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央行問計商業銀行 信貸規模指標有望弱化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2日 08: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每經記者 萬敏 發自北京

  12月20日下午接近2時許,總部在金融街的某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資産負債管理部總經理匆匆走進央行,參加由其召集的信貸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同時與會的還有各主要商業銀行信貸或者資産負債管理部的負責人,這個會議主要是討論對信貸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並徵求商業銀行的意見。據有關人士透露,央行擬建立新的信貸管理體制,把資本充足率等指標納入考量,避免用行政化的信貸規模約束商業銀行。

  市場手段唱主角

  消息人士表示,若該舉措得以實施,則意味著央行可能不再設定信貸額度,而是根據各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動態撥備率等指標,來指導信貸投放。而窗口指導、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定向央票等工具的使用將更為頻繁。

  交銀國際銀行業分析師李姍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按照央行上述改革思路進行信貸管理,各家商業銀行的差異會更大一些,指標好的銀行信貸額度就會相對更為寬鬆。“與明年‘穩健’的貨幣政策目標沒有太必然的聯絡,還要看央行對指標的制定是松還是緊,指標定得高的話每家銀行都會感到緊張。”她同時表示,更為靈活更為市場化的信貸管理制度將有利於銀行業的發展。

  “單純的信貸規模控制已經不能滿足監管需求了,貸款規模控制産生的缺口,可以通過表外項目予以滿足,從今年上半年銀信合作産生的實際效果來看十分明顯,另一方面,銀行開始強調授信,廣義的授信除實質貸款外,還包括票據、表外授信等。”另外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單純信貸規模控制存在一定局限性。

  信貸規模存廢之爭

  信貸規模作為計劃經濟的指標曾經退出過歷史舞臺,取消銀行的信貸規模曾作為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成果而載入史冊。

  20世紀90年代初期為了治理經濟過熱,從1994年開始,中國人民銀行實行貨幣政策的集中管理,逐步運用貸款限額、存款準備金、再貼現、利率、中央銀行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控制貨幣總量、調節信貸結構。一直到1998年1月1日取消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規模限額的控制,實行適應市場經濟的以“計劃指導,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間接調控”為主要的新的信貸管理制度。

  但在2007年底,為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央行再度啟用信貸規模限制,並按季控制。自此,信貸規模又走進央行的工具箱,並且成為央行調控商業銀行信貸投放力度和節奏的重要工具之一。

  業界人士分析,由於銀監會等部門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存貸比等指標有著嚴格的規定,即使取消了信貸規模這個行政韁繩,信貸也不會失控,這為貸款規模等指標再次退出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據悉,具體方案央行內部及其與商業銀行之間尚在討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