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成渝爭搶富士康:IT巨頭狂飆西進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9日 0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本報記者 羅文勝 成都、重慶報道

  半年後,全球2/3的iPad,都將是成都製造。

  明後年,全球1/3的筆記本電腦,可能出自重慶。

  一場改寫全球IT業版圖的巨變,正在中國西南部發生。那個群山環抱的四川盆地,正像一個四面看臺的足球賽場,那顆在萬眾矚目下滾動的球,是世界代工之王富士康,兩個奮力拼搶的球員,是兩個成長中的城市巨人——成都和重慶。

  角逐進入白熱化,比分在不斷改寫。成都這邊,富士康旗下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有限公司已于10月下旬投産,170萬餘平方米成都廠房將在明年全部建成, 50條iPad生産線,年産4200萬台,超過深圳龍華廠區3000萬台的産能。

  重慶那邊。早在5月19日,富士康在重慶的産品外銷基地已完工,重慶將在明後年形成年産1億台筆記本電腦的規模,佔據全球1/3産能。

  精彩激烈的賽事,引來全球“觀眾”山呼海嘯般的呼應。英特爾、宏碁、戴爾、惠普、德州電器、聯想、廣達、英業達、仁寶、緯創、和碩……在富士康佈局成都、重慶的牽動下,世界IT産業掀起前所未有的西進大潮。

  “成渝之爭”所體現的,是中國內陸巨大的資源動員能力,這一點包括台灣在內的周邊經濟體均望塵莫及。”台灣大學經濟係教授陳添枝評價説。

  而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更斷言,我國沿海持續20多年的加工貿易模式,將因IT産業開放格局而全面改寫。

  爭搶富士康的“成渝速度”

  成都、重慶兩地雙雄競逐,成為誘發此次IT業西進的契機。

  今年初,富士康身陷“十連跳”風波。受工資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富士康于9月份出現訂單違約危機,母公司鴻海精密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宣佈,鴻海未來10數年營業額成長幅度,將由年均30%降為15%。

  郭臺銘受困之際,成都、重慶競相出手,力邀富士康西進。

  5月26日,四川省政府與鴻海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有限公司成立。廠房動工是7月25日,郭臺銘提出的條件很苛刻:要求3個月內建成幾十萬平方米的廠房,半年內廠房達到170萬餘平方米;廠房要建在綜合保稅區內;項目開工,2萬名工人就要到位;項目用地4平方公里,另需10余平方公里做生活配套。

  結果,成都展示的競爭力讓郭臺銘大吃一驚:簽約4個月後,9月30日,16萬平方米廠房建成,2萬名工人已到位;9月25日, iPad生産線安裝,10月18日即調試完畢並進行了出口通關測試,第一批蘋果iPad運往美國,預計聖誕前,可啟動近一半生産線。

  重慶在效率上也毫不示弱。富士康在重慶的外銷基地,在短短一個多月內完成了簽約、立項和奠基。

  成渝速度救了郭臺銘的場,使得富士康的處境在短短兩個月內得到扭轉,其最大代工品牌蘋果iPad平板電腦産量,由每月100多萬台提升至四季度的300萬台,發貨時間由36個小時縮短至24小時,今年聖誕供貨這一關已基本度過。

  一盤越下越精彩的棋

  “救場”之戰,只是一場厚積薄發的“總決賽”。事實上,成渝兩地爭奪富士康這盤棋,早在數年前就已落子。

  2007年底,劉奇葆轉任四川省委書記,其時重慶與成都同時獲批“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劉奇葆意識到,缺乏産業帶動的城鄉統籌,容易導致城市化外延的破碎式發展和農民的聚居返貧。為此,他上任後的首務,便是把富士康招進成都,以形成對全省的産業輻射。

  在劉奇葆邀請下,郭臺銘2008年5月訪問四川。隨後,鴻海代表來蓉洽談投資。約見洽談的時間是5月12日下午兩點半。雙方正在休息室等待,忽然間山搖地動,突如其來的汶川地震,暫時打斷了富士康落戶的步伐。

  趁四川忙於災後重建的關口,重慶後來居上,用另一張牌把郭臺銘拉了過來。

  當時,黃奇帆做了個估測:未來兩年,全球筆記本電腦消費將新增1.6億台。重慶的目標是吸引其中的8000萬台産能落戶。

  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確保IT整機零部件實現本地化生産。誠如是,則對整機廠商而言,上遊進項物流將接近零成本,整體物流成本可望與沿海打平,加上西部生産要素的低成本優勢,重慶的競爭力就能發揮出來。

  靠著“整機+零部件”這張牌,黃奇帆穩步出拳。先是在2008年12月,把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廠商惠普拉到重慶落戶。重慶對惠普承諾,如果在三年內,零部件生産無法實現80%本地化,由此産生的一切物流成本,重慶政府全額補貼。

  雖如此,惠普仍持謹慎態度,筆記本電腦整機産量號稱4000萬台,實際上首批下線僅400萬台。這種情形下,説服“代工之王”富士康跟進,就成為産業配套的關鍵。

  2009年2月9日,黃奇帆親往台灣,向郭臺銘施展縱橫之術。黃稱,惠普在重慶有4000萬台訂單,如果富士康過來,可以既做零部件,也做整機。

  作為世界最大的IT零部件廠商,富士康每年可做5000萬台整機的零部件。但此時筆記本電腦整機市場,已由廣達、英業達等台灣整機廠商瓜分完畢,鴻海不得其門而入。對郭而言,黃奇帆的到來,恰如一場及時雨。

