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10%土地出讓金用於農田水利 地方政府落實不力或將問責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2日 1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土地出讓金的10%將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即將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此做了硬約束性的規定。

  水利部的一位官員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該官員稱,水利部計劃和規劃司已經在著手相關的水利設施規劃和資金管理工作。

  按照國土資源部公佈的數據,僅2010年,全國土地出讓金數額就達2.7萬億元。也就是説,今年農田水利設施投資的數額將達2700億元。

  僅此數據,比此前的預計投資額遠超1000億元。

  水利部部長陳雷在去年11月12日召開的全國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電視電話工作會議上稱,今年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總投資力爭較上年增加10%以上,超過1700億元。

  而以往的水利建設資金一向以中央財政的專項資金為主,地方配套資金和社會資金、銀行貸款為輔,中央財政資金的層層轉撥導致資金落實不到位、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往往缺失,已成水利投資的痼疾。此次用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10%來落實地方配套,使水利建設資金的地方配套部分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1 水利欠賬達數萬億元

  國家水利投資主要用於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氣象事業發展,能夠分給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費用微乎其微。

  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此前稱,農田水利建設已成我國糧食生産的重大短板和缺口。

  而據社科院農發所宏觀部副主任李國祥的粗略估計,目前農田水利建設的欠賬已達數萬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以下簡稱人大農發院)一份關於農田水利建設的報告稱,去年上半年大旱,我國耕地受旱面積達1.18億畝,其中作物受旱9659萬畝。 大旱之後緊接著大澇,去年我國26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累計農作物受災6155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202億元 。

  河南開封縣的一位農業官員告訴記者,在許多村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建的水庫、水渠等還在發揮作用,且大多因年久失修面臨病險等問題,無法再發揮多雨季節蓄水、乾旱時節保收的效果,抗災、減災能力弱化,甚至在特大降雨等極端天氣來臨時,反而成為導致更大危險發生的隱患。

  人大農發院副院長鄭風田稱集體化時期結束之後,從數字上看,對於水利建設的總體投入一直在不斷上升;但實際效果來看,農民群眾和農業生産的實際受惠卻越來越少,在許多農村地區,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農業生産仍以上世紀70年代以前建成的農田水利設施為基礎。

  “一方面的原因是財政支農資金投入不足。國家水利投資大約有60%主要用於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氣象事業發展,而直接用於農業生産性支出的僅佔40%左右,其中,能夠分給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費用就更加微乎其微。”鄭風田稱。

  在資金使用的區域分配上,也存在著“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馬太效應。

  “東部地區由於集體經濟略為發達,完全沒有農田水利投資的村莊數相對較少,超過60%的農田水利投資用到了東部;而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既缺乏來自國家的資金投入,又無力自籌,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嚴重缺乏。”鄭風田稱。

  據調查,全國目前有1/3以上的水庫帶病運行,灌區工程基本完好的僅佔30%;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的16.7%,達160.3萬平方公里,比上世紀50年代初增加38% 。

  2 “最後一公里”將成投資重點

  “我是改良派。5號文件、民航以及電信等三大改革,我是主要起草人。”

  目前農村水利建設中最大的問題是所謂“最後一公里”的建設缺位問題,儘管利用國家投入修建了水庫、主渠道等,但就是沒辦法通到田間地頭,而農民自身由於資金缺乏、集體行動能力弱化等問題,也無法承擔起最後一公里溝塘渠堰的建設。

  “這次農田水利建設的重點就是要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國研中心農村部副部長徐小青稱。

  社科院農發所副所長杜曉山稱,一方面,各地都在上馬投資一些大型的水庫建設、水利樞紐工程,另一方面,當地中小型水庫病險率高、渠道垮、堵、淤、漏等現象卻遲遲得不到解決,即使近年來隨著國家支農力度的不斷加大,一些地區開始重視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也大多是重“大”輕“小”,更願意向原本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糧食主産區進行集中投入,而忽視了更多貧困地區農民的用水需求。

  “大量資金被投入用於回報較高的工業、城市用水等用途,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管理乏力、年久失修,經營日趨困難、管理日趨衰敗。”杜曉山稱。

  今年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如何分配,是否也會重大輕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