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願穩定價格政策助百姓抗通脹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0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在改善民生上辦幾件實事,凸現了增強老百姓抗通脹能力的政策思路。民生覆蓋範圍越擴大,內外因素造成的物價波動對於老百姓的衝擊力就越小,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就越有保障。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多項政策定調。將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意味著控制通脹將成為2011年的首要調控目標。

  從“管理通脹預期”到控制通脹,表明物價上漲壓力已經極其明顯。這一點不需要統計數據佐證,老百姓的體會已十分深刻。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如果應對不力,就會發展為社會問題。因此,控制物價,已不僅是簡單的經濟調控,而且成為社會課題。但就目前來看,控制物價的政策空間並不寬裕。傳統上,有行政手段和貨幣手段兩種辦法應對物價上漲。然而,歷史經驗多次表明,行政手段強行平抑物價雖然能收得一時之效,但是由於忽視了市場的價格發現作用,不僅沒有持久性,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還會遭遇價格的報復性反彈。貨幣的驟然收緊,也不利於經濟必要的平穩增長。外部經濟環境仍然晦暗不明,對於加息和持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的運用,不得不審時度勢,相對謹慎。

  還必須看到,此輪推動物價上升的因素較之過去更加複雜。其一,是超發貨幣的推動;其二,是熱錢流入後的推動;其三,是成本要素上漲的推動。讓貨幣發行回到正常水平需要時間,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承受不了這個時限。對於熱錢的監管和應對同樣需要時間,但成本要素的上升不能打壓,否則又將陷入“菜貴傷市民,菜賤傷農民”的怪圈當中。在這種情況下,明年完成物價調控目標,政策面必須另辟蹊徑:如果物價上升不可避免,那麼,與其打壓物價,不如增強老百姓的抗通脹能力。

  因此,加快收入分配等一系列改革就成為應對通脹的必然選擇。收入分配體系的不盡合理,不僅導致了貧富差距有擴大趨勢,而且事實上大大削弱了中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水平,降低了多數人群抵禦通脹的能力。控制通脹目標的確立,要求收入分配製度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要求通過保障房體系與商品房體系儘早並立,以此平抑房地産價格,避免住房支出擠佔其他消費;同時,要求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務,將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檔次,以解除老百姓的後顧之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在改善民生上辦幾件實事,凸現了增強老百姓抗通脹能力的政策思路。民生覆蓋範圍越擴大,內外因素造成的物價波動對於老百姓的衝擊力就越小,經濟的高質量增長就越有保障。

  從這個角度説,控制通脹不僅具有把握CPI數據不失控的技術意義,還具有調整經濟資源、改變經濟增長重心的戰略意義。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可以展望,今後五年將是經濟資源向民生大幅傾斜的五年,是經濟結構轉向合理的五年。這樣的轉變,同時意味著,政府行為模式也必將調整。

  本報特約評論員 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