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0日 14: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證券市場就像一個“魔盒”,有人走進去變得膀大腰粗,有人走進去卻是傷痕纍纍。20年來,無數投資者嘗盡股市風雲變幻的甜酸苦辣。有人為財務造假、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等非法手段所傷害,教訓一個又一個。
蘇三山的假舉牌,廣州廣船的“誤操作”,寶安集團鑽空子,藍田股份、銀廣夏和紅光實業的財務欺詐……一件件怪事,無不在當年留下過震驚市場的一幕。如今,回想起來,不少人還隱約感覺一種傷痛。
就像一江春水總有泥沙,我們無法期待一個沒有“淤泥”的證券市場,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以往一宗宗典型案例的研析來擦亮自己的眼睛,避免重蹈別人的覆轍。
廣船事件
“賣出”錯成“買入”“紅馬甲”被判刑
9筆單子輸錯、股價突飆203.95%
1994年1月26日早上,各證券公司派駐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紅馬甲”們跟往日一樣忙著自己的事情,誰也沒有感到這一天有什麼特別。9:25,隨著當日開盤價的形成,交易大廳裏出現了一陣騷亂。“出什麼事了?”“快看!685開盤價20元!”
因為天天打代碼的緣故,“紅馬甲”們彼此間的交流總是習慣於使用股票代碼。“685”是當時廣州廣船(現名廣船國際)的代碼,後來前面統一加了“600”,變成現在的“600685”。要知道廣州廣船前一天的收盤價還只有6.58元,這一開盤一下飆升了203.95%,並且還有約81萬股股票在集合競價過程中成交。
“氣死我了!我幾乎天天都在集合競價時”挂籃子“賣出廣船,就是今天忘了挂了,結果就發生了這麼意外的事情。”中午,一名交易員在排隊就餐的時候,向周圍的朋友們傾訴著她的懊惱。
輸入上述買入單的“紅馬甲”徐某事後解釋説,由於其所在公司的一名大戶透支購入大量股票,為避免公司鉅款流失,他得到指令,每天在開盤前將需鎖定的數百萬股以不可能成交的高價“賣出”。出事那天,其按例將數百萬股廣州廣船股票分多次以20元高價“賣出”,不料卻將“賣出”打成了“買入”。
一位當年在場的“紅馬甲”回憶説,上述“失誤”操作導致該證券公司損失金額達1200萬元。這位“紅馬甲”不相信徐某的解釋,理由是當年上證所電腦設定的單筆申報上限是10萬股,81萬股的買入委託需要輸9筆單子,而9次都輸錯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聽説”黃馬甲“在集合競價時間段內已發現相關問題,提醒過徐某,他卻堅持説沒輸錯。”
最終的結局是,徐某以玩忽職守罪被判刑。
機場轉債
混淆“股”和“張”“撿皮夾子”不作數
股民錯拋後痛哭流涕
2000年3月16日,虹橋機場可轉換債券上市的第一天,習慣了以“股”為單位買賣股票的投資者,對可轉換債券的交易單位“張”或“手”懵懵懂懂。驚人的一幕發生了!早上,每張面值為100元的虹橋機場可轉債以1.88元開盤成交,隨後是1.30元、1.20元、1.70元……
反應快的人,迅速加入到了“撿皮夾子”的行列中;反應慢的人則還在遲疑。兩元、三元、十元……買入價不斷上升,此時還有成交。一下,有人出價90元,這時幾乎人人都明白了怎麼回事,不再有拋單出現。9:36,機場轉債的成交價回到了100元附近。
據統計,當日機場轉債在面值以下交易了大約6分鐘,成交7176手,面值717.6萬元,而實際成交金額只有96.3萬元,最低成交價1.2元。某營業部一中年女股民,將花了4000元買來的4手虹橋機場可轉債,以1.2元拋出後只剩下48元而在營業部痛哭流涕。
而那些以此類價位大量買入者的資産則呈現幾何級數的暴增。某券商人士如今回想起那一天的情形還留有一份遺憾,表示自己在營業部下單不方便,無法跟場內的“紅馬甲”比速度,要不然一下可以賺上個幾百萬元。
那一天的晚上,剛剛擔任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不久的梁定邦,通過接受電視媒體採訪的方式,向大家宣告:這是一起非正常交易的事件,中國證監會將研究和採取相應對策。之後,人們一直沒有看到一個明確的處理結果,但大家猜頭六分鐘的交易是作廢了。
據説,有投資者當日以1.20元的價格買入了機場轉債1000張,但營業部一直沒有交割,協商不成,該投資者狀告券商營業部,結果被法院終審裁定“告錯對象”。
寶延風波
寶安集團鑽空子打響收購第一槍
A股史上第一次“舉牌”
1993年9月30日,延中實業(現名方正科技)盤中突然飆升65.89%,股價從前一日收盤的12.05元到了最高時的19.99元。當天中午,延中實業被臨時停牌,深圳寶安集團上海公司對外宣稱,其持有的延中實業股份已超過該股總股本的5%。這是滬深股市歷史上的第一次“舉牌”,打響了上市公司收購兼併第一槍,史稱“寶延風波”。
這一天,寶安集團旗下三家公司已合計持有延中實業15.98%的股份。事實上,收購早在當年9月13日就悄然展開了,截至9月29日,上述3家公司已經分別持有延中實業4.56%、4.52%和1.657%的股份,合計持股10.6%。
