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6日 07: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日前撰文指出,為應對美聯儲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中國已採取加息、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綜合運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央行票據等價格和數量型工具,但這些政策發揮作用的空間越來越窄。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是應對美QE2的關鍵。
易綱指出,QE2的出臺加速了全球流動性氾濫,大量資金涌入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本幣升值、資産價格上漲及通脹水平提高的壓力。
他表示,為應對此局面,中國採取了多種手段。一是發揮價格機制的引導作用,2010年10月20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並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二是綜合運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央行票據等數量型對衝工具,抑制流動性過剩。2010年以來已連續七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自2003年4月開始發行央行票據算起,大規模對衝操作已持續八年。截至2010年9月末,對衝率([存款準備金餘額+央行票據餘額]/外匯佔款餘額)約80%。三是加強外匯管理,堅決打擊“熱錢”流入。2010年11月初,外匯局啟動跨境資金異常流入應急預案,加強對銀行綜合結售匯頭寸管理,嚴格出口收結匯和銀行短期外債管理,強化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結匯管理,嚴格依法加大對違規銀行的處罰。
易綱稱,這些政策起到了積極的效果,但是發揮作用空間越來越窄。比如提高利率在抑制通脹的同時,也吸引了“熱錢”的流入;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歷史高點;資本管制的方法短期雖然有效,但長期實行效果會減弱,而且容易影響正常的貿易和投資活動。要有效應對當前的不利局面,擴內需、調結構、減順差、促平衡刻不容緩。
他指出,我國通脹壓力的根源在於經常賬戶順差過大。過大的順差造成貨幣升值的壓力,而為緩解升值壓力,央行被迫在市場上購匯,投放大量基礎貨幣。雖然進行了大規模對衝操作,但市場流動性仍非常充裕,引發通脹預期。易綱認為,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改變出口依賴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可有效減少經常賬戶順差,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減少順差可通過加強“兩高一資”産品出口的管制,積極擴大進口,來促進貿易不平衡狀況的改善。減順差的重點不是壓出口,而是增加進口。
易綱建議,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力爭在2011年,繼續擴大內需以減少對外需的依賴,適當上調工資和社會保障水平,嚴格環保和節能減排要求,大力推進資源産品價格改革,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減少貿易順差或經常項目順差,適當調控經濟增長速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