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尼美舒利事件曝絕密文件 網友追蹤幕後黑手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31日 10: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尼美舒利”事件曝“絕密文件”顯示或有幕後黑手

  網友追蹤藥業惡性競爭“迷蹤”

  “尼美舒利”事件又起波瀾。(本報今年2月24日曾報道《尼美舒利:毒和效哪個大?》)3月27日,南方一些報業收到一封群發的匿名報料郵件,其中包含不少看似是企業內部交流郵件或短信的截圖,文檔標題更是奪目——“震驚:跨國藥企這樣鯨食民族藥企——尼美舒利事件是這樣炮製的”,歷數某藥業巨頭策劃“尼美舒利”事件的來龍去脈。29日,關於“尼美舒利”有幕後推手的報道見諸報端。

  報料讓“尼美舒利”事件出現反轉態勢——曾經被“千夫所指的壞人”,如今突然成了“慘遭陷害的冤枉蛋”。匿名報料者的身份不得而知,但亂局中,有一群網友自發形成“揭秘”小組,他們通過比對文本、視頻,追蹤“尼美舒利”事件背後所折射的藥業惡性競爭亂局。

  藥業巨頭“設局”被指始於去年9月

  此前,曾有報道懷疑“尼美舒利”事件與藥業巨頭惡意打壓“設局”有關。昨天,記者輾轉獲得報料郵件,發現其中的材料,似乎正是為此前的種種懷疑提供“背景資料”。

  這份“報料”郵件附有一個壓縮文件夾,裏面是多份疑似公司內部交流信件的截圖。其中一張名為“九月尼美舒利抵禦工具包”的截圖顯示,“尼美舒利”事件去年9月已開始啟動。按照“捍衛發熱領導地位,抵禦尼美舒利”的計劃,去年9月-10月中旬“通過拜訪有尼美舒利的醫院,告知尼美舒利不良反應和風險”;去年11月下旬“專門組織安全論壇,邀請全國尼美舒利目標醫院關鍵客戶參與”,目標是“停止尼美舒利在門急診使用”。

  另一張截圖顯示了該論壇計劃邀請的部分客戶名單,記者看到,涉及醫生職位的有藥劑科主任、兒科主任、院長等,而尼美舒利在這些醫院的月銷售有的達到1000片,有的達到2000包,有的是3000支不等,表格上註明的“達成目標”是:“停藥”、“阻止尼美舒利進藥”、“兒科不處方尼美舒利”。

  此外,還有一張名為“2010兒童用藥安全國際論壇——十一月份尼美舒利抵禦計劃”的截圖,配有內部郵件提醒:“會議級別非常高,花費也達到200萬之多……此次會議希望能幫助我們達到對尼美舒利傷筋動骨的打擊,為明年鋪墊好增長的種子!”

  巧的是,名為“2010年兒童安全用藥國際論壇”的會議確實在2010年11月26日召開,該跨國公司恰恰承擔了“獨家贊助”角色。

  民間質疑“被裁減的報道”

  兒童安全用藥國際論壇去年11月召開,但“尼美舒利”事件爆發在今年2月。在各大媒體轉載“尼美舒利”事件的同時,一些網友開始質疑輿論上“被裁減的報道”。

  3月,有網友發現,儘管眾多報道都打出“央視曝光尼美舒利奪命”的標題,但是央視在事件之後對“尼美舒利”多次的“正面報道”,卻被淹沒在網絡社會中。

  “為什麼這些事後追蹤報道都沒人看見?為什麼負面報道被瘋狂轉載?”有網友提出質疑:是否有人在用“百度競價”操作稿件的“沉浮”?

