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7日 07: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世紀》週刊
本刊記者 符燕艷
遊學哈佛的王石説,“隱退終有時,但不是現在”
關於萬科董事長王石的風吹草動,總是能刺激房地産業界敏感的神經。
2011年春節前夕,王石宣佈赴美國哈佛大學遊學的計劃終於成行。業內普遍將此舉解讀為王石的逐步退隱。時值房地産調控正酣,局勢嚴峻,王石從行業龍頭掌舵者位上“退隱”的消息就勢發酵,似乎“王石時代”將正式終結。
對此,萬科發言人對本刊記者明確表示,能到世界名校求學,是王石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但此舉“不是淡出,他在萬科的職位和角色沒有任何變化”。
不勝其擾的王石,也以微博明志,“當年登雪山,傳言我退出江湖;現在去美國學習,又猜測老王隱退。”並反問説:“天天上班,哪來得隱退?”
然而,市場的解讀,也並非全無根基。王石本人曾表示,希望在60歲退休,2011年,王石將年屆花甲,領導權交接的問題已步步逼近。
萬科由王石一手創造,並在其帶領下,成功實現了向經理人制的轉型。王石十年前卸下總經理職位,繼任者鬱亮在萬科雖幹得有聲有色,但王石作為萬科精神領袖的形象一直沒有從公眾心目中消褪。
王石,乃至整個萬科,不能不權衡權力交接之際可能帶來的動蕩和陣痛。王石在微博上坦言:“隱退終有時,但不是現在。”——當下時局,確非交班良機。
鬱亮時代開始?
王石遊學,業內有諸多猜測。“房地産內參”評論員半求向本刊記者分析,此舉有兩層意義,一是逐步、平穩地淡出萬科;二是完成從一名管理者到學者的轉變。從王石在哈佛選擇的課程可看出,其遊學並非漫無目的。
根據計劃,王石將遊學三年,第一站是哈佛大學,他選修城市規劃和企業倫理道德兩門課程。接下來兩年,王石將再到歐洲選擇兩所學校,以了解歐美文化以及行業發展。
如一切如半求所言,則安排可謂一舉三得,交接可在王石的且行且遠中逐漸完成。
王石曾説過,人生的軌跡就像子彈出膛後的拋物線,從低向高,到某個點下滑直至原點,“年齡上我已在下滑軌跡上,逐漸淡出社會關注的視線。”事實上,王石常常登山探險在外,公司多由鬱亮主事,萬科內外早已適應。遊學前,他就表示希望外界轉移關注點到鬱亮身上。
在此前後,萬科內部亦有兩件大事,一是開始進入商業地産,二是高管層面重組,均有劃時代的象徵。
萬科發展20多年來,第一個10年一度盲目擴張多元化,第二個10年則開始做“減法”,並確立了住宅房地産的專業化方向。然而,近兩年,隨著城市綜合體的興起,商業地産成為大勢所趨。在總裁鬱亮的力推下,萬科確立了“二八”戰略,即80%的住宅加20%的商業地産。
王石對商業地産心有餘悸。在自傳《道路與夢想》中王石提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深圳開工的三座大廈發展中心大廈、亞洲大酒店和華僑大酒店,由於對市場預測的失誤和資金後勁不足,成為發展商的燙手山芋,其中華僑大酒店的貸款銀行甚至被迫成為大股東。
1997年,萬科總結教訓:“不要輕易上高層項目,否則不是紀念碑、里程碑,而是墓碑。”
熟悉王石的人都知道,王石很強勢,王石自己也曾以“剛愎自用”自述,但王石令人佩服之處在於懂得取捨。在業內看來,“鬱亮提出的商業地産方向,王石不同意,萬科不可能做。”
兩個月前,萬科常務副總裁徐洪舸、副總裁肖楠正式辭職,此二人在王石時代被提拔,其中徐更是被視為鬱亮之後的第三代繼任者。二人一齊辭職,並帶上一些部下另立門戶。
有房地産分析人士指出,正是王石的逐漸“隱退”,使鬱亮得以在高管組成上進行大刀闊斧的重組。“鬱亮時代開始了,或許2011就是‘鬱元年’。”
這看起來很順理成章。
率性與野心
“講座結束後,乘地鐵到紐約曼哈頓,趕19時30分的音樂劇《比利 愛略特》。這是一部近乎兒童趣味的勵志音樂劇。”
這是王石在微博上描述的當前的生活,跟一般的大學校園生活並無二致。
王石遊學,確是興之所至。“他是個率性的人,喜歡登山,就去登山了;喜歡遊學,就去遊學了。”一名接近王石的人士説。但外界看來,王石率性之外有野心,並在名和利的取捨之間,認定了前者。早年他在自傳《道路與夢想》中就提到,喜歡《紅與黑》主人公于連的不甘平庸、以個人之力奮鬥拼搏的野心。
王石生於1951年,當過兵,做過鐵路工人,又在廣東經貿委工作了三年,卻相信“將在深圳實現個人的夢想”。1983年5月7日,32歲的他乘廣深鐵路列車從廣州抵達深圳,打定主意要進入深圳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公司——深圳市特區發展公司(下稱特發)。
1984年,在擁有了進出口批文特權後,王石創立了萬科的前身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開始倒賣玉米和儀器設備等。1987年11月,他對中心進行股份制改組。
