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5日 14: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西新聞網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在全國勞動關係工作會議上透露,我國要努力實現職工工資每年增長15%,這樣在“十二五”期間就可以力爭實現職工工資增長翻番。(見本報4月20日九州版)
漲工資算得上是一則令人興奮的消息,然而坊間和網友卻高興不起來。有人認為,他們不要工資翻番,只要讓他們的錢不貶值就行了;有人追問,漲工資是浮雲,他們實質性的購買力增長了嗎?網友的表現似乎是“人格分裂”,一方面盼望自己的工資漲,另一方面,漲工資有了時間表和上調目標時,反而質疑甚至反對漲工資。其實,網友的“人格分裂”根源並非如此簡單,具體來説有三點:
一、職工工資每年增15%的夢想抵不過現實的悲摧。早在去年就有媒體報道“中國計劃未來5年內將最低工資每年上調20%,爭取2015年較目前水平翻倍。”但從推進現狀來説,儘管一些地方最低工資漲了,但大多數中低收入階層的荷包卻未曾有變化,而CPI的指數卻漲了又漲。在這種情況下,你説百姓能有多少信任感?
二、職工工資增多少不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説了算,而是市場來決定的。經濟常識告訴我們,勞動力工資上漲決定因素是市場供求關係,在一個供大於求的勞動力市場上,即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對職工工資增長計劃做得再完美,市場也不會買賬;如果某個行業勞動力市場供求基本平衡或者説供不應求,即便是沒有一個很好的工資增長計劃,市場也會發揮調節功能,主動給職工漲工資。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應準確定位、找準著力點,譬如怎麼改善財富分配結構,如何監管央企高管薪酬管理執行力等。
三、對於職工工資,不看數據而看實惠。在公眾眼裏,不在乎你工資倍增計劃有多完美,也不介意你年工資增長目標動聽與否,他們在意的是工資有無貶值;在意的是購買力是否下降;在意的是貧富收入差距有沒有進一步拉大。毋庸諱言,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工資收入迥異,即便同一地區也有很大差異。國有壟斷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之間存在天壤之別。如果不加區別齊漲共增,那麼,這樣漲工資只會增加公眾被剝離感、被邊緣感。鋻於此,職能部門應在充分放開市場、營造公平市場秩序、改善財富分配結構上下工夫,讓公眾真正找到結構分配的公平感、幸福感。
一言蔽之,要讓職工有幸福感,只有多用心、多務實,調整財富分配結構,增強職工工資協商的話語權、參與權、決定權,這些都不失為務實的突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