  此後,又有網友爆出“看某某公司如何搞掉尼美舒利”的帖子。根據線索,記者發現,關於兒童安全用藥國際論壇的報道在網上依然可以找到“阿司匹林、尼美舒利、安乃近等近年來引起了國內外臨床專家的普遍關注”。但在這篇報道被大量轉帖的過程中,標題卻演變成了“尼美舒利不良反應引起各方關注”。更令人玩味的是,報道中“專家也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使用某某、某某藥品(均為某藥業巨頭的藥品)是用於兒童退燒的首選安全用藥!”這句話,特地用了醒目的紅色字體。

  在網友看來,這些“題不對文、打擊對手、強調自己”的舉動,有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為何“媒體代專家發佈不良反應”

  最讓網絡論壇炸開鍋的疑問是:亂局中,權威部門始終沒有説“尼美舒利有問題”,媒體卻眾口一詞地説尼美舒利“有害”,“難道大眾媒體日後要代表權威部門發佈不良反應?”一網友尖銳指出。

  2月18日,事件爆出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表示,從目前的不良反應監測來看,未出現異常情況,國家藥品不良反應中心正在組織專家對其安全性做進一步論證。各地不良反應檢測中心均反映沒有收到“重大不良不應”。

  有網友為此列出3個疑點:第一,找不到尼美舒利致死等重大傷害的受害者;第二,媒體始終固執地與專家意見相左——此前,媒體曾報道上海兒童醫院醫務科科長方明俊説尼美舒利顆粒是臨床常用兒童解熱鎮痛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價中心專家孫忠實教授也認為,尼美舒利與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同類藥物相比,解熱鎮痛作用起效更快,不良反應也相當;第三,媒體與不良反應檢測中心“對著幹”——“根據媒體報道,上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佛山市藥監局相關負責人、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都表示,常見的藥品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皮疹和胃腸道反應,暫未見兒童肝功能、死亡等嚴重病例。既然相關部門未見重大傷害,媒體肯定的結論從何而來?”

  也有網友發現,其實媒體並非一邊倒地攻擊尼美舒利,“但在海量信息的社會中,一些報道可能被有意放到了搜索引擎5頁、甚至10頁之後。”網友大膽推測。

  本報記者 唐聞佳

  尼美舒利事件進展

  緣起:2010年11月26日

  “2010年兒童安全用藥國際論壇”在北京召開,有中方專家在會上透露,“尼美舒利在治療兒童退燒方面,從2004年到2010年,共發生不良反應4703例,其中死亡3例”。參會的某中央媒體報道,被少數幾家媒體轉載。

  爆發:2011年1月至2月

  在一些育兒論壇,“尼美舒利”被冠之以“奪命退燒藥”,央視關於論壇的報道被反復轉載,緊接著全國各地媒體採用這個説法。

  微弱的“正名”聲:2011年2月中旬

  2月19日,CCTV13頻道,也就是新聞頻道播出了標題為《尼美舒利仍可用但應嚴遵醫囑》的新聞報道,大意是公眾不必對尼美舒利恐慌。藥監局表示仍可用,其副作用和其他解熱鎮痛類退燒藥不良反應相當,但要遵照醫囑或説明書,用於一歲以上兒童。

  2月19日,央視報道:關注尼美舒利,孫忠實稱“藥物沒問題”。

  質疑發端:2011年2月-3月

  2月19日,《21世紀經濟報道》在報道尼美舒利事件中指出,一位“2010年兒童安全用藥國際論壇”的與會者透露,“該論壇的贊助方正是某制藥巨頭,該公司邀請了某中央級媒體。會後,正是該媒體對尼美舒利的不良反應進行了報道。”這一猜測所佔篇幅不大,且再沒有其他佐證。

  峰迴路轉的“郵件門”:2011年3月下旬

  3月27日-29日,包括羊城晚報、新快報在內的全國多家媒體先後收到一封名為“報料”的匿名郵件。郵件公佈了大量看似是公司內部交流郵件、短信的截圖,內容直指,“曾一度引發大眾心理恐慌的尼美舒利安全性炒作事件,是一起由尼美舒利競爭對手某跨國藥企精心策劃的商戰”。事後,有媒體致電國內尼美舒利最大的生産商海南康芝藥業,該公司表示對“郵件門”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