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穩定物價 限價令不如財政補貼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0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鄧海建

  12月13日《重慶晚報》有兩則新聞可以比較閱讀:由於家樂福在中國的所有賣場,均拒絕上調康師傅方便麵的價格,康師傅停止給家樂福供貨,目前已約有一個月,受此影響,重慶家樂福康師傅近十個品種缺貨。2日,發改委約談四家大型食用油生産企業,要求在兩節期間穩定價格、保證供應,同一天北京匯福糧油集團停産食用油,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稱南方的一些食用油企業也已經停産。

  康師傅不賣方便麵了,食用油企業也鬧“油荒”了,説來説去,還是價格問題。這段時間,發改委等部門很忙,在強大的通脹預期面前,民生産品價格的任何異動,都可能牽動社會脆弱而敏感的神經——既要和食用油企業“打招呼”,又要“約談”麵粉企業,為了穩定物價,相關部委的確使出了渾身解數,其情可鑒。

  11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穩定物價政策措施,首提“臨時性價格干預”;11月20日,國務院出臺穩定物價的16項措施,也涉及“臨時性價格干預”;此後,輿論紛紛看好這個效率很高、立竿見影的價格殺手锏。加之福州“限價令”等具體實踐的效果,立時恨不能將之普及到房地産等一切價格糾結的領域。好在發改委等比較清醒,即便在10月、11月CPI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仍堅持“從現在的形勢來看,還不需要我們動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物價”。

  市場的引擎是利潤,無論其他部分多麼華美,離開利潤的刺激,市場經濟也無法運轉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説,穩定價格與維護生産經營者合理利潤空間,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能顧此失彼。康師傅“斷面”、匯福“斷油”,雖然看起來可能不是很夠意思,但的確是理性經濟人的合法行為。換言之,如果你是生産經營者,你也會做出此般行為選擇,因為在糧油這些處於完全競爭狀態的商品領域,商家不做“虧本”生意,誰也無法指責什麼——須知,企業家“道德血液”的前提,是其擁有合理的利潤空間用以“造血”。

  此輪物價上漲,也許確有遊資與不良商家的炒作,但就國內外因素來説,顯然有著更複雜的動因。譬如,全世界過熱的流動性、勞動力成本的價格歸位、農産品利潤的合理訴求等。如果不能從根本上紓解以上癥結,限價的結果無非是無價可限。2008年,由於食用油價格大幅上漲,也曾實行過臨時價格干預措施——結果呢,無非是上演了政府限價、企業限産、市場缺貨的聯動情形。如果再往前,還有著名的“蘭州牛肉麵限價令”,結果市民發現牛肉麵票面價格是穩住了,但分量少了,牛肉也要帶著顯微鏡來找了。

  在“穩定物價”的要求下,地方物價部門此起彼伏地呼籲超市賣場要“零利潤”銷售蔬菜,但“限價”或“零利潤”的“處方”,當是平抑物價的下策。公平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買家賣家都不能長期吃虧,虧大了,市場就萎縮了。其實,穩定或平抑物價有個最簡單而不傷害市場機制的辦法——那就是地方財政多出血,譬如對進城的蔬菜每車補貼幾百上千元,如此一來,何愁菜品不會蜂擁而至,賣的多了,價格怎麼就會下不來呢?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聽話的企業也要讓它有飯吃。要不然,結果無非有二:一是為了生存而不聽話,二是因為聽話而“光榮獻身”。在這個問題上,除了可以義正辭嚴地命令身為“共和國長子”的央企外,實在無權要求一般性市場主體承擔過多的通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