稅負爭議的最有效途徑。宏觀稅負的高低不是數字的簡單比較,而應與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挂鉤。納稅人需清楚地了解稅收的去向。稅收得到有效率的利用,納稅人對稅負就有較高的承受能力。換句話説,即使是10%或更低的宏觀稅負,只要稅收用途不清,效率不高,人民同樣無法接受。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充分披露相關預算信息,主動地將自己置於人民的監督之下。這樣的政府,即使宏觀稅負較高,也能夠地得到人民更多的信任。預算公開,是財政決策的重要基礎工作。現實中,我們經常議論財政問題,但是經常是不知道問題在哪,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有多大。地方債規模有多種測算數字,大小相距甚遠。預算法對地方發債限制,帶來了地方債務隱藏問題。蹊蹺的是,一些隱藏者最後連自己也不知道隱藏了多少。

  宏觀經濟政策選擇也是如此。缺乏有效的信息公開,能夠全面掌握信息的只是政府內部的少數人士,這是在浪費社會資源。中國經濟處於轉型期,影響經濟走勢的因素異常複雜。有外腦支持的財政決策將更加準確。

  預算公開,還有助於未來財政戰略與公共政策的選擇。當前,財政風險的突出表現是地方債,是與地方融資平臺有關的債務風險,是與保障性住房建設所可能帶來的地方債務風險。但是,在15年~20年後,中國財政面對的風險更多地將轉向養老保障所帶來的風險以及相關的財政風險。

  要應對中長期的財政風險挑戰,顯然需要人口政策的配合,但從財政的視角來看,財政內部資源的配置也需要未雨綢繆,為未來財政收支結構的調整預留適當的空間。怎麼調整,就需要準確的財政信息。

  預算公開要保證所有的財政資金都在預算中列示。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相關的複式預算體系,尚需加快全口徑預算改革的步伐。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