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央行:運用利率等多種工具管理通脹預期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3日 19: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行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11年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開局良好,繼續朝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消費需求保持穩定,固定資産投資和進出口增長較快,農業生産形勢向好,工業企業效益改善,居民收入穩定增加,但物價上漲較快。第一季度,實現國內生産總值(GDP)9.6萬億元,同比增長9.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0%。

  201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統一部署,堅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圍繞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一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認真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交替使用數量型和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和貨幣信貸總量調控,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4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共2.0個百分點,2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共0.5個百分點。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促進金融機構自我調整信貸投放總量和節奏。引導金融機構著力優化信貸結構,執行好差別化房貸政策。

  總體看,穩健貨幣政策促進貨幣信貸增長向常態回歸。2011年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75.8萬億元,同比增長16.6%,增速比上年末低3.1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7.9%,增速比上年末低2.0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24萬億元,同比少增3524億元。第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加4.19萬億元,直接融資佔比顯著上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穩步上升,3月份非金融性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1%,比年初上升0.72個百分點。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5564元,比上年末升值1%。

  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切實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注意把握調控的節奏和力度,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處理好控制貨幣總量和改善結構的關係,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關係。當前,經濟增長和就業形勢較好,穩定物價和管好通脹預期是關鍵。

  要切實加強流動性管理,把好流動性總閘門。根據形勢發展要求,綜合運用好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多種價格和數量工具,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配合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合力,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和節奏,管理通脹預期。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資金支持,特別是對“三農”、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合理調節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的比例。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繼續推動金融市場産品創新,保持金融市場健康發展。進一步發揮直接融資的作用,支持企業採取股權、債券等融資方式籌措資金。繼續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服務組織體系。

  第一部分貨幣信貸概況

  2011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保持平穩運行,金融運行總體穩健,貨幣信貸增長向常態回歸,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

  一、貨幣供應量增速回落

  2011年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75.8萬億元,同比增長16.6%,增速比上年末低3.1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為26.6萬億元,同比增長15.0%,增速比上年末低6.2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餘額為4.5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比上年末低1.9個百分點。第一季度現金凈投放257億元,同比少投放575億元。

  總體看,貨幣供應量增長呈回落態勢。在公開市場操作、準備金率、利率等多項貨幣政策工具的綜合作用下,穩健貨幣政策成效逐步顯現。其中,前2個月M2同比增速分別逐月下降2.5個和1.5個百分點,3月份則略微回升0.9個百分點。3月末M2增速出現一定上升,主要是金融機構受考核要求強化的影響,季末時點存款增加突出。

  3月末,基礎貨幣餘額為19.3萬億元,同比增長29.0%,比年初增加1.0萬億元。3月末,貨幣乘數為3.94,比上年末高0.02,貨幣擴張能力仍然較強。3月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1.5%。其中,農村信用社為3.7%。

  二、金融機構存款增長有所放緩

  3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金融機構,下同)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76.8萬億元,同比增長18.7%,增速比上年末低1.1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4.0萬億元,同比多增776億元。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75.3萬億元,同比增長19.0%,增速比上年末低1.2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4.0萬億元,同比多增545億元。其中,存款季末明顯衝高,主要受商業銀行將理財産品到期日集中安排在季末、第三方存管資金回流、季末財政集中撥款等因素的影響。外幣存款餘額為2369億美元,同比增長9.4%,比年初增加112億美元,同比多增65億美元。

  從人民幣存款部門分佈看,住戶存款增長加快,非金融企業存款增速放緩。3月末,金融機構住戶存款餘額為32.8萬億元,同比增長17.9%,增速比上年末高1.4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7萬億元,同比多增6621億元。非金融企業人民幣存款餘額為28.2萬億元,同比增長16.6%,增速比上年末低4.9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3844億元,同比少增9511億元。其中,非金融企業人民幣存款增速1月末回落至12.1%,主要受春節因素影響,此後增速逐步提升,企業資金仍保持穩步適度增長。3月末,財政存款餘額為3.0萬億元,同比增長20.1%,比年初增加3460億元,同比多增987億元。

  三、金融機構貸款增長向常態回歸

  3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為52.6萬億元,同比增長17.6%,增速比上年末低2.1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4萬億元,同比少增4008億元。

  人民幣貸款增長放緩。3月末,人民幣貸款餘額為49.5萬億元,同比增長17.9%,增速比上年末低2.0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24萬億元,同比少增3524億元。從部門分佈看,住戶貸款逐步走低,非金融企業貸款增速相對平穩。3月末,住戶貸款同比增長28.3%,比上年末低9.3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7557億元,同比少增1661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增長放緩,比年初增加2810億元,同比少增2015億元。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同比增長14.6%,比上年末低0.7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1.5萬億元,同比少增1898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9830億元,同比少增7965億元。票據融資比年初減少2622億元,同比少減3621億元。分機構看,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貸款同比少增較多,全國性中小型銀行及區域性中小型銀行貸款同比多增。

  中小企業信貸支持力度繼續加大,“三農”信貸支持保持較強力度。第一季度我國銀行業機構中小企業人民幣貸款新增9114億元,3月末餘額同比增長24.8%,增速比大型企業貸款同比增速高21.6個百分點。其中,小企業貸款第一季度新增4979億元,3月末餘額同比增長48.7%,保持較強的信貸投入力度。3月末,主要金融機構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城市信用社、村鎮銀行和財務公司本外幣涉農貸款餘額12.7萬億元,第一季度新增7709億元,佔當期各項貸款增量的比重為32%。

  外幣貸款平穩增長。3月末,金融機構外幣貸款餘額為4775億美元,同比增長17.2%,比年初增加270億美元,同比少增18億美元。從投向看,支持進出口的貿易融資增加96億美元,在全部外幣貸款中增量佔比為36%;支持“走出去”的境外貸款與中長期貸款增加82億美元,在全部外幣貸款中增量佔比為30%。

  四、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少增,直接融資佔比明顯上升

  初步統計,第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加4.19萬億元,同比少增3225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2.24萬億元,同比少增3524億元;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1474億元,同比少增457億元;委託貸款3204億元,同比多增1684億元;信託貸款增加91億元,同比少增2047億元;銀行承兌匯票增加7611億元,同比少增1471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4551億元,同比多增1874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558億元,同比多增309億元。

  從結構特點看,一是貸款融資佔比繼續下降,當季人民幣貸款融資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53.5%,同比低4.1個百分點。二是金融機構表外融資佔比明顯下降。當季實體經濟通過金融機構的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銀行承兌匯票融資佔比分別為7.6%、0.2%和18.2%,合計佔比為26%,同比低2.1個百分點。三是直接融資佔比明顯上升,為2002年以來同期最高水平。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佔比分別為10.9%和3.7%,同比分別高4.9個和1.0個百分點。

