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09: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1年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是要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積極穩妥地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與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持續向上是短期衝擊和長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長期來看,成本上升、分配製度改革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會對物價上漲産生持久影響。為此,要採取政策“組合拳”,用好平衡術,要儘快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保障職工工資與物價挂鉤的正常增長機制,增強工薪階層抗通脹能力,實現物價穩定與經濟健康運行以及民生改善之間的協調發展。
辜勝阻認為,當前我國穩定物價形勢十分嚴峻,價格上漲影響已從基礎農産品擴散到食品製成品和非食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斷邁向更高的臺階。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11月份經濟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突破5%,創28個月以來的新高。食品類價格繼續領漲,同比上漲11.7%,較10月份提高1.6個百分點。同時,非食品類價格上漲幅度也較10月份提高了0.3個百分點。物價上漲結構的變遷與擴散將進一步加劇人們的通脹預期,形成通脹壓力。
辜勝阻表示,我國物價水平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持續上漲並維持高位運行,這與通脹形成的內在複雜成因以及政策宏觀調控的多重目標有著密切關係。通脹成因的複雜性決定治理通脹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這不是一場能速戰速決的“戰役”,而是一場“持久戰”。政府要儘快按“十二五”規劃建議提高居民收入,增強工薪階層抗通脹能力。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通脹成因的複雜性。我國居民消費指數持續向上是“內外夾擊”的多因綜合症,既有國內貨幣超發拉動需求上漲的影響,也有來自國際市場輸入型通脹的作用;既有市場成本上升推動的影響,也有通脹預期的心理作用;既有災害天氣等自然因素對食品供給的影響,也有各類遊資對各種農産品炒作的作用。
有關研究表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我國出現了四次農産品價格大幅上漲。其中1993至1995年以及2004年的大漲主要是政策導向推動,2007年至2008年的大漲是因為國外通脹輸入和國內疫病帶來的豬肉飆升。而當前的農産品價格上漲則是由於供給不足誘發、寬鬆流動性接棒推升、要素價格上漲、消費結構升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是通脹影響的持久性。在影響當前物價水平的各因素中,自然災害和國際市場衝擊等因素在某種程度上會推高物價上漲幅度但通常不會持久,會隨著國家政策的具體實施而逐漸減弱,而成本因素則能夠産生持久影響,推動消費價格較長時期的持續上行。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成本時代,勞動力供給逐步從無限供給向局部短缺轉變,勞動力成本上升將通過市場傳導機制影響最終消費品的價格水平。有研究發現,二戰後,日本和韓國在經濟騰飛時期都曾出現勞動力成本上升引起物價水平高位運行的現象。隨著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推進,原材料、資金成本、土地、資源環境等成本不斷上升,再加上匯率風險加劇,多重因素共同推動成本上漲,帶動産業鏈相關産品和服務價格上升,進而推升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水平。
三是穩定物價的艱巨性。為了應對當前物價不斷上漲的壓力,政府需要增強宏觀調控的有效性、靈活性和針對性,運用不同的政策組合,用好平衡術,處理好物價穩定和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以及民生保障和改善之間的關係。既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又要對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減稅,幫助企業應對和消化高成本,激活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引導企業轉型升級;既要完善政府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評價體系,又要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運用排污權及碳排放交易等市場手段,讓企業和全社會自發節能;既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建立健全城鄉低保標準、失業保險標準與物價相適應的動態補貼機制,有效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利益,又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整頓流通秩序,穩定市場物價,合理引導通脹的的心理預期;既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流動性這個總閘門,又要合理調節流動性,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本流向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