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31日 10: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隨著收益率不斷提升,銀行短期、超短期理財産品愈來愈受追捧。尤其在加息預期愈演愈烈的近一年裏,銀行理財産品不斷上演被“秒殺”的購買盛況。即將迎來清明小長假,這幾天也已有多家銀行推出針對清明假期的短期理財産品,期限短,收益率高,尤其適合股市休市期間騰挪出來的閒置資金。但也有銀行理財師提醒投資者,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的超短期理財産品,也許頻繁購買短期或超短期理財産品收益還不如一次性購買累計期限的理財産品。
天降“餡餅”
理財産品突刮“短期高息”風
投資2天年化收益就有5.5%
又到月末,29日前後,一批中短期高收益率理財産品在市場上扎堆出現。而清明期間瞄準股市閒置資金的理財産品也比比皆是。以100萬元為例,若投資期限4天,年化收益率為5%,則這100萬元資金就可以獲得547.9元的收益。如果這4天在銀行享受0.4%的活期利率,只能獲得43.8元利息,兩者相差12.5倍。
而且這次假期理財不少銀行對時間方面還是有多方考慮的,如多數銀行産品4月5日到期,4月6日資金返回賬戶。而6日正好有3隻新股在創業板發行,不耽誤這部分投資者打新股的機會。
採訪中記者發現,招商、民生、交通等銀行也在29日前後相繼推出了高收益率中短期理財産品,年收益率在4%左右的不在少數。在超短期理財産品系列中,還有銀行推出了投資期限為兩天的産品,而該産品預期最高到期年化收益率為5.50%。這款産品在同期推出的超短期理財産品中,收益水平名列前茅。銀行業內人士稱,高收益的短期、中短期理財産品月末扎堆出現,主要原因是銀行期望利用高利率理財産品吸引投資客戶,短期內衝高銀行存貸比。此外大多數銀行的短期、中短期理財産品都有年利率在4%左右的,其主要原因是,理財類産品競爭激烈,一家銀行推出高收益理財産品後,同業銀行會在第一時間跟進,而産品收益率趨同,除了豐富産品種類外,穩定客戶群體也是重要目的。但市場上出現的類似4天年收益率為4.30%的超短期理財産品,與業內坊間的加息預期關係並不大,其主要原因是超短期理財産品投資期限可能不在加息週期內。而銀行業內中短期理財産品的投放力度和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加息預期的強烈程度。
“窮人”苦惱
10萬以下想短期理財?不接!
5萬元買短期理財産品頻繁被拒
隨著收益率提高,銀行理財産品門檻也水漲船高,10萬元以上起售成了常態。廖女士在某單位做文員,工作3年的她好不容易攢下了5萬多元,想投資銀行理財産品。但出乎意料的是,她接連跑了好幾家銀行,均被告知沒有5萬元起檻的理財産品。廖女士手機上還有條銀行短信:“期限7天、15天、30天、60天和90天的理財産品,年化收益率在3.8%-4.3%之間,5萬元起售。”廖女士説:“可是我最近跑到這家銀行,卻説5萬元額度沒有了,最少都要10萬。”廖女士説,年化收益率在4%左右的産品都要求起始認購金額10萬元。“也有5萬元起檻的,但年化收益率只有2.4%,還不如一年定期存款。”
一家國有銀行客戶經理表示,起始認購在5萬元的産品收益率都較低,通常就2%左右。其餘多家銀行的情況與之大同小異,高收益率産品門檻均在10萬元以上,部分期限較長的理財産品起檻金額都在50萬元以上。對於上述現象,一位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師告訴記者,目前大多數普通家庭拿出10萬元購買理財産品並不是難事,而資金只有5萬元的客戶大多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這部分群體的風險承受能力較低,更適合低收益低風險的産品。此外,一份産品的認購金額是有限的,如果將門檻過於降低,就會擠掉一些有實力的大客戶,這也是銀行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也算是萬不得已。”
算算細賬
半年買六次短期理財産品
收益不如3%的半年期産品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銀行只要推出超短期或者短期理財産品,一般不用一天就會被搶空,有些産品還必須投資者來預約,否則根本買不到。”某國有銀行浙江省分行理財師表示,“不過雖然短期理財産品年化收益是很高,有一些銀行理財産品甚至可以做到七日理財産品4%的年化收益率,但是投資者不要忘記,你贖回這期理財産品,立馬就有新的産品可以接上,這中間錯過的時間會導致閒置成本增加。”
如分析師所言,一直很熱衷投資銀行理財産品的楊女士從去年九月份開始,因聽理財師分析已進入加息通道,她就放棄了以往熱衷的長期理財産品,轉而“進軍”較高收益的短期和超短期理財産品。到今年的二月份,她陸陸續續買了六次短期或者超短期理財産品,最短的投資週期只有一天,最長的二十天。每個理財産品的年化收益率都超過了2%,高的還超過了4%,雖然每期的收益都還算不錯,但是一算總收益。楊女士發現倒騰了半年,費了老大勁,其實還不如直接買個年化收益率3.5%的半年期銀行理財産品,省力還更賺錢。
“現在投資者容易有個誤區,哪家銀行的短期理財産品收益高,就把錢轉到哪家銀行去。雖然這些産品的收益率不低,但由於資金轉來轉去閒置成本增加,最後收益反而不如購買一個同等期限的中長期理財産品。”上述分析人士指出,産品申購前和贖回後的時間其實都讓閒置成本增加了,拉低了投資者的實際收益率。“一方面,理財産品一般都有募集期、起息日、到期日、清算日及支付日等幾個關鍵日期。例如,有些産品雖然投資期限是7天,但投資者真正可以將收益和本金拿到手後的實際天數,有可能會增加到10天甚至更多。另一方面,即便你以最省的時間贖回理財産品,也未必能保證馬上有銀行理財産品能夠購買。所以雖然短期産品在投資期限內會按照實際投資效果計算收益,但資金在投資期限前後的時間,則只能按照活期存款計算利率,分攤到半年中的收益自然會大幅降低。”
在該銀行分析師看來,投資者必須知道自己手中的資金到底有沒有流動性需求,如果沒有,則不應盲目追求高收益的短期理財産品,倒不如選擇相對收益略低的中長期理財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