  專欄 1:社會融資規模

  201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社會融資規模成為宏觀監測的重要指標之一。

  社會融資規模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即企業和個人)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這裡的金融體系是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它主要由三個部分構成: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及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産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範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信用或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産業基金投資等。

  具體到統計指標上,目前社會融資規模包括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委託貸款、信託貸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資八項指標。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經濟還會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衝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將其計入社會融資規模。

  初步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快速擴張,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明顯加大。從2002年到2010年,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由2萬億元擴大到14.27萬億元,年均增長27.8%,比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年均增速高9.4個百分點。2010年社會融資規模與GDP之比為35.9%,比2002年提高19.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金融結構呈現多元發展,金融對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具體表現為,一是2010年企業債融資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分別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8.4%和4.1%,其中企業債融資比2002年上升6.8個百分點。二是金融機構表外業務融資功能顯著增強。2010年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分別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16.3%、7.9%和2.7%,分別比2002年高19.8個、7.0個和2.7個百分點。

  傳統的金融與經濟關係,一般是指銀行體系與實體經濟的關係。較長時期以來,我國宏觀調控重點監測和分析的指標是M2和新增人民幣貸款。在某些年份,新增人民幣貸款甚至比M2受到更多關注。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金融與經濟關係發生較大變化。金融市場和産品不斷創新,金融結構多元發展,證券、保險類機構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加大,對實體經濟運行産生重大影響的金融變量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貨幣與信貸,也包括信託、債券、股票等其他金融資産。2010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95萬億元,同比少增1.65萬億元,但是實體經濟通過銀行承兌匯票和委託貸款從金融體系新增融資達3.47萬億元,佔社會融資規模的24.2%,同比多增2.33萬億元。宏觀監測迫切需要一個更為合適的、能夠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係的中間指標,即社會融資規模。只有將除貸款外的其他融資,即金融機構表外融資業務如銀行承兌匯票、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等,以及直接融資都納入統計範疇,才能完整、全面地監測和分析整體社會融資狀況,也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因過度關注貸款規模而形成的“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

  五、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穩步上升

  第一季度,非金融性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利率逐月穩步上升。3月份,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1%,較年初上升0.72個百分點。其

  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10%,比年初上升0.76個百分點;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為6.26%,比年初上升0.77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持續上升,3月份加權平均利率為6.17%,比年初上升0.82個百分點。

  從利率浮動情況看,執行基準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貸款佔比上升。3月份,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佔比為55.82%,比年初上升12.78個百分點;執行基準利率的貸款佔比為30.22%,比年初上升1.06個百分點;執行下浮利率的貸款佔比為13.96%,比年初下降13.84個百分點。

  受境內資金供求關係變動等因素影響,外幣存款利率總體走高,貸款利率持續上升。3月份,3個月以內大額美元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31%,比年初上升0.47個百分點;3個月以內、3(含3個月)-6個月美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3.04%和 3.26%,比年初分別上升0.47個和0.41個百分點。

  六、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

  2011年以來,人民幣小幅升值,雙向浮動特徵明顯,匯率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匯率預期總體平穩。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5564元,比上年末升值663個基點,升值幅度為1%;人民幣對歐元、日元匯率中間價分別為1歐元兌9.2681元人民幣、100日元兌7.8883元人民幣,分別較2010年末貶值4.98%和升值3.01%。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11年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26.24%,對歐元匯率累計升值8.05%,對日元匯率累計貶值7.38%。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計算,2011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貶值1.2%,實際有效匯率貶值1.9%;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11年3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3.4%,實際有效匯率升值20.3%。

  第一季度,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為6.5564元,最低為6.6349元,58個交易日中38個交易日升值、20個交易日貶值。一季度最大單日升值幅度為0.20%(133點),最大單日貶值幅度為0.16%(103點)。

  第二部分貨幣政策操作

  201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統一部署,圍繞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一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認真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交替使用數量型和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以及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和貨幣信貸總量調控,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引導金融機構著力優化信貸結構,繼續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進外匯管理,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進一步加強流動性管理

  靈活安排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組合,加大流動性回收力度。根據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變化情況,中國人民銀行靈活安排公開市場工具組合與期限結構,搭配央行票據發行和短期正回購操作,進一步提高流動性回收力度。第一季度累計發行央行票據3370億元,開展短期正回購操作8150億元。截至3月末,央行票據餘額約為2.8萬億元。

  發揮公開市場操作的預調和微調作用,有效熨平季節性因素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衝擊。針對春節前後銀行體系流動性波動較大的季節性特徵,中國人民銀行靈活安排正回購期限品種,通過不同期限正回購操作到期日與春節前現金投放峰值時點的匹配,有效熨平了季節性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動性波動。

  適度增強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彈性,進一步加強對通脹預期的管理。與存貸款基準利率調整相配合,結合市場環境變化,中國人民銀

  行適時增強了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彈性,不僅有助於加強通脹預期管理,而且有利於發揮市場利率調節資金供求關係的作用。截至3月末,3個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據的操作利率分別為2.7944%和3.1992%,分別較上年末上升77.88個和68.77個基點。

  適時開展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業務。2011年第一季度共開展了二期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業務,期限均為3個月,操作量均為300億元。

  二、四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

  在國際收支總體上繼續保持較大順差的背景下,為加強流動性管理,適當調控貨幣信貸總量,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201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繼續發揮存款準備金工具深度凍結銀行體系多餘流動性的功能,分別於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和4月21日4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各0.5個百分點,累計上調2個百分點。

  中國人民銀行結合宏觀審慎理念和流動性管理的需要,從2011年起對金融機構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配合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合力。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主要基於社會融資規模、銀行信貸投放與社會經濟主要發展目標的偏離程度及具體金融機構對整體偏離的影響,並考慮具體金融機構的系統重要性、穩健狀況及執行國家信貸政策的情況等因素,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回收過多流動性,引導金融機構信貸合理、適度、平穩投放,優化信貸結構。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實施,為金融機構提供了一種主動按照宏觀審慎政策要求,從提高資本水平和改善資産質量兩個方面增強風險防範能力的彈性機制,既可體現宏觀調控的要求,達到防範順週期系統性風險積累的目的,又給市場競爭機制的運作保留了空間。

