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盛松成:堅持科學發展 不斷完善金融調查統計體系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5日 09: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行網站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十一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人民銀行緊緊圍繞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大局,不斷強化調查統計制度建設和基礎研究,明確建立“全面、統一、協調、敏銳”的金融統計體系目標,進一步完善和豐富分析體系和調查內容,調查統計和分析預測更為系統、靈敏。

  一、以科學發展為指導,構建金融業綜合統計

  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金融總量快速增長,金融結構多元發展,金融産品和融資工具不斷創新,利率、匯率的市場化進程逐漸加快,這些都極大地影響著貨幣政策的作用與傳導過程,從而要求中央銀行調查統計工作擴大監測分析的範圍,使調查統計分析為貨幣政策決策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更加科學的信息。“十一五”時期,中國人民銀行深入研究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信息缺失的突出問題,積極借鑒國際社會的經驗教訓,完成《金融統計制度國際比較》、《金融危機後主要國家對中央銀行統計的反思及對我國的啟示》、《系統性風險防範》等重大課題研究,深入分析主要國家金融統計的法律基礎、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結構、統計制度、數據管理與披露等方面內容,加強跟蹤最新國際金融統計理論的進展與合作交流。在國際統計慣例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確立了中央銀行構建“全面、統一、協調、敏銳”金融統計體系的目標,構建了符合國際準則、以貨幣概覽為核心的統計框架,改進了我國金融機構、金融工具分類和報表編制方法,著手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第五次全體會議上部署今年一季度工作時強調“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和節奏”。2010年,人民銀行著手編制社會融資總量統計指標,以適應宏觀調控的需要。社會融資總量是全面反映金融與經濟關係,以及金融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的總量指標。社會融資總量是指一定時期內(每月、每季或每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全部資金總額。這裡的金融體系為整體金融的概念,從機構看,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從市場看,包括信貸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保險市場以及中間業務市場等。社會融資總量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通過資金運用對實體經濟提供的全部資金支持,即金融機構資産的綜合運用,主要包括人民幣各項貸款、外幣各項貸款、信託貸款、委託貸款、金融機構持有的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股票、保險公司的賠償和投資性房地産等。二是實體經濟利用規範的金融工具、在正規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服務所獲得的直接融資,主要包括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股票籌資及企業債的凈發行等。三是其他融資,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貸款、貸款公司貸款、産業基金投資等。

  此外,進一步加強了金融統計風險監測信息交流與研究,著手建立金融性公司穩健情況統計,從金融業整體的角度反映金融體系面對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別風險、幣種結構風險等統計內容,滿足金融穩定評估對金融部門數據的需要。2006年,完成金融賬戶存量表統計方法和制度研究,2010年開始試編季度資金流量表,提高資金流量核算時效性,加強融資格局監測分析。為加強對金融衍生産品的監測,增加對期貨市場的統計、權證統計、銀行間市場shibor情況等統計。同時調整了機構分組方法和報表編制方法和貸款分類,進一步完善了相關統計指標口徑,特別是對金融機構報送的指標體系和人民銀行的報表進行了全面修訂。

  二、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金融統計標準化

  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社會在積極構建、完善統計監測體系,及時獲取多種頻度的實體經濟指標和金融指標、彌補統計信息缺口等方面達成共識,普遍認為統計信息標準化能夠從源頭上解決和促進各類金融信息的共享和協調。“十一五”時期,人民銀行從梳理宏觀分析需求、審慎性管理需求與金融機構自身經營管理需求入手,按統計工作的具體流程構建涵蓋從數據採集到信息發佈整個信息生産流程的標準框架,建立了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科學適用、重點突出、相當完善、便於擴充的金融統計標準體系,有效指導、規範金融統計標準化工作,紮實推進金融統計標準的研究、制定、發佈和實施。

  “十一五”時期,人民銀行陸續發佈了《金融機構編碼規範》、《特定目的載體(SPV)編碼標準》、《金融工具統計分類及編碼標準》、《貸款統計分類及編碼標準》、《存款統計分類及編碼標準》、《理財、資金信託統計數據元標準》,從宏觀層面統一金融部門、金融工具統計分類,規範統計編碼,提高統計數據的同質性,對準確刻畫社會資金總量和結構,正確支持金融調控,有效監測政策傳導過程及效果,客觀衡量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風險與穩定狀況,全面評估與比較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具有重要意義。