1988年,這家更名萬科的企業,成為深交所第二家掛牌上市的公司。從此,萬科與王石,就緊密相連。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企業野蠻生長的時代。但萬科上市後,王石決定與過去決裂:“我們最初靠貿易起家,往往需要搞關係、倒批文,鑽政策和法律的空子。公司要發展,成就一番事業,不能再走老路,從現在開始就要規範。”
但他也差點在資本市場上栽跟頭。1994年,君安證券聯合萬科股東如新一代、中創、海南證券等,企圖對業務結構和管理層重組,並奪取控股權。王石回憶説:“一群野蠻人已在萬科不知不覺間守候多時,萬科董事長竟渾然不覺。”此事最終化險為夷。
王石最得意的一件事,則是1997年他在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面前暢談房地産行業的發展方向,並被總理聘為房地産顧問。1998年,王石所建議的開放信貸按揭獲得回應。當年4月,央行發佈《關於加大住房信貸投入,支持住房建設與消費的通知》,標誌著“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終於向住宅産業網開一面。
20多年來,萬科在王石帶領下,成為中國房地産龍頭企業,屢屢被同行視為追趕和超越的標桿。而萬科也逐漸搭建了較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
盛名在外的王石,仍不滿足。“人對自己的命運有無窮好奇的期盼,一直試圖創造生命的意義。物質生活越豐富,工作形態越超脫,事業成就越大,社會影響力越大,對這個問題的焦慮就越強烈。”王石説。
王石的足跡曾走過幾大洲,從登頂珠峰,探險南極,到不久前成為李連杰旗下慈善事業壹基金的執行委員會主席,王石日漸脫離萬科日常管理,其灑脫的生活狀態更加深了外界對萬科“王石時代”終結的猜想。
“巨變”前夕
但至少在目前,王石在萬科的進退仍留有豐富的空間。王石在萬科未來的角色,取決於萬科的發展,亦取決於王石的心境。接近王石的人士對其隱退的否認意味深長:“登山的時候,經常幾個月沒法電話聯絡。比起登山,他在美國遊學,萬科管理層更方便跟他彙報工作。”
赴美前,王石埋頭于速成英語口語,表面“平靜如水”。但其內心,卻深感“醞釀著變化、巨大的變化”。作為最早一代的地産人,王石早已經歷了地産行業的幾起幾落。行業的每次非常態勢,均令他不安。
1992年,深圳國土局主辦了一次房地産沙龍,王石曾聲稱,“萬科超過25%的利潤不做。”他依據的是萬科做貿易的經驗。
萬科早年賣進口錄像機,從開始200%-300%的利潤賣到後來虧本,王石總結的教訓是“説明市場很公平,先前怎麼暴利賺的錢,之後都得吐出來,而且還要多吐”。
2007年,樓市進入非理性繁榮,他又拋出著名的“拐點論”,世聯地産董事長陳勁松稱,“老王一直感覺不對頭,渾身不自在,那種表現不像是假的。”很快,2008年樓市陷入低谷印證了王石的預言。
事實上,自從“拐點論”,以及在2008年汶川地震後提出企業捐贈不應成為負擔的“捐款門”事件之後,“大嘴巴”的王石已在萬科負責宣傳人員的要求下“禁口”。
然而,在2009年底,王石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又忍不住警告説:中國一些最大城市的房地産泡沫如果很快擴散到其他地區,會出現日本式房地産泡沫。並認為趨勢已經不太好,中長期市場形勢會更嚴峻。
果然,中國在金融危機後手忙腳亂地救市,遭致房價在此後兩年報復性反彈,並迅速向二三線城市蔓延。接下來,是新的調控政策出臺。
因此,當2011年王石赴美之前提到的“巨大的變化”,業內不難聯想到當今房地産的局勢。
2010年至今,政府三次調控,政策漸次嚴厲加碼,“限貸、限購”變本加厲。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副總理李克強三令五申,大有房價不降不收兵之勢。而已放開多年的中國地産市場也似乎將回歸計劃之手,未來開發商何去何從面臨抉擇。
萬科在業績上並無近憂,應變上也是行業翹楚。截至2010年12月1日,萬科2010年的銷售金額已突破1000億元的大關。2011年的頭兩個月銷售均實現同比增長翻番。從2000年以來,每一輪調控都能佔得市場先機,始終維持有息負債率和凈負債率在30%以下,保持著16%以上的現金比例。但強調要健康發展、持續增長的萬科更看重的還是能否在週期性抽瘋的地産行業找到預期穩定的生存之道。
但現在,就連業內最樂觀的投資客們也已經感受到房地産行業的寒意。半求稱,“整個市場的格局變了,政府力量大了。行業情勢就是商品房開發資金將被抽到保障房建設上,商品房市場供應萎縮超出所有人想象。”
值此行業巨變前夕,一手締造萬科的王石離開深圳,前往美國,此行頗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