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今日觀察]限車限行 能否限堵?(2010.12.14)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23: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今日觀察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治理擁堵,北京新舉措,徵求民意,多管齊下,堵車困局如何破解?《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史小諾):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在大城市生活説起堵車我們大家都會有著切身的感受,目前北京機動車的保有量超過了470萬輛,這樣的數字讓堵車也是成為很多北京人的家常便飯,從昨天起北京治理交通擁堵綜合措施開始徵求民意,試圖在“在堵”與“疏”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制度政策能否破解堵車的困局?大城市交通擁堵應該如何對症下藥?

    今天我們評論員是向松祚和張鴻,同時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也可以通過以下的幾種方式來參與我們的討論。

    首先一起來了解一下北京公佈的這一份治堵方案。
           
    13號,被有些網民稱為“史上最嚴治堵新政的北京市治理交通擁堵綜合措施公開徵求市民意見,這是北京官方首次公開表態,將限制小汽車過快增長,重點路段、高峰時段、單雙號限行和加強外地車管理。《合措施包括,完善規劃、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優先發展共同交通力度,改善自行車步行交通系統和駐車換乘條件,進一步加強機動車管理,提高交通管理和運輸服務水平等。

    目前,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470萬輛,並以平均每天2000輛的速度在增加,而七成以上的小客車集中在五環路以內,核心區小客車出行比例達34.8%,機動車保有量高速度增長、高強度使用,堪稱世界城市之最。

    李曉松(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在這一次我們徵求大家意見的時候,也想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對這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但我們有個基本思想,就是在這個總量增長的過程當中的整個制度設計一定是公開、公平、公正,而且是無償的。

    新華社文章説,“限車限行”只是對以往以車為本的一個矯正。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受訪者對自行車出行環境不滿意率達36.8%,自行車出行比例由2005年的30.3%下降到今年的17.9%,5公里內的出行中,小汽車比例超過40%。

    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工程中心副主任馬林説,近10年來,城市公共交通投資佔交通基礎設施總收入的比例僅為15%,而這一投資比例只有長期維持在50%以上,才能夠確保城市公交系統的順暢運轉。

    《中國青年報》援引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的觀點,應該像紐約、東京一樣,形成中心區的蛛網狀軌道交通系統,而要形成這樣的軌道交通系統,必須加大財政投入。
     
    主持人:像北京的道路這麼堵,我覺得我已經是很習慣了,不堵反倒好像不習慣了,北京市這次治堵我們看到有很多新的措施,比如説擴建道路,增加地鐵,增加公交的出行便利程度,這些大家可能覺得是從疏通的角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比如説,如果是説像回復到奧運會期間,單雙號限行,等等措施,兩位認為這些措施有用嗎?它是解決的根本的好的辦法嗎?

    張鴻(財經頻道評論員):我覺得需要對奧運期間,包括最近這兩年來實行的這個限行做一個綜合的評估,我們才知道這個藥方到底是不是有用?但是這兩年限行,我們顯然已經看到了,就是它沒有明顯的遏制路上的堵,反而使車增加了,而且最可怕的一點是什麼呢?就是現在已經不得不繼續限行下去了,因為如果你不限行的話就又多出五分之一的車來。

    主持人:這個城市都快爆炸了。

    張鴻:所以當我們給它新開“藥方”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原來那個“藥方”到底是有用沒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對路上為什麼這麼堵?我們得有一個體檢,我們大概知道,造成堵的原因有哪幾個,剛才你説了,疏導,這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公共交通如果你沒有跟上汽車的發展的話,那可能就會造成堵。所以你看這一次裏面,他其實提到了就是立體的交通,然後這個大容量的快線,就在一些關鍵的地方大容量的快線,還有校車和班車可以和公共交通一樣享受這種快速的服務,但是前提是,公共交通首先要優先,對吧,你這個要完成不了的話,你校車和公車,班車可能也很難,他其實是想什麼呢?就想形成一個快速的公交網,原來我們是攤大餅似的一個環狀的,現在就在這裡面能給它網狀,而且要立體,就是地下隧道我們看到也在規劃裏面,就是要立體的,然後呈一個網絡狀的,這其實現在很多國際上大都市他在治理擁堵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立體式網狀。

    向松祚(財經頻道評論員):立體式網狀。

    張鴻:對。

    向松祚:其實北京這個堵吧,因為我想就是説,現在不僅是中國有名,全世界都有名,我上次在德國開會那個奧迪的老總他告訴我,他説他以前在北京住過四年,他説他每過一年他要到北京比如二環以內赴一個約會的話,他打的時間的富餘量必須要不斷地增加,現在至少要增加到一個小時才能確保你能夠準時參加一個會議,所以這個堵,你看北京這個堵是什麼呢,打的是難,用四個字來形容北京,打的,高峰時候你很“難”打到的,公交呢是“擠”,地鐵呢是“少”,開車呢是“堵”,所以好像每一個交通的環節你都覺得很不舒服。

    主持人:對。

    向松祚:所以這一次北京為什麼出臺這個方案,一齣臺馬上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議論,就説確實大家希望,其實我本人我特別希望北京這個交通能夠緩解,確實有時候你真是非常鬱悶,那麼你這個兩個字是什麼?一個是“堵”和“疏”,但是我注意到這一次,我不知道張鴻你注意到沒有,北京這一次的這個《意見》其實他主要的還是重在疏,就是什麼叫疏呢?你看他提出這些指標,這些指標到底能不能實現,這當然有待於未來來看,你比如他講的公交以後出行比例要達到50%。

    張鴻:對。

    向松祚:然後至少要增加400公里這個微循環道路,什麼叫微循環道路呢?就是主道二環、三環、四環、五環以外的這個小路,小的這個路,然後修兩條新的地鐵,要新增150公里的專用道,城市要增加5萬個公共停車位,20萬個基本的停車位,另外還要修200多個,好像是1000多個自行車的停車點。

    張鴻:你説“疏”的時候,它這些數據非常精確。

    向松祚:對。

    張鴻:但是其實説“堵”,“堵”但是又稍微有些模糊,所以我們也需要有一些進一步細化的方案,比如説他説這個“必要時候高峰時段實行單雙號”,這是很多這個私家車主覺得有點壓力大的地方。還有一個就是“擇機收擁堵費”,“機”是什麼?
    主持人:什麼時候?

    張鴻:對對,什麼時機你才收這個費。

    向松祚:所以這個裏面實際上治本的是“疏”,你比如如果他講的這些指標他都能夠實現的話,首先起碼我作為我不開車的人我出行我就很方便,我可以坐公交,我可以坐地鐵,是吧,我很方便以後,然後我可以騎自行車。現在問題是這三個主要的城市的交通工具很不方便,地鐵很擠,擠的要命,然後這個公共汽車老不來,然後也不準時。

    張鴻:公共汽車也擠。

    主持人:也擠,對。

    向松祚:也非常擠。

    張鴻:主要是不準時,主要是不準時。

    向松祚:很多人就是沒有辦法就迫使自己去買車,買車所以車越來越多,但是堵呢,雖然是治標,但是也是必須要,因為你還是需要控制一個總量,就是説汽車,我們現在北京的整個的……

    張鴻:它有一個總量控制。

    向松祚:總量控制。

    張鴻:有一個每年增速的總量控制,但是用什麼辦法還沒明説。

    向松祚:對。

    張鴻:所以在之前,方案出來之前,大家盛傳的是説車牌要收費。

    主持人:對。

    張鴻:可能要像上海一樣收車牌費。

    主持人:現在最後還沒有……

    張鴻:還不知道什麼手段,但是他要總量控制,但是現在的問題就是説,你控制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