  積極推進金融統計標準實施,奠定標準化統計的堅實基礎。2010年,為規範和加強金融業機構信息管理工作,確保金融業機構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促進金融業機構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發佈《金融業機構信息管理辦法》。在金融行業機構管理信息系統中,實現全國26萬餘家金融機構編碼,推動建立我國首個規範、完整、準確的金融機構名錄庫。基於標準化思路開發了理財和資金信託統計監測系統,按照數據元標準逐筆採集理財、資金信託業務數據,並在系統中採用了金融機構編碼標準、SPV編碼標準、金融工具統計分類標準,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理財與資金信託業務的統計信息標準化採集工作,在推動金融統計標準建設中邁出實質性步伐。

  三、以數據集中為主線,不斷提高金融統計工作效率

  金融統計監測管理數據集中系統作為“十一五”期間人民銀行重點信息化建設項目,是金融統計數據採集、編制、發佈、共享的重要業務平臺。于2009年正式單軌運行,很好地實現了“數據集中,規範採集,信息共享”的建設目標,是統計數據處理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巨大變革。集中系統突破了原有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單機進行統計數據處理、分散存儲的模式,轉變為縣級以上金融機構數據實現全國聯網並有總行集中統一管理。隨著數據業務系統模式的轉變,金融統計數據管理規範和操作流程做了重新梳理和相應調整,明確了各級分支機構的任務和權限,在全國範圍內提升了統計操作的規範化,提高了金融統計數據的質量與統計系統信息處理的效率和質量,使金融統計數據與報表的管理水平邁上了新臺階,為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決策提供了更為及時、準確的統計信息。

  目前系統集中採集、處理各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18類約800余個獨立法人機構,30000余個網點以及人民銀行總行至縣級支行各機構的統計數據。系統中定義了3600余張報表,通過與機構類和地區的組合,可生成報表約32萬餘張,系統每年採集年報1次,季報5次(含結轉數),月報2批26次(含結轉數),旬報24次,週報52次,日報360余次。採集的各類指標達1.1萬餘個。為保證數據質量,系統存放70萬條合法性校驗關係,近萬條邏輯校驗關係。

  在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工作中,圓滿完成對全國187867家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和其他金融業單位名錄的收集、整理、上報工作,並重點進行了6526家法人單位資産負債和損益數據的收集、審核、匯總工作,榮獲第二次經濟普查先進集體稱號。

  四、圍繞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的重點,建立內容豐富的專項統計

  為適應金融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宏觀調控需要,更好滿足各方在新形勢下對金融統計信息的需求,為重點領域的分析提供更快更新的素材,積極開展金融統計制度研究,擴大金融統計範圍,豐富金融統計內容,提高統計頻度,為宏觀調控科學決策提供了及時、充分的統計信息。“十一五”期間,人民銀行建立了貸款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統計制度,涉農貸款、房地産貸款、大中小型企業貸款、銀行承兌匯票、理財與資金信託專項統計制度,根據國家行業、産業政策,進一步修訂完善貸款按行業分類、中長期貸款按投向分類、下崗失業人員擔保貸款、助學貸款專項統計制度,為貨幣政策、宏觀政策制定關注的重點領域提供更為豐富的統計監測信息。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的統計數據質量得到多部委的高度認可,財政部據此出臺了鼓勵金融機構發放涉農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圍繞經濟金融熱點問題和宏觀調控重點,多次開展政府投融資平臺調查、存款賬戶調查、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調查等專題調查,積極向決策部門提供有針對性的統計信息。為總行宏觀調控、基層人民銀行監測區域經濟,以及各級政府決策提供了更全面、詳實和急需的金融統計數據,也為各金融機構經營決策提供了參考。

  人民銀行專項統計制度在某種程度上較好地彌補了常規金融統計數據的不足,使整體金融統計體系更加系統完善,如中長期貸款是各經濟主體進行固定資産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真實、準確地反映中長期貸款投向了哪些部門和哪些産業,對於國家未來的産業發展和産業結構優化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涉農貸款專項調查統計制度的建立,切實反映了金融機構為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投入的信貸資金規模和投向、期限結構、風險狀況等結構狀況,2010年9月,會同銀監會下發《關於鼓勵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於當地貸款的考核辦法(試行)》,成立了部際考核領導小組,為鼓勵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用於當地貸款,加大縣域信貸資金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將起到積極作用。