  三、二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

  為穩定通脹預期,抑制貨幣信貸快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于2011年2月9日和4月6日兩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2.75%提高到3.25%,累計上調0.5個百分點;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5.81%提高到6.31%,累計上調0.5個百分點。加上2010年第四季度兩次利率上調的累計效果,金融機構對非金融性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利率逐步上升,對於調節貸款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時,社會資金成本的逐步提升,也有利於引導通脹預期,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

  四、引導金融機構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加強貨幣信貸政策與其他政策的協調配合,加強窗口指導,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區別對待、有扶有控的原則,著力優化信貸結構。引導金融機構支持重點産業調整振興、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大力支持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産能、促進發展低碳經濟。指導和督促金融機構以完善創新擔保方式為突破口,積極探索適合服務産業發展特點的信貸産品和服務方式。做好“三農”金融服務,高度重視春耕抗旱和糧食生産的金融支持工作,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切實把特殊群體就業、助學、救急應災等“民生金融”工程落到實處。繼續做好對國家重點支持區域、國家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金融服務工作,為地震災區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區提供金融支持與服務。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放貸管理,積極探索研究拓寬地方政府融資新渠道。

  五、發揮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引導信貸資金投向的作用,促進改善縣域和農村金融服務

  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引導擴大涉農信貸投放。2011年以來,為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糧食主産區和受災地區支農再貸款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對上述地區共計安排調增支農再貸款額度150億元。其中,對新疆、廣西等西部地區和糧食主産區調增支農再貸款額度50億元;對河南、山東、河北等受旱災影響嚴重的8個省(區)安排增加支農再貸款額度100億元。3月末,全國支農再貸款餘額791億元,同比增加330億元。支農再貸款的運用對支持春耕抗旱,引導擴大涉農信貸投放發揮了積極作用。為有效發揮再貼現引導資金投向和促進結構調整的作用,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對遼寧等5省(區)安排增加再貼現額度50億元。第一季度,累計辦理再貼現552億元,同比增加351億元,3月末,全國再貼現餘額766億元,同比增加503億元。從投向看,再貼現總量中涉農票據佔32%,中小企業簽發的票據佔89%,較好地發揮了支持擴大“三農”和中小企業融資的作用。

  認真落實縣域法人金融機構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於當地貸款的激勵政策以及農村信用社專項票據兌付後續監測考核激勵約束政策,支持和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堅持審慎穩健經營,擴大涉農信貸投放。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通知,決定自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對同時達到比例考核政策和專項票據兌付後續監測考核政策標準的425個縣(市)農村信用社和16個村鎮銀行,安排增加支農再貸款額度200億元;對達到專項票據兌付後續監測考核標準的農村信用社,在支農再貸款、再貼現等方面適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對考核不達標的農村信用社,採取一定的約束措施。

  六、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保持較高增長水平

  2011年第一季度,銀行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3603.2億元,比2010年第四季度增加190.0億元。其中,貨物貿易出口結算金額202.3億元,進口結算金額2853.7億元;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出口結算金額195.9億元,進口結算金額351.3億元。第一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實際收付總金額2584.7億元,其中實收392.5億元,實付2192.2億元,收付比為1:5,較上年末有所下降。其中,與香港地區的跨境人民幣結算佔比最高。截至2011年3月末,境內代理銀行為境外參加銀行共開立800個人民幣同業往來賬戶,賬戶餘額858.6億元,戶均餘額10733萬元。

  專欄 2:香港人民幣業務穩步開展

  順應市場需求,依託政策推動和內生動力,香港人民幣業務自2004年起步,歷經個人業務、人民幣債券業務、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到香港金融機構依本地法規自主開辦人民幣業務的發展進程,業務有序推進,發展勢頭良好。

  隨著內地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內地與香港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人民幣現鈔在香港流通擴大並形成一定沉澱。2003年,國務院批准香港銀行在港辦理人民幣存款、兌換、銀行卡和匯款四項個人人民幣業務,以滿足兩地居民個人往來和小額旅遊消費需求,但不涉及大額經常項下的交易和人民幣的貸款、投融資等資本項目交易。2003年12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銀行(香港)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中銀香港)作為香港銀行個人人民幣清算行,並與中銀香港簽署《關於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內地為香港提供人民幣清算和兌換平盤安排,奠定了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的基礎。2004年2月25日,香港銀行正式開辦個人人民幣業務。

  香港人民幣業務開辦後穩步有序發展,資金清算渠道暢通,人民幣存款逐步增加,進而催生人民幣投資和資産管理需求。經國務院批准,2007年1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公告》[2007年第3號],內地金融機構經批准可以赴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所籌資金可匯入內地,中國人民銀行相應擴大為香港人民幣業務

  提供清算安排的範圍。2007年7月28日國家開發銀行在港發行首只人民幣債券,發行規模50億元。經國務院批准,2009年9月28日財政部在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進一步豐富了香港人民幣投資品種。

  為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國務院于2009年4月8日決定在上海市和廣東省4個指定城市先行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境外地域範圍為港澳地區和東盟國家。2009年7月2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開始試點,香港人民幣業務從個人業務擴大到以人民幣結算和融資為主的公司業務。試點開展以來,與香港地區的跨境人民幣結算一直佔主導地位,人民幣實際收付累計結算量佔總收付金額比例超過三分之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成為香港人民幣資金的主要來源。2011年3月末,香港人民幣存款已達4514億元,約佔同期香港外幣存款的15%。

  為進一步促進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密切兩地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2010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訂了《補充合作備忘錄》,與中銀香港簽訂修訂後的《關於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明確香港人民幣業務參加行可以按照本地法規為企業和機構客戶提供人民幣銀行業務,人民幣資金進出內地需符合內地的有關規定。自此,香港人民幣業務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人民幣在港開戶和劃轉不受限制,香港金融機構可自主開發各類人民幣交易産品和資産負債産品,可交割人民幣遠期、人民幣存款證、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産品、人民幣信託投資基金等迅速推出,國際開發機構、境外和跨國金融機構和企業也紛紛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2011年3月末,各類主體在港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約820億元。2011年4月11日,香港首只以人民幣計價的基金——匯賢房地産信託投資基金公開招股。

  香港是內地與世界各經濟體進行經貿往來的重要窗口,在香港建立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資産管理中心、發展香港人民幣業務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於在“一國兩制”制度下建設和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二是為境外主體獲取和運用人民幣提供重要平臺,有利於促進貿易和投資。三是為內地金融改革提供有益經驗。四是在資本項目未完全開放的條件下,通過有效管理跨境人民幣流動,有利於防範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有關風險。

  七、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繼續按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重在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八、繼續推進金融機構改革

