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上市公司哄搶探礦權 青睞以小博大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2日 08: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出於對礦産資源稀缺性的迷戀,A股市場上擁有礦産資源的上市公司幾乎總是可以享受相對高的估值,不論它們的主業是否與這些資源有關。隨著對礦産資源競爭的白熱化,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涉足礦業勘探領域,希望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利益。

  在任何市場化的交易中,利益總與風險成正比,探礦權交易自然也不會例外。但探礦權交易的特殊性在於,探礦權唯一的風險是礦産數量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的背後是客觀的物質存在,人力無法改變。因此,探礦權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看作是賭博,只是在下注的時候有更多"資料"可供參考。

  上市公司青睞以小博大

  長期從事國內外商業性礦産勘查、中國礦業聯合會原副秘書長劉益康在電話中激動地告訴記者:"投資探礦權風險非常大!我建議上市公司買探礦權一定要小心!"

  但上市公司投資礦産資源的衝動似乎並不是一句話就能抑制的。近段時間以來,啤酒花(600090)、本鋼板材(000761)、山東黃金(600547)、大成股份(600882)、華陽科技(600532)和江淮動力(000816)等很多上市公司都公佈了涉及礦業權(包括探礦權和採礦權)的資産收購和重組公告。

  在這些收購礦業資産的公告中,幾乎都直接或間接涉及探礦權的交易。探礦權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範圍內勘查礦産資源的權利。探礦權的交易價格反映的是相應區塊資源儲量的估計,由於採礦權對應的資源儲量已經十分確定,風險較小,因此採礦權的交易價格就相對探礦權更高。但一般情況下,探礦權可以衍生出相應區域的採礦權,因此低價格、高回報的探礦權顯然更受上市公司的追捧。

  深圳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探礦權對應的並不是明確的資源儲量,具有很大不確定性,所以一般探礦權的估值都不會比採礦權高。但是如果探礦權能夠探出大量的資源,那上市公司就可能獲得超額收益,這也是很多上市公司選擇購買探礦權的主要原因。"

  大成股份此前公佈的重組預案顯示,公司擬置入華聯礦業擁有的礦業權包括兩個採礦權和一個探礦權,這部分礦業權資産賬面價值約1.4億元,評估值約8億元,增值率471.39%。然而,上述礦權中的探礦權經評估後的價格也僅為400萬元,與礦權評估總價的8億元相比顯得有些不太相稱。

  在上述兩個採礦權中,下頭礦區按採礦許可證證載規模及設計生産規模確定為100萬噸/年,預估價值為1.44億元;而上述探礦權根據儲量規模設定生産規模確定為10萬噸/年,而回採率、貧化率、選礦回收率也均參照下溝鐵礦設計選取,經此粗略對比,探礦權的評估價格顯然遠遠低於採礦權證,其隱含的潛在回報也遠遠高於採礦權證。

  一位具有礦權評估資格、在四川一家資産評估公司擔任高管的人士告訴記者:"探礦權的風險非常大,風險大,對應的收益也就大,那麼在同等條件下,探礦權的評估價值就會低於資源儲量已經十分明確的採礦權,而且普查性質的探礦權,評估價值也會低於詳查性質的探礦權。"

  對於探礦權不同性質的區分,浙江省金華市國土局地勘環境管理處處長金欽帥告訴記者:"詳查過後可以得出基礎儲量、普查則得出控制儲量;而且普查是在一個比較大的範圍內勘察,詳查的範圍則在相對較小。"

  普查探礦權往往是對某個礦區的礦産儲量做大致預測,對於礦區內究竟含有多少礦産、成色品相的高低都無法準確判斷,風險相應較高。因此,普查探礦權與詳查探礦權、採礦權相比成本相對較低。而如果探礦權下勘探出較大儲量的礦脈,則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探礦權獲得的收益顯然比直接購買採礦權要大得多。

  控制風險成當務之急

  但探礦權證意味著多大程度上的價值,恐怕是個誰都説不清的問題。今年4月,辰州礦業(002155)公告稱,公司資源勘查項目中新邵辰鑫礦區金銻勘探項目和陶金坪礦區深部勘探及周邊普查兩個子項目由於探礦效果不理想,決定不再將募集資金投入相關項目。

  辰州礦業的剎車為其他上市公司投資探礦權敲響了警鐘。而事實上,探礦權由希望的載體變身為一張廢紙的事情並不罕見。由於上市公司購買探礦權所支付的對價實際上是對相應區域內資源估計儲量的價值,因此實際資源的儲量與估計值之間的差距是産生風險的基礎。

  金欽帥指出,探礦權的風險首要體現在最終的探礦結果,有可能根本就沒有礦可開採,也有可能有些礦雖然能探到,但是其資源量太小或者開採經濟性不足,達不到國家的準入門檻,無法換領採礦證。在這方面普查探礦權風險就比較大,詳查探礦權準確度相對較高,但也不是完全可靠。

  正式開採前發現探出資源不理想會造成損失,但更糟糕的情況是真正開採了才發現貨不對板。前述擔保公司人士曾在西南某地參與一個黃金礦評估項目,根據探礦預測儲量實施評估並獲得採礦權後,卻在進入實際開採時發現,部分鑽探點正好位於一些點狀礦藏而非條狀礦脈之上,俗稱雞窩礦,而由此得出的預測儲量也與實際儲量相差甚遠,導致了業主單位的巨大損失。

  礦業市場經驗豐富的劉益康告訴記者,造成探礦權交易風險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資料真實性非常不可靠,因為巨大的利益造成市場上假資料非常多。而探礦權對應的資源是不可見的,可見的只是一堆資料,依靠一些假的資料作判斷風險很大。另一方面,探礦權升值很難,十之八九是升不了值的。因為即使有探礦權也有可能探不到礦,有些礦山還未必有經濟價值,探礦權到實際開採有很長的路要走。

  探礦權本身有風險,而資本市場更可能成為風險放大器。目前上市公司獲取探礦權開始越來越多的選擇使用募集資金或資産重組的方式。例如山東黃金、本鋼板材就屬於使用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收購探礦權資産;而此前被熱炒的大成股份、華陽科技則屬於通過資産重組置入探礦權資産。

  一旦相關公司因探礦權風險而産生損失,大量中小投資者將為此付出代價。目前,資本市場存在約束高風險投資的規則,根據有關規定,使用募集資金一般不能投入非主業的高風險行業;而用自有資金做財務投資的上市公司,也無法進行再融資。

  但一位投行保薦人告訴記者:"探礦權應該算是實業投資,不能界定為財務投資,因此對上市公司投資探礦權並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約束。不過,由於探礦權風險很大,上市公司使用募集資金或自有資金投資應該審慎。而主業與礦業無關的上市公司投資探礦權是否可以視同PE這類高風險財務投資更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