  五、進一步完善制度性調查工作,構建快速、靈活、集中的經濟監測和調查體系

  目前,人民銀行以月度5000戶企業財務數據統計、季度5000戶企業問卷調查系統為主的調查統計體系業已形成,數據全部實現全國集中、規範化管理。“十一五”期間,依託5000戶企業調查和儲戶、企業家、銀行家三項景氣調查,充分挖掘調查數據潛力,積極探索建立微觀經濟運行分析框架,不斷提高微觀經營與宏觀管理的協調性。通過“5000戶企業景氣循環週期”研究,建立5000戶企業景氣循環的先行、一致、滯後指標體系,並與宏觀經濟指標進行擬合,進一步推進了存貨指數、小企業指數等研究工作。

  人民銀行企業商品價格調查工作現已覆蓋250個城市,拓展至4600家報價企業,及時反映企業間集中交易的投資品和消費品價格變動水平。其編制的企業商品價格指數是滯後於經濟活動較短且先於最終消費價格變動的經濟指標,對於通貨膨脹的早期判斷和治理、調控宏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人民銀行加大了房地産價格指數的研究力度,用特徵價格法試編了北京、上海等10個大城市,2007年至2010年新建住宅價格指數,並經過專家論證和實證比較,其編制方法科學、計算結果質量可靠,為下一步編制全國房價指數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積極關注農村居民熱點問題、國民幸福感等多項調查,進一步增強央行價格監測在社會的影響力。

  近年來,人民銀行除繼續擴大向社會披露調查結果外,還建立了銀行家問卷調查信息反饋制度,不斷完善央行與各調查對象、部門、科研機構以及重點關注的行業協會之間的溝通和服務機制,增強了我們的服務意識,拓展服務範圍,豐富了信息來源,增強行業分析的敏感度,擴大了央行調查的影響。同時,還不斷拓展專項調查領域,工業園區中小企業監測調查的建立,彌補了目前國內中小企業等微觀信息收集的空白,為中央銀行及時觀察貨幣政策執行效果和判斷實體經濟運行趨勢提供了重要參考。企業設備投資動向監測和農民工勞動力價格水平監測等專項制度,開展了地方融資平臺和小企業貸款狀況調查,特別是危機後重點關注小企業生存和融資狀況。

  目前,國內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貨幣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外資銀行與內資銀行、金融改革與商業銀行信貸運行方式之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聯動效應。2005年7月21日我國啟動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8月,人民銀行建立並實施了進出口企業問卷定期調查制度,跟蹤監測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我國進出口企業的影響,及時掌握進出口企業生産經營狀況,了解企業家對外貿形勢的判斷和預期,為中央銀行判斷、分析和預測外貿運行情況,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工作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支持。2010年,通過對12個省2000多家外向型中小生産企業的專題調查,及時了解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外向型中小企業的影響,根據調查確定當前外向型中小企業生産經營總體良好,提出繼續保持人民幣匯率漸進式變動的方式,加快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改善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金融環境的政策建議。

  六、建立宏觀經濟環比監測分析指標體系,進一步加強對宏觀經濟形勢監測分析和預測工作。

  在分析手段和創新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三個獨立而又相互支撐的分析、計量系統:一是建立了“宏觀經濟時間序列數據庫”,整合了全系統的宏觀經濟數據資源,為經濟分析工作奠定數據基礎。二是開發出中國的時間序列季節調整軟體,PBC版漢化X-12-ARIMA軟體增加了中國移動節假日-春節的處理功能,增強了圖形現實功能,此舉為中國首創,在經濟分析的數據處理中得到了較好的運用和好評。三是開發了“經濟先行指標與預警系統”,動態分析宏觀經濟主要指標發展趨勢,滿足宏觀調控科學性、前瞻性及預見性的需要。

  “十一五”期間,人民銀行更加重視對國民經濟重大比例的研究。逐步開展了投資與消費比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第一、二、三産業構成;研究輕重工業比例;研究投資結構等研究。為加強國民經濟運行分析和發展趨勢預測,積極推進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建設,著手建立中型年和季度宏觀經濟模型及貨幣監測分析模型。建立宏觀經濟環比分析指標體系,在月環比數據基礎上,編制宏觀經濟核心指標月度快報,有力地推動了國家統計體系中環比指標的計算和發佈。利用宏觀經濟分析報告,對主要經濟指標進行預警分析,定期提供預警結果。同時,每月增加專題監測報告,上報物價、工業生産、固定資産投資、對外貿易、消費和財政收支等專題監測信息。