  繼續深化大型商業銀行改革,不斷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促進大型商業銀行完善公司治理,不斷提高決策水平和效能;強化資本、成本和風險約束意識,全方位調整優化資産、負債、收益結構,嚴防不良資産反彈,確保穩健經營。截至2010年年末,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27%、11.59%、12.58%、12.68%和12.36%;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08%、2.03%、1.10%、1.14%和1.12%;稅前利潤分別為2154億元、1207億元、1421億元、1752億元和500億元。繼續推進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對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的四川、重慶、湖北等八個省(區、市)分行下轄的561個縣域支行逐縣開展檢查評估,全面客觀評價改革試點成效和“三農”金融服務效果;同時,對改革試點給予營業稅、監管費、存款準備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轉型穩步推進,在支持企業“走出去”,改善民生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深入研究論證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改革方案,推動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繼續深化內部改革。

  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村信用社資産質量明顯改善,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3月末,按照貸款五級分類口徑,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分別為4020億元和6.6%,比上年末分別下降184億元和0.8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8.6%。二是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顯著增強,支農服務功能明顯改善。3月末,全國農村信用社存貸款餘額分別為9.3萬億元、6.1萬億元,佔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的比例分別為12.3%和12.4%,比上年末分別提高0.4個和0.6個百分點。涉農貸款和農戶貸款餘額分別為4.1萬億元和2.2萬億元,比上年末分別增加2454億元和1562億元。

  九、不斷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推廣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便利企業跨境資金運用。在總結前期試點地區經驗基礎上,2011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實施,允許境外企業將貨物貿易出口收入存放境外,便利國內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減緩出口收入調回境內壓力。

  加強跨境資金流入和結匯監管。為合理引導跨境資金流動,防範違法違規資金流入,進一步加強了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轉口貿易收結匯管理,適當壓縮貨物貿易預收貨款和延期付款的比例,進一步調低2011年度境內金融機構短期外債指標總規模,並適度調減存放同業、拆放同業規模較大銀行的短期外債餘額指標。進一步提高外匯管理透明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正確解讀我國跨境資金流動以及異常資金流動狀況,合理引導市場預期。

  第三部分金融市場分析

  2011年第一季度,金融市場繼續健康、平穩運行,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貨幣市場利率有所波動,市場交易活躍;債券市場指數穩中有升,債券發行規模明顯增加;股市指數小幅上漲,股票成交活躍。

  一、金融市場運行分析

  (一)貨幣市場交易活躍,利率有所波動

  銀行間回購、拆借市場交易活躍,成交量大幅增加。第一季度,銀行間市場債券回購累計成交21.5萬億元,日均成交3578億元,日均同比增長25.6%;同業拆借累計成交6.0萬億元,日均成交1000億元,日均同比增長14.3%。從期限結構看,市場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種,債券回購和拆借隔夜品種的成交分別佔各自總量的76.2%和85.0%,佔比同比分別下降4.2個和2.8個百分點。交易所市場政府債券回購累計成交3.12萬億元,同比增長160%。

  分機構看,國有商業銀行凈融出資金數量同比明顯減少;非銀行金融機構中的保險公司融資需求明顯增加,證券、基金公司資金需求有所下降。

  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大幅增加。2011年第一季度,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發生交易4775筆,名義本金總額5667.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70.2%。從期限結構來看,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為活躍,名義本金總額達到3415.4億元,佔總量的60.3%。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的浮動端參考利率包括Shibor、一年期定存利率以及7天回購定盤利率,與之挂鉤的利率互換交易名義本金佔比分別為31.7%、3.0%和65.3%。

  貨幣市場利率有所波動。受春節因素影響,1月份貨幣市場各期限利率均達到年內高點;節後貨幣市場利率逐月有所回落。3月份,質押式債券回購和同業拆借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1.98%和1.93%,比2月份分別下降1.04個百分點和0.8個百分點,比上年12月份分別下降1.14個和0.99個百分點。2011年第一季度,Shibor短端利率也呈大幅上升後總體回落的走勢,截至3月末,隔夜、1周Shibor分別為1.80%和2.82%,分別較年初下降2.72個和3.57個百分點。3個月以上Shibor則呈穩中上升的走勢,截至3月末,3個月和1年期Shibor分別為4.17%和4.66%,比年初分別上升了0.87個和1.03個百分點。

  (二)債券市場指數穩中有升,債券發行規模明顯增加

  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債券指數均有所上升。2011年第一季度,銀行間市場債券指數由年初的132.9點升至3月末的133.6點,上漲0.48%;交易所市場國債指數由年初的126.3點升至3月末的127.6點,上漲1.01%。2011年以來,隨著貨幣市場利率波動中有所下降,國債收益率曲線短端也有所下行,中長端收益率則受通脹預期及加息等因素影響有所上升,國債收益率曲線整體呈現陡峭化趨勢。

  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交易量平穩增長。第一季度累計成交12.62萬億元,日均成交2103億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長22.1%。從交易主體看,國有商業銀行是銀行間現券市場上的主要凈買入方,凈買入現券1300億元;其他商業銀行是主要的凈賣出方,凈賣出現券1638萬億元,保險公司由上年同期的凈賣出轉為凈買入現券65億元。交易所國債現券成交272億元,同比少成交256億元。

  受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通脹預期較強等因素影響,債券發行利率總體呈走高趨勢;但由於第一季度金融機構債券配置需求較為旺盛,債券發行利率上升幅度相對有限。2011年第一季度,財政部發行的兩期10年期國債平均利率為3.89%,比上年四季度相同期限平均發行利率高15個基點;國家開發銀行2011年3月發行的3年期政策性金融債利率為4.02%,比上年末上升32個基點。Shibor對債券類産品定價的指導性不斷增強。2011年第一季度,一級市場共發行固定利率企業債72隻,發行總量為806億元,全部參照Shibor定價;發行參照Shibor定價的固定利率短期融資券708億元,約佔固定利率短期融資券發行總量的25.3%。此外,發行以Shibor為基準的浮動利率債券7隻,發行總量為665億元。

  債券市場發行規模明顯增加。第一季度累計發行各類債券(不含中央銀行票據)1.58萬億元,同比增長71.2%。其中政策性金融債、公司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增長較快,同比分別增長118.6%、98.4%、74.7%和60.2%。同時,集合票據和超短期融資券分別發行17億元和910億元。從期限品種看,5年期以下債券發行量佔比為70.3%,同比上升4.9個百分點。截至3月末,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債券託管量餘額為20.1萬億元。

