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3日 07: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報記者 眾石
國家統計局昨天公佈的1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1%,創下28個月以來新高。這個漲幅讓不少機構和專家感到意外。不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官員隨即表示,“破五”紀錄有望成為年內高點,12月物價漲幅有可能回調。與此同時有關加息的爭論也更加激烈。
食品類對CPI上漲貢獻率達74%
業內人士一般認為,CPI同比增幅在0~3之間是正常的價格波動,3~5是溫和的價格上漲,5以上需要密切關注,10以上則是惡性通貨膨脹。今年我國1~11月CPI同比漲幅已經是3.2%,年初的預定宏觀調控目標是3%左右。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認為,3%稍稍過一點應該也還在調控目標的範圍之內。
盛來運説,11月CPI漲幅較大主要源於食品、居住類上漲幅度比較大。數據顯示,11月,食品類上漲了11.7%,拉動CPI上漲3.8個百分點,貢獻率是74%;居住類價格在11月同比上漲5.8%,拉動CPI上漲0.9個百分點,貢獻率是18%;這兩項合在一起貢獻率達到了92%。
分類數據顯示,食品價格中11月糧食上漲11.7%,食物油上漲14.3%,水果上漲28.1%,蛋類上漲17.6%。盛來運表示,從這些食品價格的變化來看,可以感覺到像水果、雞蛋、這些與季節有關的産品漲幅比較大,也就是説11月物價上漲中有相當一部分與季節性變化有關。進入冬季後,對肉、蛋、菜的消費增加了,這些變化又反映在供求上。另外,進入冬季後取暖用的煤、電等能源價格上漲,帶動居住價格在11月漲幅擴大。
他強調,從11月國務院下發了40號文件《關於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後,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從市場的物價變化來看,應該説是初見成效,糧食、肉類的價格基本趨穩,而蔬菜價格明顯下降。國家統計局在50個城市的食品監測調查表明,11月下旬的一些蔬菜産品價格比11月中上旬明顯下降。
當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表示,11月CPI“破五”,但預計將是今年的高點。他認為,12月的CPI受到翹尾因素影響將下降一個百分點,加上11月底以來,居民生活必需品糧、油、肉、菜價格趨穩或者有所下降,12月CPI漲幅會有所回落,“可能回落到5%以內”。
盛來運認為,從今後的一個時期來看,隨着“兩節”的臨近食品需求量可能會增加,但國務院40號文件對這些方面都有一些很周到的考慮和安排,會進一步組織貨源,確保“兩節”市場供應。而從整個市場的預期看,我國物資供求比較平衡,主要産品供應充足,糧食連續7年豐收,蔬菜、水果等貨源都是比較充足的,包括豬肉,規模化養殖後供應量也比較充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把影響價格上漲的一些不利因素消除掉,相信政策隨着時間的推移會産生明顯的效果。
各路專家爭辯“加息”時機
CPI漲幅創新高引發了加息預期。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就稱,“加息刻不容緩”,甚至政府應儘快大幅度加息。該機構預測,明年上半年我國CPI在4.5%左右,這是因為糧食周期長,價格不容易下來,同時非食品價格會開始有比較快的增長。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預測,明年一季度CPI將在4%以上,因此年內加息要比明年加好,這樣可以表明決策層堅決打擊通脹的決心,同時還有利於遏制資産泡沫化的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發佈《2011年經濟藍皮書》預測,明年我國CPI將上漲3.3%。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介紹,自1998年以來,國內物價經歷了3次大幅上漲,CPI峰值分別為5.3%(2004年8、9月)、8.3%(2008年3月),以及從今年5月以來至今的5%。不過,他並不認同“物價漲了就是通脹,通脹就找貨幣政策”的觀點。
“導致病人發燒的原因有很多,你不能把所有發燒都當感冒來治。抑制物價上漲也需要‘對症下藥’。”他表示,物價變動也是由多種成因造成的,其中大多數與貨幣政策的松緊基本無關,因此,既不能用“通脹”或“通縮”冠之,也不應對CPI變動簡單地採取對應的貨幣政策。
王國剛強調,當前物價上漲並非通貨膨脹,不是説不要治理這種物價上漲,而是要運用能夠治理的方式來治理。在前些年的幾輪物價上漲中,應對措施主要是財政政策。這一次,國務院出臺的穩定物價政策也是集中運用財政和行政措施。
他還認為,目前國內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農産品、資源類産品價格上行是客觀趨勢。國內宏觀調控的目標不在於抑制這些産品的價格上漲,而在於熨平這種價格上漲走勢,以防價格上漲過快而影響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從這個角度上看,問題不在於“治理”,而在於“熨平”。他對明年物價走勢的預測是“前高後低”。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也表示要謹慎加息。他認為,這一輪價格上漲主要是農産品價格和成本的推動,而不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時傳統通脹形成的機制,因此有一定的短期性。“只要農産品價格能控制住,CPI就能夠回落。”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最近表示,目前物價上漲很難用國內食品市場供需來解釋,今年仍是一個豐收年,秋糧達到歷史最高産量,國內大宗商品供求關係較為穩定。因此,價格高企主要還是由國際糧價大幅上漲引起的輸入性通脹。此外,預期也推動了國內物價上漲。美國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出臺後,世界流動性增加預期就形成了,緊接着形成中國外匯資本流入預期,從而導致通脹預期增大,這也會影響國內價格,而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是輸入性的。
不過,他認為中國不會出現像2006年~2008年那樣的高額通貨膨脹,世界糧價漲價沒有那時劇烈,而且世界經濟流動性也沒有那時強。即便美國實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流出的貨幣也不會很多,因為如今貨幣周轉速度已經大大減慢,這對於政府目前控制通脹的政策調整,是一個利好消息。
此外,他預測2010年中國經濟GDP有望實現10%以上的增長,2011年GDP會保持在8%~9%的水平。這説明中國經濟還沒有“熱到足夠導致高通脹的程度”,既然價格上漲不是由全面過熱引起,也就不需要全面嚴厲的緊縮政策。
單月突破5%的漲幅也許還不足以説明物價的長期趨勢。但分析人士稱,進入2010年,國內農用柴油、農用地膜和農藥等農資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漲,生産、流通環節人工成本更是明顯增加。另外,長期以來務農收益遠遠低於務工收益,導致資本和勞動力持續向工業單向流動,這一失衡必然導致農産品供應減少、價格上漲。所以,此輪物價上漲也有工農産品比價的合理回歸等長期因素。
有專家建議,我國亟須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糧食蔬菜規劃,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降低農副産品流通成本,千方百計增加農産品供給。與此同時,通過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等措施,確保低收入群體生活。
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