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11月“熱錢”流入規模或翻番 專家列中國防熱錢政策清單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0日 11: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據新華社上海12月9日電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全球經濟緩慢復蘇,新興市場以相對較快的增長和相對較早的加息給投機性極強的國際資本以極強誘惑。外界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更成為“熱錢”涌入的強大動力,哪怕中國資本賬戶尚未放開。

  對“熱錢”的定性在業內基本沒有爭議,但其規模大小卻始終是個謎。有機構估計在香港市場囤積了約6500億港元的“熱錢”,正伺機進入內地市場。這個説法隨即引來軒然大波。或許如此判斷有些誇大,但畢竟多少反映了香港市場嚴重“水浸”的局面以及“熱錢”高度覬覦內地的心態。

  一個頗具説服力的數據是10月份中國外匯佔款創下了30個月以來的新高。值得警惕的是,廣東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的黎友煥對全國100個地下錢莊作監測後判斷,11月的狀況也不容樂觀,流入的“熱錢”規模或將在10月的基礎上翻倍。

  史上“熱錢”曾嚴重禍害多國經濟。於是,國家外匯局等部門果斷出手,自今年2月以來在13個外匯業務量較大的省(市)開展了打擊“熱錢”專項行動,對重點主體、重點渠道進行查處,嚴懲投機資本。公開信息顯示,中國已查實190起涉嫌違規案件,涉案金額73.5億美元。

  “已經取得一些成效,儘管在具體操作層面有一定難度,但繼續堅持實施現有措施很有必要。”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進一步指出,對於貿易和投資項目真實性的審核,外管局、金融機構、海關、商檢、公安和地方政府等多個部門應形成一個相互配合、相互聯絡的監管體系,並加強國際合作。

  面對美聯儲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引發的“熱錢”流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的“池子論”更是引發了各方熱議。央行副行長馬德倫對此作出一番解讀,他表示“池子”是一個政策的組合,既包括外匯流入的管理,也包括針對外匯流入的狀況所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

  而除了傳統圍堵“熱錢”的方案外,智囊人士仍不斷地在這張打擊“熱錢”的政策清單上添加新的選項。

  第一條建議是中國可以考慮借鑒巴西的做法,對外匯交易開徵托賓稅(編注:簡單地説,就是對外匯現貨交易收稅),以有效遏制熱錢流入;第二個候選方案是動用外幣存款準備金率這一工具,縮小國內銀行間外幣規模;三是有控制地推動國內資本大量走出去,拓展人民幣的國際市場空間,讓放寬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額度和國際板等項目在對衝外匯佔款方面發揮作用;四是弱化人民幣升值預期,不妨宣佈人民幣在現有水平上一次性貶值1%-2%,然後充分雙向波動,激發外界重新琢磨人民幣的未來走向,讓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回歸理性。

  誠然,國外的經驗不宜直接照搬。倘若在結合本國情況的基礎上應用得當,中國應對“熱錢”的手法將走向成熟,管製成本也隨之降低。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一個觀點實實在在地讓各路專家達成一致——治理“熱錢”的根本在於讓市場有效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讓中國的資産價格以合理的速度增長。

  或者也可以換個角度。一旦中國經濟有實實在在的增長點,那麼“熱錢”進來後,會將短期套利投機策略調整為長期投資策略,或轉化為風投、私募形式,服務於中國部分行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借用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李稻葵的一句話——只要中國經濟做好自己的事,就不怕“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