  (三)票據市場利率高位運行,票據融資持續下降

  受貨幣市場利率和票據市場供求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2011年第一季度票據市場利率先揚後抑,但總體仍處於高位運行。票據融資餘額持續下降,但票據市場交易總體活躍。第一季度,企業累計簽發商業匯票3.6萬億元,同比增長31.7%;累計貼現6.9萬億元,同比增長12.8%。期末商業匯票未到期金額5.9萬億元,同比增長33.6%;貼現餘額1.2萬億元,同比下降29.7%。2011年以來,金融機構繼續加大信貸資産結構調整力度,壓縮票據規模以滿足一般貸款需求,票據融資餘額比年初下降2622億元。3月末,票據融資餘額佔貸款餘額的比例為2.5%,同比下降近2個百分點。

  (四)股指小幅上漲,股市成交保持活躍

  股票市場總體有所上漲。3月末,上證綜合指數和深證成指分別收于2928點和12563點,比上年末分別上漲4.2%和0.8%。滬市A股平均市盈率從上年末的21.6倍上升到3月末的22.8倍;深市從45.3倍回落到35.9倍。

  股票市場成交保持活躍。2011年第一季度,滬、深股市累計成交13.51萬億元,同比增長16.5%;日均成交2329億元,同比多成交323億元。3月末市場流通市值20.78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7%。

  股票市場籌資額有所減少。初步統計,2011年第一季度各類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通過發行、增發、配股、行權以及可轉債方式累計籌資1715億元,同比少131億元。

  (五)保險業總資産保持較快增長

  2011年第一季度保險業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617億元2,累計賠款、給付980億元,同比增長33.9%,其中,財産險賠付同比增長17.9%,壽險賠付同比增長49.8%。

  保險業總資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11年3月末,保險業總資産5.4萬億元,同比增長25.9%,比上年末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銀行存款同比分別增長40.2%,比上年末加快7.5個百分點;投資類資産同比增長21.4%,比上年末回落4.2個百分點。

  (六)外匯市場交易活躍

  人民幣外匯遠期和“外幣對”交易規模快速擴張。第一季度人民幣外匯即期成交8133億美元,同比增長5.5%;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累計成交金額折合3377億美元,同比增長18.5%,其中隔夜美元掉期成交1861億美元,佔掉期總成交額的55.1%;人民幣外匯遠期市場累計成交595億美元,同比增長1855%。第一季度“外幣對”累計成交金額折合209億美元,同比增長68.0%,其中成交最多的産品為美元對港幣,市場份額為49.9%,同比下降14.2個百分點。外匯市場交易主體進一步增加,2011年第一季度新批准1家即期市場會員、2家貨幣掉期會員,以及1家企業集團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

  (七)黃金市場運行平穩

  黃金價格先跌後漲,與國際市場黃金價格走勢保持一致。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價格1月份呈下跌趨勢,2月到3月持續上漲。國內金價持續高於國際金價,但價差逐漸減小。國內黃金最高價為每克305.3元,最低價為每克281.2元。3月末,黃金價格為每克302.1元,比年初上漲0.07%。

  上海黃金交易所黃金市場運行平穩。第一季度,黃金累計成交1424.6噸,同比下降0.9%;成交金額為4214.4億元,同比增長19.7%。白銀累計成交40276.0噸,同比增長488.1%;成交金額為2855.0億元,同比增長948.1%。鉑金累計成交15.7噸,同比增加19.8%;成交金額為61.3億元,同比增長31.5%。

  二、金融市場制度建設

  (一)加快推進外匯市場發展,適時推出外匯期權交易

  2011年4月1日,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正式開展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期權交易以實需原則為基礎,可進一步滿足市場主體規避匯率風險的需要,提供更多的匯率避險保值工具。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銀行間外匯市場已相繼推出遠期、外匯掉期和貨幣掉期等人民幣外匯衍生産品,人民幣對外匯期權交易的推出,標誌著我國外匯市場已初步形成完整的基礎類匯率衍生産品體系,為今後外匯市場進一步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期貨市場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産品創新取得新進展

  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就期貨市場會員分級結算、結算擔保金等制度下有關司法執行的問題發佈了專門規定。經中國證監會批准,3月24日鉛期貨合約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進一步豐富了我國大宗商品交易品種,完善了相關産品的價格形成機制。

  (三)修訂股票市場交易結算規則,明確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標準

  1月13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對《融資融券試點登記結算業務實施細則》進行全面修訂,實現了融資融券交易後剩餘資金劃轉與第三方存管制度要求的銜接。1月17日,深交所對《深圳交易所交易規則》進行了修訂,強化了對市場交易風險的監管措施。2月23日,證監會發佈《上市公司嚴重財務困難的適用意見》等5個並購重組法律適用意見,進一步提高了上市公司並購重組過程中相關標準的規範性和透明度。

  (四)完善銀保業務監管和償付能力監管,提高保險業服務質量

  為進一步規範銀保市場秩序,保監會、銀監會于3月聯合發佈了《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從提高合作關係的穩定性、防範和打擊銷售誤導、防止商業賄賂風險、明確保險公司和銀行的責任劃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以及促進銀保發展方式轉變等多方面對銀保業務進行了全面系統規範。為進一步完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保監會發佈相關規則明確要求對保險公司動態償付能力測試進行第三方審核。此外,保監會還發佈通知明確規定保險公司服務承諾報告制度,要求保險公司確保所有服務承諾落到實處,以提高保險業服務質量,切實保護被保險人利益。

  第四部分宏觀經濟分析

  一、世界經濟金融形勢

  2011年第一季度,全球經濟繼續“雙速復蘇”。受西亞和北非政局動蕩、極端天氣和日本地震等重大突發性事件影響,國際原油和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攀升,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國際經濟環境中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增多。美國經濟溫和增長,失業率緩慢回落,但房地産市場仍然低迷,財政和貿易赤字問題嚴重;歐元區部分國家主權債務風險猶存,由於通脹壓力增加,歐央行開始收緊貨幣政策;日本地震導致海嘯和核泄漏事故,為日本乃至全球經濟復蘇蒙上陰影;新興經濟體需求旺盛,但為應對跨境資本大規模流動和經濟過熱等風險,部分經濟體主動收緊了宏觀政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11年4月份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11年美國、歐元區、日本和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8%、1.6%、1.4%和6.5%。