延中實業對此反應強烈,聲稱要採取反收購措施來對抗寶安集團的收購行為。一場收購和反收購大戰引發的暴漲突然出現,這令許多投資者措手不及,倉皇加入搶籌大軍。
行情顯示,10月6日和7日兩天,延中實業再度狂飆34.43%和57.46%,盤中最高摸至42.20元。寶安集團也增持延中實業股份到了19.80%,成為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隨後,形勢急轉直下,在4個交易日的狂跌後,延中實業的股價又基本被打回了原形15元。
股價的暴漲暴跌,讓無數跟風的投資者嚴重虧損。據一名當年目睹了“寶延風波”的老股民回憶,當時就有一位著名的股市大戶虧到了不願意再多看延中實業一眼的程度,他告訴證券公司的工作人員,隨便他們怎麼拋,他不管了。
寶安集團成功地鑽了當年《股票暫行條例》的一個空子利用了時間差超限持股而不公告,結果雖然遭到了中國證監會罰款100萬元的處理,但卻達到了控股延中實業的目的。
蘇三山案
捏造收購消息 小股民掀軒然大波
幾度更名、一個小股民末路瘋狂
蘇三山是江蘇一家以化纖和針織為主業的公司,1993年上市時稱蘇三山A,1998年5月變為ST蘇三山,1999年7月變為PT蘇三山,1999年9月更名為PT振新,2000年4月變為ST振新,2001年1月變為振新股份,2001年3月更名為*ST生物,是內地股市第一家暫停上市公司。幾度更名已經讓其冠絕A股,而一個小股民為它末路瘋狂的往事,更讓人嘆絕。
1993年11月,一個叫李定興的湖南郴州物資局幹部布了個驚天騙局。由於挪用的100多萬公款被死死套在蘇三山當中,李定興私刻了一枚“北海正大置業公司”的公章,還將一封“北海正大置業擬收購蘇三山以及擬向社會大眾收購蘇三山股票的函件”傳真給了《特區證券報》等媒體,11月6日,海南《特區證券報》發佈了李定興捏造的“收購重組”消息,11月8日星期一開盤後,蘇三山買盤洶湧而來,從8.3元開盤價躥至11.5元收盤,成交金額2.2億,換手率高達42%,當日飆升39.88%。
當蘇三山股價瘋狂時,深圳交易所卻表現出了分外的冷靜,11月9日,深交所鄭重聲明,“收購蘇三山”不排除係欺詐行為的可能性。是日,就“正大置業”大量購股事件,中國證監會發言人在召開的緊急新聞發佈會上説,證監會尚未收到“正大置業”口頭或書面報告,《特區證券報》應承擔由此引起的相應法律責任。
11月10日,廣西北海市工商局説明當地並無“北海正大置業”這家註冊公司。深圳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登記公司也均沒有“北海正大置業公司”開戶和交易的記錄。玩笑開大了,很顯然,這是一場大騙局,騙局的始作俑者被依法逮捕。
藍田“神話”
文弱女教授揭露財務欺詐醜聞
“中國農業第一股”騙術荒唐
藍田股份曾創造了一個內地股市長盛不衰的績優“神話”,現在看來,藍田的騙術荒唐可笑,經不起任何推敲,但在當時很多人深信不疑。
藍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1994年8月,藍田的1828萬國家股劃歸農業部持有,農業部成為藍田股份的第二大股東。憑藉此背景,1996年6月18日,藍田股份在上交所掛牌交易。1996年至2000年,藍田股份在財務數據上一直保持著神奇的增長速度。總資産規模從上市前的2.66億元發展到2000年末的28.38億元,增長了10倍。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災以後,每股收益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0.81元,創造了“藍田神話”,被稱作是“中國農業第一股”。
拆穿藍田神話的是一個文弱的學者。2001年10月26日,中央財經大學劉姝威教授在《金融內參》上發表了《應立即停止對藍田股份發放貸款》的600字文稿,指藍田股份存在造假嫌疑。隨後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劉姝威下達通知書,稱“藍田股份訴劉姝威侵害名譽權案”將開庭,要求劉姝威作為被告出庭。然而事情突然陡起波瀾。2002年1月12日,藍田股份三名高管和七名中層幹部被抓。
造假醜聞曝光後,藍田股份對財務報告進行了調整。調整後的財務報告顯示:總資産10.26億元,總負債11.205億元,已資不抵債。2003年5月23日三大證券報都在頭版刊發上交所關於終止藍田股份上市交易的公告。
2003年7月,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藍田股份一案進行了首次公開審理。2004年11月,湖北省高院作出判決:中國藍田(集團)總公司總裁瞿兆玉犯提供虛假財務報告和提供虛假註冊資本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
紅光案
馬拉松式訴訟部分股民獲賠償
11位股民獲賠約22.5萬元
2002年11月25日,被稱為中國內地證券民事訴訟第一案的首例證券民事訴訟糾紛案“紅光案”,終於結束了長達近4年的馬拉松式訴訟進程。
