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半個月來“染塑”食品層出不窮,讓台灣民眾談“塑”色變——
961項産品,280家廠商,這是台灣衛生機構7日發佈的最新“染塑”統計數字。自5月23日事件爆發以來,塑化劑風波已在島內延燒了半個月,仍如滾雪球般愈演愈烈,且已波及大陸、港澳以及所有進口台灣食品的地區,成為一場嚴重的食品安全危機。
較真檢驗員揭開黑洞
影響巨大的塑化劑污染,最初被發現竟出於偶然。
今年3月,台灣食品藥品管理部門一名52歲的普通檢測員,在給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檢測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異常數據。
雖然這項指標本不屬於此次檢測的範圍,但較真的她還是花了2周時間,與各種物質的圖譜進行了比對,最後發現這是本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塑化劑DEHP,而且濃度遠超日均攝入標準600倍。
消息曝光後,有關機構迅速展開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最大的食品添加劑供應商昱伸香料有限公司,在食品添加劑起雲劑中非法添加DEHP。昱伸公司負責人賴俊傑被捕後供認,他在起雲劑中添入塑化劑已將近30年。隨後,另一家起雲劑供應商賓漢香料化學公司被曝光非法添加另一種塑化劑DINP。
台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説,DEHP的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這次塑化劑風波是她30年來看過的最嚴重食品摻毒事件。
清查販賣商12907家
最初,島內受塑化劑衝擊的産品主要是運動飲料、果汁飲料和茶飲、果醬或果凍、膠囊及錠狀食品等,而隨著調查的展開,波及面越來越廣,已擴大至烘焙業所廣泛使用的果醬香料中。
最新調查發現,“毒源”之一的昱伸香料公司曾將生産摻有塑化劑的香料銷往台北市、台中市供烘焙業者製作麵包。而台中市有關機構到其下游公司調查發現,昱伸向其供貨已至少5年,下游廠商多達120多家且遍及全臺。
目前,島內被“塑”到的企業不計其數,包括台灣知名食品企業統一、知名保養品生産商白蘭氏,以及夜市的果汁攤、連鎖冷飲店,甚至連圓山、福華、欣葉、西堤牛排等知名酒店和餐廳也被牽連,影響層面可謂驚人。截至6日6時,台灣各縣市共清查販賣商12907家,下架産品21230項次。
飲料業衰退幅度或高達30%
塑化劑事件爆發後,由於事態嚴重加上島內媒體炒作,台灣社會已呈談“塑”色變的局面。島內民眾的消費習慣也受到影響,許多民眾不敢再喝果汁,因此水果攤的生意最近明顯變好。
事件對台灣食品業乃至出口也産生巨大衝擊。有分析稱,這起事件對台灣食品業所帶來的損失恐高達千億元新台幣,特別是健康食品及飲料業的損失將最為慘重。
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理事長潘進丁認為,塑化劑風暴對飲料業衝擊將可能持續整個夏季,預估今年台灣飲料市場將損失150億元新台幣,全年衰退幅度高達30%,將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衰退幅度。
“染塑”食品層出不窮,讓台灣民眾談“塑”色變之餘,也産生“這場風波到底已近尾聲還是剛剛開始”的疑問。
一片喧囂中,也有理性的聲音呼籲:雖然食品業者短期內確實會受到衝擊,但民眾的健康更重要。為重建台灣的食品安全,業者應痛定思痛,全力配合新政策並檢視自家産品品質,讓危機變成轉機。
同時,島內一些人士開始反思如何“舉一反三”地維護民眾健康權益。台灣成功大學最新發佈研究報告稱,台灣室內灰塵的DEHP含量“全世界最高”;木質地板或打蠟也會使室內塑化劑濃度變高;過度使用塑膠容器還會提高孩童氣喘幾率,或讓女童性早熟。
研究人員為此警告相關單位,在化粧品、保養品內應該全面禁用塑化劑,器皿則要制訂“塑化劑溶出標準”,民眾在生活習慣上也要避免或少用塑膠類産品。
新華社記者 傅雙琪 張勇 林甦(據新華社台北6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