  於是,2009年8月4日,惠普(重慶)筆記本電腦出口製造基地、富士康(重慶)産業基地在重慶簽約,惠普正式下單4000萬台整機。

  廣達電腦整機訂單,40%來自惠普,富士康承接惠普2000萬台整機訂單,帶來的戰略衝擊,讓整機廠商坐不住了。去年底今年初,英業達、廣達先後和重慶簽約,建造千萬台産能筆記本電腦工廠。

  “上千億的大項目,從簽約到開工,都只用了一兩個月。”黃奇帆高興地説。在重慶,富士康、廣達、英業達三家打破了持續十多年的分工格局,都既做整機又做零部件,重慶政府則居中協調。

  黃奇帆透露,重慶政府跟三家達成特別條款:英業達把重慶作為其全球第二個基地,廣達把重慶作為其第三基地。重慶80%零部件本地化的時間表,也由三年之內提前到兩年之內。

  重慶的斬獲,對四川觸動不小。從2009年6月開始,成都全力提速與富士康的談判進程。當年10月,郭臺銘與成都簽訂10億美元大單,擬投資LED液晶電視、液晶模組、LED背光模組等面板生産線,和重慶基地形成上下游配套。

  “那次簽約,終端産品只有電視機,這遠遠不夠,而且電視機也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成都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鄭莉説,因此領導下決心,必須拿下富士康的王牌産品,就是最火的iPad、Iphone。

  彼時,成都的區域政策優勢遜色于重慶。2008年上半年,成渝同時向國務院遞交方案。是年底,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率先獲批。而成都只獲批一個保稅物流中心;今年2月,10.3平方公里的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再次獲批,兩地政策距離進一步拉大。

  成都急了,加快追趕。重慶的西永綜保區從申報到獲批歷時半年;而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從申報到今年10月18日獲批,三個月搞定。

  在給富士康土地時,成都出手更大方,在原來2.6平方公里基礎上,專門把富士康南片區並進來,整合為4.68平方公里。

  重慶同時引進富士康、廣達、英業達三個“冤家”,局面固然壯觀,但也恰好給了成都遊説的空間。知情人士透露,有四川領導對郭臺銘説,重慶太擠了,你們過來吧。

  為了滿足IT業訂單出口所要求的快速供貨,成渝兩地各出奇招,打起一場縮短物流時長的比拼戰。

  成都這邊,2009年底開通了直飛歐洲的全貨機航線,採用載重量110噸的波音B747全貨機執行,一週3班,並可根據項目的需求增加航班次數。這很符合蘋果輕便手機的需求。

  成都到蘭州鐵路修成後,成都與歐亞大路橋接通,抵達荷蘭阿姆斯特丹港只需17天。而現在從上海走海運到阿姆斯特丹,需要23天。

  重慶不甘雌伏。5月19日,鐵道部確保渝深快速集裝箱“五定”班列開通,重慶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至深圳鹽田港站的運輸時間,由原來的106個小時縮減到53個小時,比長三角至歐洲的海運時間還短數小時,形成了電腦整機物流優勢。

  鴻海10月19日公告的赴大陸投資案顯示,在爭奪富士康中,成都似乎暫時領先半個身位:成都鴻富錦平板計算機廠産能擴充四倍,加碼投資達8000萬美元,主要針對第二代iPad;而重慶部分新設富駿廠,專攻路由器、交換機等,只加碼1500萬美元。

  知識産權驅動

  以富士康為基點,成渝之爭,正在刷新全球IT業格局。今年下半年,成都先後引入全球第二大筆記本代工廠仁寶,以及世界最大電路基板製造商華科等;重慶先後引入全球最大筆記本電池生産商新普、第二大筆記本電腦廠商宏碁,加上400家零部件配套廠商匯集,兩地“整機+配套”IT産業鏈條成型,將迫近2萬億産值。

  “我們注意到,富士康這次西進,帶來的是最好技術,最核心專利。”日前在成都召開的第三屆“知識産權與城市發展市長論壇”上,國家知識産權局局長田力普説,所以,成渝成功導入IT業,得益於知識産權保護機制驅動。

  在台灣,鴻海已被看作“技術之王”,目前擁有專利1萬多項。一直以來,鴻海集中大陸生産的主要是連接器板塊,屬勞動密集範疇,這部分專利比例一度佔集團的94%,2009年底已下降到24%。相反,新興行業如精密光學、無線通信、LED、平面顯示、納米技術等則大幅抬升。

  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後,台灣由於不能單獨與東亞各國簽訂自貿協定,處在“圍三闕一”的不利大勢之中。當局考慮到的唯一自保手段,就是維持技術連結,以守住其在東亞生産網絡的重要地位。

  相較于製造技術,發展進階的製程技術不受關稅差異化或其它租稅差別待遇影響,因此,台灣當局一直宣揚“研發在台灣、製造在大陸”,試圖重新建構類似1960年代直接出口美日歐盟的架構,鴻海的本土技術,成了其“科技台灣”的王牌。

  然而,脫離中國大陸製造基地,另外開闢對美日歐盟直接出口通道,即便強大如鴻海,在今日也已力不從心。因此,郭臺銘雖頻頻呼應協助台灣科技轉型,但多數至今依然是紙上工程。

  這一切,和富士康在成渝IT圈的大手筆加碼投資形成鮮明對比,輿論認為,這得益於大陸方面對郭臺銘呼籲知識産權保護的良性回應。今年4月,台灣地區領導人蕭萬長透露,經過雙方努力,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特別把保護智慧財産權納入。

  此前,早在ECFA研討階段,郭臺銘就一再呼籲知識産權是台灣最重要的財産,兩岸電子業如能雙邊合作,可謂雙贏;如維持現狀,則是雙輸。

  在此背景下,“郭臺銘西進和成渝IT圈的速成,可視作風向標。”陳添枝認為,長期以來,台灣只將自己定位為美日與大陸科技鏈結的“中間商”,如今這種架構,因富士康而面臨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