  (一)主要經濟體經濟形勢

  美國經濟繼續復蘇,但增速有所放緩,房地産市場和雙赤字問題仍無明顯改善。第一季度美國GDP增長1.8%(環比折年率),低於市場預期。在財政刺激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帶動下,美國失業率連續四個月回落,2011年3月已降至8.8%,主要受求職人數減少影響,新增就業崗位有限。消費形勢持續向好,在股市上漲産生的財富效應帶動下,3月份美國零售額連續9個月增長。受“出口倍增”政策影響,1月份美國出口額達1675億美元,創歷史最高水平。但下行風險仍然存在。受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影響,美國3月份CPI同比上漲2.7%,創2009年12月以來最大漲幅,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制約未來經濟增長。房地産市場持續低迷,由於庫存較大,房價仍有下滑空間。貿易及財政赤字問題不容樂觀。聯邦財政赤字2月份創2225億美元的歷史新高,3月份赤字仍高達1880億美元。標普公司4月18日宣佈,將美國信用評級的展望從“穩定”降至“負面”,但仍維持其AAA級的信用評級不變。

  歐元區經濟增長優於預期,但仍面臨主權債務風險和通脹壓力上升等突出問題,各成員經濟表現分化明顯。德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法國和意大利溫和復蘇,而西班牙、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等國仍受債務危機困擾,3月以來這些國家的主權評級連遭降級,導致融資形勢再度緊張,葡萄牙成為繼希臘、愛爾蘭之後第三個向歐盟申請救助的歐元區國家。同時,受能源、食品價格大幅走高影響,歐元區通脹壓力持續上升。3月HICP同比上升2.7%,創2008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已連續四個月高於歐央行2%的通脹目標。

  地震、海嘯及核泄漏對日本經濟復蘇造成嚴峻挑戰,公共債務問題堪憂。3月11日,日本東北部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和核泄漏事故。此次災害對基礎設施和全球汽車、電子産業鏈造成嚴重破壞,可能延緩日本乃至全球的經濟復蘇進程。日本公共債務已接近GDP的兩倍,居發達國家之首,災後重建的鉅額財政支出需求將進一步惡化其公共債務狀況。儘管失業率已連續小幅走低,但地震後能否延續回落態勢有待觀察。通貨緊縮依然嚴峻,3月份核心CPI連續第25個月同比下降。

  專欄 3:發達經濟體的主權債務問題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因房地産泡沫破滅、銀行壞賬增加、財務狀況持續惡化等原因,冰島、迪拜、希臘、愛爾蘭等經濟體相繼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引發金融市場動蕩,給全球經濟復蘇蒙上了陰影。

  總體看,一些發達經濟體危機前即存在過度消費和負債行為,為應對金融危機又密集出臺了大規模的金融救助和經濟刺激措施,這些措施在拉動經濟復蘇的同時也使私人部門債務問題向政府公共債務轉化。據IMF統計,2010年美國、日本、歐元區、英國公共債務餘額和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均比危機前大幅提高,明顯高於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

  與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和90年代的墨西哥、俄羅斯債務危機相比,發達經濟體的主權債務問題更多地體現在國內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的不可持續,具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一是發達經濟體人口老齡化加劇,高福利支出使財政不堪重負,結構性改革又因利益集團反對和政治考慮而難以深入推進,儲備貨幣優勢也使其遏制過度負債行為的動力不足。二是發達經濟體傳統産業競爭力相對弱化,受金融危機嚴重衝擊後,經濟復蘇緩慢,財政收入增長難以彌補應對危機有關的鉅額財政支出缺口。此外,部分歐元區成員國長期缺乏有效的財政約束,美國海外支出膨脹和日本治理國內通貨緊縮的財政支出也是導致主權債務問題積重難返的重要原因。

  一些發達經濟體主權信用下降,公共債務風險較高。IMF預計G7國家2011年的平均財政赤字約為GDP的7%,平均負債水平將佔GDP的113%,其中日本的公共債務將升至GDP的234%。近期國際三大評級公司連續下調了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愛爾蘭等歐元區國家的主權評級。4月6日,葡萄牙政府決定向歐盟尋求援助,成為繼希臘、愛爾蘭之後第三個尋求外部救助的歐元區國家。儘管歐盟加強了財政整頓,並推動建立歐洲穩定機制(ESM)、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的融資能力,但穆迪等評級公司仍表示不排除進一步下調歐元區國家主權評級的可能性。其他發達經濟體的債務形勢也令人堪憂。2011年以來,標普和穆迪分別下調了日本的信用評級與評級展望,穆迪對美英等國的主權信用風險提出警示,標普則于4月18日宣佈美國信用評級展望降級。由於發達經濟體的經濟規模、金融市場影響力都遠超其他經濟體,如果發生主權債務危機,其對全球經濟和金融穩定産生的衝擊和影響將更加廣泛和深刻。

  發達經濟體主權債務問題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造成全球股市、匯市和債市的大幅波動,尤其是在金融市場信心相對脆弱的時期,還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各國同步加強財政整頓的疊加效應可能加劇歐洲國家的經濟困境並制約全球需求的回升。美日的高債務問題也可能降低其潛在經濟産出並加劇中長期通脹和貨幣貶值壓力。儘管日本的公共債務融資95%以上依靠國內融資,而美國具有美元儲備貨幣和金融市場的優勢,短期內兩國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美日債務率持續攀升可能打擊市場信心,推高政府融資成本和實際利率、降低潛在産出水平。IMF研究結果表明,公共負債率每增長10個百分點,年均實際經濟增幅就會放緩0.15個百分點。此外,財政狀況持續惡化可能削弱國內外投資者持有政府債券的意願,使中央銀行不得不最終為政府債務買單,財政貨幣化將制約央行實現通脹目標的努力。總體上看,發達經濟體的主權債務問題在短期內難以根本好轉。美國擴大減稅計劃增加了削減赤字的難度;歐元區部分國家的銀行業仍較脆弱,可能需要進一步財政救助,歐央行加息也將加重有關國家的債務負擔;日本大地震後的鉅額重建資金需求將加劇其債務問題。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刺激經濟增長和加強財政整頓方面處於兩難抉擇。如果主要發達經濟體不能有效實施財政整頓、下決心推動結構性改革,主權債務風險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復蘇面臨的重大挑戰。

  新興經濟體面臨跨境資本大規模流動和經濟過熱風險,西亞和北非政局動蕩影響區域及全球經濟穩定。在內需旺盛和外需復蘇等因素帶動下,主要新興經濟體經濟穩步復蘇,但為抑制持續加大的通脹壓力和跨境資本大規模流動風險,部分新興經濟體主動收緊了宏觀政策,經濟增速有放緩趨勢。西亞和北非地區政局動蕩可能威脅全球復蘇。突尼斯、埃及、利比亞等國政治動蕩,恐慌情緒和避險行為帶動國際原油和黃金價格大幅走高。

