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對基金業績“負責”的不只是基金經理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4日 07: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基金2011年的一季報是非常有看頭的。看頭不僅在於當季的情況,更在於和過往情況的比較。

  比如以2010年全年收益最高的前20隻基金為例子,除了王亞偉管理的華夏策略和華夏大盤精選基金,2011年一季度整體業績表現得非常不理想,大多數要到行業墊底的1/4區間裏。

  在把基金業績與他們設定的長期業績目標——“基準指數”相比較後,我們可以發現,今年一季度裏,偏股基金是落後基準的。在絕對收益出現負數後,相對表現的落後,這讓一直強調“相對收益”的基金行業有點“沒面子”。

  再比如,雖然2011年一季度是基金季度業績最近5個季度中第三次負收益,可是累計過去5個季度的整體業績,開放式基金依然是盈利的,而且還有不小的相對收益(過去5個季度,指數虧損了10%)。

  這表明,基金相比市場平均水平,還是有明顯超額收益的。哪怕是剔除了管理費、申購贖回費以後,哪怕是在操作相對被動的2011年一季度後,這個超額貢獻依然明顯。基金對投資人來説,依然是個合理的選擇之一。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大眾對於基金的評價整體低於其實際的業績呢?

  我們認為,這個結果很可能和一個情況有關,即內地的開放式基金,尤其是佔其主力的股票基金,整體都屬於“進攻性”品種。大多數基金,在股市表現上漲的時候業績也漲得快,但市場下跌或盤整的時候則難保要出現損失。但不可否認,這樣的操作風格,會使基金投資者的持有過程比較痛苦,尤其是在市場暴跌時,基民凈值受損時,基金難免會遭到“基金虧錢還收管理費”的質疑。

  從這個角度看,基金業需要努力的不止是投研部門,同樣應該包括市場部門。如何儘量減少把“進攻性”品種賣給頭髮花白的老年人這樣的案例,可能是基金業獲得社會更大認同的一個必要條件。

  而同時,在此基礎上,鼓勵長期的業績觀也很重要。從這個角度看,對基金業績負責的絕不止是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