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CNTV名家專欄 >

葉檀:外管局何必為兩房債大動肝火

發佈時間:2011年02月14日 09: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國外管局大動肝火,指責中國兩房債將出現4500億美元虧損的説法毫無事實依據。有理説理,何必嗆聲。金融市場需要的是冷靜與智慧,切忌憤青、憤中與憤老。

  從短期來看,兩房債暫無風險。

  理由如下。首先,到目前為止,美國兩房債享受美國國債相同的最高信用評級,仍然有美國政府背書;

  其次,美國政府是兩房債最大持有人,從收歸國有之後,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累計購買了超過1.6萬億美元的“兩房”資産,約佔“兩房”擁有和擔保資産總量的29%。兩房債券收益率上升、價格下降,受損最大的就是目前托市的債券持有者,中美兩國將玉石俱焚,中國投資的兩房債券全部打水漂是不可能的;

  第三,中國擁有較強的博弈能力,從2008年至2010年三年間,中國外匯儲備中持有“兩房”債券年均投資收益率在6%左右。而在美國財政部11日公佈向國會提交美國住房金融市場改革報告後,次日中國外管局發表專題問答,解釋中國外儲投資“兩房”債券的資金安全問題。外管局稱,中國已採取有效措施,“兩房”債券投資的“主要潛在風險已得到化解”。表示“兩房”是美國國會立法設立的政府支助機構,美國對兩房將逐步改革,並非一蹴而就。

  從長期來看,兩房債必有風險。中國未來兩房債券價格下降將是不爭的事實,除非美國的房地産泡沫徹底復原,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美國政府逐步退出房地産抵押貸款市場是必然之舉。美國政府退出房地産金融市場是大勢所趨,與中國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大舉國進民退恰好相反,美國政府之所以接管兩房正是為了消滅兩房,拔除市場定價體系中這顆扭曲一切價格的毒瘤。

  在美國財政部提交給國會的報告中,毫不含糊地指出,逐步廢除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降低政府提供的住房抵押貸款擔保比例。美國財長蓋特納在當天發佈的聲明中闡述了同樣的國退民進觀點,“這份報告是為進行根本改革提供的一個方案,即逐步廢除兩房,加強消費者保護,同時保留為需要的人提供買得起或租得起的住房的渠道。”蓋特納表示,改革進程正在啟動,但需要“負責任且謹慎地進行”,以免對經濟造成破壞。

  上述表態意味著,未來兩房債收益率必然上升,兩房價格以及以兩房債為基礎的證券價格必然下挫。只有兩房債券價格降到市場接受的程度,民間接盤者才能進入,否則就是有價無市,名義收益無法做實,因為大持有人一旦退出卻無法找到接盤者,只能靠價格下降砸出市場大底。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是不承認金融市場的基本定律。以目前美國國債與兩房債價格的平穩印證未來市場沒有風險,是金融菜鳥的託辭。

  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國債價格一路飆升,兩房債收益率也達到低位,但這是金融風暴中非理性避險情緒的反應,絕不意味著美國國債與兩房債的價格此後就會一路高歌。現在兩房債收益率不高,民間資金卻不願意進入,為什麼?就是因為未來有顯而易見的風險,卻無法通過市場手段規避。據路透社報道,過去一週美國證券化論壇(American Securitisation Forum)年度會議的信息顯示,民眾不願意在混沌階段依靠政府的空口承諾貿然購買住宅抵押抵押支持證券(RMBS)。

  讓人厭惡的是,明知道國債與兩房債未來風險極高,卻趁金融風險時大肆高價拋售,説得好聽一些叫具有市場意味,説得難聽一點這叫強盜趁火打劫,中國就是被打劫的主要客戶。如果説以往被劫還有客觀因素是天真、是技不如人,在兩房態勢較為明朗之後依然被劫,則是愚蠢。筆者並不認為中國貨幣的主導者與外匯投資者如此愚蠢,他們目前不願意坦承現實的原因只有一個,不願意承擔責任,對美國的口頭承諾抱有幻想。

  做生意最高的境界是雙贏,除非敵對狀態,才會魚死網破,目前美國兩房債券還在理性博弈的範圍之內。

  中國能夠博弈的有兩個方面,除了堅持要求兩房債由政府信用背書之外,還可以要求美國政府放慢撤出兩房的步伐。由於美國房地産市場依然脆弱,由於樓市依然脆弱,預計兩房改革可能需要幾年時間,蓋特納在接受CNBC專訪時暗示需要五至七年;美國眾議院負責資本市場和政府支持企業的小組委員會主席Scott Garrett表示,將致力於美國民間抵押貸款市場的工作,使該市場脫離政府干預,但警告稱需要一些時間。

  第二個博弈手段是通過對衝交易減少兩房債風險,如購買看空産品,將資金更多地轉向中國工業化進程所需要的高科技、資源領域。

  對於中國而言,以金融對抗金融還不至時候,發揮優勢以實體對抗金融戰才是上策,因此實行嚴格的貨幣政策、提高貨幣使用效率、嚴厲外資監管都是題中應有之義。老實如郭靖可以用一門絕技佔據武林高位,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同樣如此。騙騙國人説風險都已化解,在國際市場上依然花拳繡腿,有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