1997年6月6日,紅光實業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價每股6.05元的紅光實業當時開市價每股14元,最高達到每股14.48元。當時紅光公司的上市報告書也顯示,該公司業績良好。然而,在眾多股民追捧購入股票後。紅光股價卻大大下滑,最終導致大批股民資金被牢牢套住,損失慘重。
1998年11月,中國證監會的調查結果顯示,紅光實業嚴重違反證券法規,認定公司編造虛假利潤,騙取上市資格;少報虧損,欺騙投資者;此外,公司在股票發行上市申報材料中,對其關鍵生産設備彩玻池爐廢品率上升,不能維持正常生産的重大事實未作任何披露。中國證監會對該公司和上市推薦人國泰證券作出了處罰決定。
1999年4月開始,以姚榮仙等為代表的部分股民先後對紅光實業的直接責任人紅光實業和國泰證券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這一系列的訴訟申請因為當時缺乏司法實踐和相應司法解釋未出臺等原因先後為法院駁回或敗訴。在11名原告的一再申訴下,2002年11月25日,經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調解,股民們獲得了約22.5萬元的賠償。
“水仙”凋零
銷量銳降 無奈連年虧損終退市
被PT處理、首家退市公司
上世紀80年代,擁有一台水仙牌洗衣機是一件榮耀的事。上海水仙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為上海洗衣機總廠,成立於1980年8月,是一家以生産水仙牌家用洗衣機和燃氣熱水器為主的大型家電企業。1993年1月和1994年11月,水仙A股、B股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分別募得1.57億元人民幣、2504萬美元。
但水仙電器自1997年開始虧損,當時家電行業競爭激烈,水仙的銷量銳降,與美國惠而浦公司的合作更加劇了虧損,公司連年虧損,1999年被PT處理,僅每週五交易,漲幅為5%。自1998年開始,水仙馬不停蹄地先後與12家企業盲目“相親”,最後都宣告失敗。
而當時中國證券市場的大背景是:建立退市機制的呼聲越來越高,到了2000年,PT水仙已連續虧損四年,卻仍在交易。2001年2月,中國證監會發佈了《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明確了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操作方法和流程,隨後,滬深交易所發佈了具體實施細則。2001年4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不給予水仙暫停上市寬限期,隨後宣佈水仙退市,成為新中國資本市場首家退市公司。
退居三板市場,PT水仙簡稱變更為“水仙A3”,代碼400008。退市之初投資者還心存希望,水仙A3曾到達24.19元的高點,但隨著時間推移重組希望日趨渺茫,2005年7月跌至0.71元。
從創業,到輝煌,再到衰落,水仙就像是一顆在天幕裏劃過的流星,留給人們無盡的惋惜。但水仙的退市,對於中國資本市場而言,是一件載入新中國證券發展史上的大事,它標誌著中國證券市場退市制度的正式實施,形成了從“進入”到“退出”的完整機制。
銀廣夏陷阱
造假被拆穿15個跌停太嚇人
為假戲真做一擲億金
銀廣夏是當年的大牛股:股價從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啟動,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的35.83元。次日實施了優厚的分紅方案10轉增10後,即進入填權行情,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權並創下37.99元新高,折合為除權前的價格75.98元,全年上漲440%。
但是,銀廣夏從1999年開始在市場上散佈的“利潤神話”全係子虛烏有的編造,其出口額據公司自稱在2000年達1.8億馬克,而事實上僅為3萬美元;其簽下60億合同的德國買家據稱為一家百年老店,但事實上是註冊資金僅5萬馬克的小型貿易公司。銀廣夏的欺騙性質惡劣,還在於其不惜假戲真做,竟投資2.8億人民幣,于2001年6月在安徽蕪湖開通“超臨界萃取”的生産線,以示擴大生産之姿態。
造假事件很快在資本市場引起“動蕩”。2001年9月10日,對於當時銀廣夏的持有人來説無疑是一場噩夢。這一天一開盤,銀廣夏便被鉅額的拋單死死地封在了10%的跌幅限制上,此後一連11個“一”字跌停。陳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倒楣蛋”,他的絕大部分資産壓在銀廣夏這一隻股票上,約33元的價格買進的,驚恐中天天早上挂跌停價拋,一直沒有成交。這樣眼睜睜看著銀廣夏的股價從復牌前的30.79元跌到了8.70元。9月26日,伴隨著場外大量買單的介入和成交量的暴增,陳先生誤以為底部到了,趕緊反手又買入了3000股銀廣夏。結果,厄運再一次降臨,當天收盤又是一個跌停,隨後的三個交易日依然是跌停。
前前後後,銀廣夏一連出現了15個跌幅達10%的跌停,創下滬深股市歷史之最。
(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