  (二)國際金融市場概況

  主要貨幣間匯率寬幅震蕩,歐元兌美元先弱後強,日元兌美元匯率大幅波動。受歐元區內債務問題困擾,歐元在年初兌美元快速貶值,但隨著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相繼對歐元表示支持,加之歐元區通脹壓力上升、加息預期強化,歐元兌美元匯率走高。截至3月31日,歐元兌美元匯率收于1.4159,較年初升值5.85%。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後,日本保險商和其他公司企業紛紛將資金調回國內以支付保險理賠和災後重建,投機資金借機做多日元,日元匯率3月17日盤中升至

  1美元兌76.25日元,為二戰後最高水平。為阻止日元過度升值,3月18日七國集團(G7)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日元匯率當日跌幅超過3%。截至3月31日,日元兌美元匯率收于1美元兌83.20日元,比年初下跌2.46%。

  倫敦同業拆借市場美元Libor低位波動。2011年,美聯儲繼續實施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受此影響,美元Libor保持低位小幅波動。截至3月31日,1年期Libor為0.78%,與年初基本持平;歐元區同業拆借利率Euribor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歐央行加息預期等因素影響震蕩上升。截至3月31日,1年期Euribor為2.0%,比年初上升0.50 個百分點。

  國際主要債券收益率窄幅波動。美國股市表現良好導致資金從債市流出,同時受美國國會對削減政府支出計劃産生分歧、穆迪公司警告將下調美國3A主權信用評級等因素影響,美國國債收益率在1月至2月上旬走高。隨後西亞和北非局勢動蕩、日本地震導致避險需求增加,收益率逐步回落。歐元區通脹率走高使市場對歐央行的加息預期增強,歐元區國債收益率有所提高。儘管標準普爾和穆迪先後調低了日本的主權信用評級,但震後大量資金從海外及日本股市回流國債市場,日本國債收益率仍保持基本穩定。截至3月31日,美國、歐元區、日本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收于3.47%、3.36%和1.25%,較上年末分別上升11個、39個和13個基點。

  西亞和北非局勢動蕩拖累歐美股市,地震海嘯導致日本股市暴跌。主要發達經濟體股市在年初延續了2010年第四季度以來的升勢,但受西亞和北非政局動蕩、日本地震等重大突發性事件影響,主要股市一度出現明顯下跌。截至3月31日,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分別收于12320點、2781點,較年初分別上漲6.4%、4.8%;歐元區STOXX50指數收于2583點,較年初下跌0.7%。日本3月11日發生強烈地震災害後,日經225指數連續兩天累計下跌近20%,3月15日盤中最大跌幅超過14.2%。隨後日本銀行向金融市場注入大規模流動性,股指呈逐步回穩態勢。截至3月31日,日經225指數收于9755點,但仍較年初下跌4.6%。

  (三)主要經濟體房地産市場走勢

  美國房地産市場持續低迷。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月份新房銷售較上年同期減少28%,新房價格跌至2003年12月以來最低點。標準普爾公司發佈的凱斯-席勒房價指數也顯示,2011年1月份美國20個大中城市的平均房價環比下跌1.0%,跌至接近2003年的水平。

  歐洲房地産市場總體呈現溫和復蘇態勢。1月份,英國Halifax房價指數環比上漲0.8%。伴隨經濟強勁增長,德國柏林、法蘭克福等主要大城市的商業和住宅市場需求增加,租金普遍上揚。在貸款低利率和市場需求帶動下,法國新屋開工量大幅增長。受經濟衰退和債務危機影響,歐元區外圍國家房地産價格仍較低迷。

  日本房地産市場出現企穩跡象。日本50大建築公司1月份建築訂單同比增加19.5%。受益於政府對節能型房屋進行補貼和稅收減免,2月份日本房屋開工數量同比增長10.1%,連續九個月呈正增長。特大地震海嘯及核泄漏事故發生以來,避災需求帶動東京及周邊地區的住宅價格上漲,預計在災後重建完成前供需缺口可能還將繼續推升房價。

  (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

  各經濟體貨幣政策出現明顯分化。美聯儲繼續按計劃實施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QE2)。日本央行借助各種渠道向市場大規模注入流動性,以應對地震海嘯災害對金融市場的衝擊。歐央行三年來首次提高基準利率。新興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則普遍採取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應對上升的通貨膨脹壓力和資本大量流入。加拿大、澳大利亞央行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新西蘭則在地震影響下宣佈降息。

  美聯儲繼續維持0-0.25%的基準利率和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由於經濟復蘇趨於穩固且通脹率走高,聯儲內部對是否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産生分歧,但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4月27日宣佈,聯儲將繼續執行再投資政策,並在6月末完成第二輪資産收購計劃。

  歐央行三年來首次提高基準利率以應對通脹壓力上升。3月3日,歐央行將2011年歐元區的通脹預測值上調50個基點至2.3%。4月7日,歐央行決定將主要再融資利率、貸款便利利率和存款便利利率分別調高0.25個百分點至1.25%、2%和0.5%,為三年來首次提高基準利率。

  儘管通脹率持續走高,但由於國內經濟疲軟,英格蘭銀行繼續維持0.5%的基準利率和2000億英鎊的資産購買規模不變。

  日本銀行繼續維持“零利率”政策,並通過增加金融市場流動性注入等方式應對地震海嘯災害。日本銀行繼續將銀行間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保持0-0.1%的區間。為防止地震海嘯災害給金融市場帶來恐慌,震後日本銀行多次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截至3月22日,累計注資達40萬億日元,約佔日本銀行資産負債表的20%。此外,日本銀行還將資産購買計劃規模擴大5萬億日元,並將為地震災區金融機構提供總規模為1萬億日元的低息貸款。

  部分經濟強勁復蘇、通脹壓力較大的經濟體已逐步進入加息週期。2011年第一季度,印度、巴西、俄羅斯、韓國、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瑞典、波蘭、匈牙利、秘魯、以色列等經濟體相繼加息,抑制國內通脹壓力。此外,為防止國際短期資本被高利差吸引,土耳其央行在下調基準利率的同時,上調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

  (五)國際經濟形勢展望

  目前全球經濟復蘇逐漸穩固,私人需求增長繼續帶動經濟復蘇,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增強。但地緣政治風險、重大自然災害持續發生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制約經濟增長的因素仍然存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仍有可能受到衝擊。

  展望未來,全球經濟“雙速復蘇”的趨勢仍將持續。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和就業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改善,新興經濟體則面臨經濟過熱和跨境資本大幅波動的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預測,2011年發達經濟體和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4%和6.5%,通貨膨脹率也將分別從2010年的1.6%和6.2%提高至2.2%和6.9%。遏制通脹成為當前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