  經濟分析工作從基礎分析、抓熱點難點到積極合理引導預期,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多項專題研究報告受到各級領導關注。一是認真做好貨幣政策決策基礎分析工作,如基準物價指數的監測,針對物價上漲環境下的貨幣政策取向、利率調整問題以及輸入型通脹傳導情況進行分析;二是積極開展熱、難點的專題研究,如針對固定資産投資資金變化情況,分別於2006、2009年進行了固定資産投資資金來源分析和重點項目資金需求調查,為準確把握全社會投資狀況提供了豐富翔實的一手資料。近年來,在對我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化特點和趨勢、城鄉居民收入流量和存量分佈情況、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現狀、農民工勞動力價格水平監測等方面的分析,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2008年汶川地震後,深入開展調研分析,形成汶川地震經濟影響系列報告,準確分析災害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三是合理引導預期,針對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及時引導公眾了解政策取向,解讀政策含義,曾就如何看待投資增長、關於輸入型通脹傳導情況、信貸規模調控等問題提出明確意見和建議。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國經濟繼續較快發展,在對近年來經濟數據和政策分析基礎上,先後就利率市場化改革、適時向穩健貨幣政策轉變,特別是針對當前經濟發展存在的不利因素,及時提出了抑制通貨膨脹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平穩發展所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貨幣政策的優先目標再次面臨轉換,中央銀行必須對通脹給予更多的關注,並及時作出政策響應,提出前瞻性觀點,獲得社會廣泛關注。

  七、推進數據披露與共享,不斷提高信息服務質量。

  所有使用和研究數據的聲音,都會對國民經濟核算及有關數據統計的完善和科學形成一種無形的推動力。近年來,圍繞統計數據集中工作,積極推進調查統計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信息服務水平。按照人民銀行“十一五”信息化建設規劃要求,在實踐與創新中逐步細化完善信息服務內容和規範發佈流程,充分利用報刊媒體、網站及時向社會披露統計數據,並注重與國際間數據交換,加強與各部委、科研機構以及重點關注的行業協會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強行業分析敏感度,擴大央行統計調查影響力。同時,繼續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提高信息披露效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共享機制建設,形成“一行三會統計信息交流與共享制度”。

  八、開拓創新,建立更加完善的現代化調查統計體系

  展望“十二五”,中央銀行所面臨的宏觀經濟形勢更趨複雜,金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未來五年,人民銀行將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繼續開拓和創新,把握髮展機遇,積極克服困難,進一步發揮調查統計分析在金融信息服務中的作用。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支高素質的統計調查研究隊伍和形成一批高質量的分析研究成果,建立更加完善的現代化調查統計體系。

  一是重點推進標準化落實,繼續做好標準的研究與發佈工作,不斷豐富和完善金融統計標準化體系;二是立足標準,積極創新,提高金融統計制度的科學性。積極研究和探索標準化前提下金融綜合統計模式和系統實現,構建金融業綜合信息平臺;三是按照中央提出的“保持適度社會融資總量”要求,加強對全社會融資總量的統計監測,建立金融業綜合統計制度;四是以統計執法檢查促進金融統計制度的落實和執行,全面提升金融統計數據質量。進一步落實統計工作流程、內控管理和考核機制,全面覆蓋數據管理、業務處理、系統管理及風險應急等各項環節;五是整合和挖掘資源,充分發揮經濟調查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決策支持作用。繼續整合調查制度,完善調查機制,積極探索新內容、新方法,使我們的調查系統更加科學、高效;六是加強對經濟金融領域重點和熱點問題研究,及時跟蹤貨幣政策理論新發展,動態監測經濟金融主要指標變化,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分析的深度和廣度;七是積極開展宏觀經濟預警預測分析,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的判斷依據。在不斷完善短期評估和預測的基礎上,加強趨勢我國經濟發展中長期預測;八是繼續做好金融統計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工作,完善信息共享機制,更好地滿足社會對金融信息的需要。(作者係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