  二、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分析

  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開局良好,繼續朝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消費需求保持穩定,固定資産投資和進出口增長較快,農業生産形勢向好,工業企業效益改善,居民收入穩定增加,但物價上漲較快。2011年第一季度,實現國內生産總值(GDP)9.6萬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2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0%,比上年同期高2.8個百分點;貿易逆差10.2億美元,為2005年以來首次出現季度逆差。

  (一)消費需求保持穩定,投資增速仍在較高水平,對外貿易出現季度逆差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國內消費需求保持穩定。2011年第一季度,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同比增長12.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2187元,同比增長2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3%。第一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54.5%,比上季度高3.4個百分點。第一季度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萬億元,同比增長16.3%;實際同比增長11.6%。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增速快於鄉村,增速差距基本保持穩定。第一季度,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7萬億元,同比增長16.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674億元,同比增長15.8%。

  固定資産投資增速仍在較高水平,中西部投資增速明顯快於東部。第一季度,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完成3.9萬億元3,同比增長25.0%。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1.4萬億元,同比增長17.0%。分地區看,東、中、西部地區城鎮投資分別增長21.6%、31.3%和26.5%,中部和西部投資增速明顯快於東部;分産業看,三次産業投資分別增長10.8%、24.8%和25.6%,第二、三産業投資保持了較高增速。第一季度,城鎮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33.6萬億元,同比增長19.1%,比上年同期低11.3個百分點;城鎮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95萬億元,同比下降12.7%。

  進出口較快增長,貿易出現季度逆差。第一季度,進出口總額8003億美元,同比增長29.5%。其中出口3996億美元,同比增長26.5%;進口4007億美元,同比增長32.6%。進口強勁增長導致出現貿易逆差10.2億美元,是2000年以後第三次出現季度逆差,此前兩次分別出現在2003年和2004年的第一季度,分別逆差9.7億美元和86.1億美元。第一季度貿易逆差是在進、出口雙雙快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的,且進口增速比出口增速快6.1個百分點。進口增速較快,主要是由於國內需求旺盛及進口價格快速上漲所致。第一季度,我國對美國、歐盟順差分別為345.5億美元和294.8億美元,對韓國、日本和東盟分別逆差177.7億美元、150億美元和65.9億美元。第一季度,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3.4億美元,同比增長29.4%,比上年同期高21.8個百分點。

  (二)農業生産形勢較好,工業生産平穩增長

  第一季度,第一産業增加值5980億元,增長3.5%;第二産業增加值4.7萬億元,增長11.1%;第三産業增加值4.4萬億元,增長9.1%。第一、二、三産業佔GDP比重分別為6.2%、48.6%、45.2%。

  糧食播種面積略有增加,畜牧業生産穩定增長。據全國7萬多農戶種植意向調查顯示,201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將達到1102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40萬公頃。第一季度,豬牛羊禽肉産量2142萬噸,同比增長1.8%。

  工業生産平穩增長,企業效益繼續增加。第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4%4。工業産銷銜接狀況良好,工業産品産銷率為97.7%,比上年同期水平高0.1個百分點。工業企業效益繼續增加。第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0659億元,同比增長32%。第一季度中國人民銀行5000戶工業企業調查顯示,企業經營景氣指數在連續七個季度攀升後,當季高位下調0.2個百分點至71.1%。市場需求總體平穩,企業産品市場需求指數為63.5%,比上季下降1.8個百分點。其中,國內訂單指數56.9%,比上季下降0.9個百分點,仍徘徊于歷史高位,出口訂單指數延續上季以來的回落趨勢,下降0.8個百分點至51.1%。産成品庫存較上季減少,存貨指數為49.6%,比上季度低0.7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5個百分點;企業盈利能力穩定,企業盈利指數為58.2%,比上季度下降2.9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1.8個百分點。

  (三)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

  受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持續寬鬆和世界經濟逐漸復蘇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全球通脹預期明顯上升,國內輸入性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同時在國內投資需求拉動和能源、資源、勞動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多種因素推動下,我國價格總水平自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逐步回升,2010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來價格上漲壓力明顯增大。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繼續擴大。第一季度CPI同比上漲5.0%,漲幅比上個季度繼續擴大0.3個百分點。其中各月漲幅分別為4.9%、4.9%和5.4%,從食品和非食品分類看,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1.0%,漲幅比上個季度高0.5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5%,漲幅比上個季度高0.6個百分點,上漲有所加快;非食品價格的七個大類中,除交通和通信類同比下降0.1%外,其餘六類均呈上漲態勢。從消費品和服務分類看,消費品價格同比上漲5.4%,比上個季度高0.1個百分點;服務價格同比上漲4.2%,比上個季度高1.6個百分點,上漲明顯加快。從基期因素和新漲價因素看,第一季度各月,基期因素分別為4.0%、2.7%和3.4%,平均為3.4%;新漲價因素分別為0.9%、2.2%和2.0%,平均為1.7%。從環比看,除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指數2011年第一季度的平均環比漲幅與歷史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CPI和其他各分類指數2011年第一季度的平均環比漲幅均高於歷史平均水平。

  生産價格上漲較快。第一季度,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5同比上漲7.1%,比上個季度高1.4個百分點,各月同比漲幅分別為6.6%、7.2%和7.3%。工業生産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0.2%,比上個季度高1.1個百分點,各月漲幅分別為9.7%、10.4%和10.5%。第一季度,企業商品價格指數(CGPI)上漲8.7%,比上季度高0.6個百分點,連續兩個季度漲幅擴大。按商品用途分類看,CGPI中投資品和消費品價格分別上漲8.1%和9.8%;按商品基本分類看,CGPI中農産品、礦産品、煤油電和加工業産品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9.3%、14.1%、7%和6.4%。第一季度,全國主要農産品生産價格(指農産品生産者直接出售其産品時的價格)同比上漲15.6%,漲幅比同期農業生産資料價格指數高8.7個百分點,有利於農民增收。

  進口價格上漲較快。第一季度各月,進口價格同比漲幅分別為11.7%、16.6%和15.5%,平均為14.6%;出口價格同比漲幅分別為11.0%、11.4%和7.5%,平均為10.0%。進口價格同比漲幅快速擴大主要是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第一季度,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當季平均價格環比上漲11.8%,同比上漲12.0%。布倫特原油現貨當季平均價格環比上漲21.2%,同比上漲37.7%。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和鋁現貨當季平均價格分別比上季度上漲6.6%和11.4%,比上年同期上漲33.2%和15.6%。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根據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結合近一段時間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先後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自2月20日起,汽、柴油價格每噸均提高350元,自4月7日起,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500元和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