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股票 >

券商綜治:危機下“會診” 絕境中重生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9日 08: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尤霏霏 製圖

  在資本市場20年的發展里程中,沒有任何一個角色能像券商一樣,“戲份”如此之重。它將投資者、上市公司、金融機構、監管層等各個利益主體牽在一起。上至國家的金融安全,下至股民的身家財産,甚至於整個資本市場的公眾形象、社會地位和前途命運,也都與券商自身休戚相關。券商的“患病”,必然是一場全社會的“會診”,波及社會的各階層各領域。

  所有制問題、監管機制問題、金融管理問題,這是“問題券商”帶給市場的思考。

  ⊙記者 方俊 葉苗 ○編輯 朱建華

  危機四伏 背水一戰

  “當時有些工作組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一會兒是被債權人圍堵而不讓辦公了,一會兒是哪個營業部被房東斷電了,有的同事被拉到街上甚至還差點兒被打,有的還被人從後面淋開水。”這發生在2004年,是參與“救火”的證監會官員的回憶。在這一亂象背後,是當時已積重難返的證券業治理格局。

  我國券商早在1980年代誕生,在其已經演繹了十幾年的舞臺上,其經營模式在2004年已經走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關口。以“靠天吃飯”為典型特徵的經紀業務收入,在股市漫漫陰跌中難以為繼。交易額大幅萎縮,券商經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為解長期擱淺的困頓,一些問題券商唯有飲鴆止渴,攤子越大,窟窿也就越大。券商之困,實則是券商、甚至整個資本市場發展道路的重新抉擇。

  “當時行業大面積虧損,大部分券商的收入遠低於成本,在這樣的局面下,券商是無法生存的。”一位前證券公司高管説。

  問題充分暴露,風險集中爆發,券商行業的社會信譽一落千丈。從證監會摸底情況看,2003年底,全國132家證券公司總計挪用客戶交易結算資金640億元,挪用經紀客戶債券134億元,違規理財1853億元,賬外經營1050億元。84家公司存在1648億元流動性缺口,其中34家公司的資金鏈隨時可能斷裂。此外,在全國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券商超比例持股的“莊股”有99隻。

  由於持續的熊市已經讓券商耗盡了元氣,因此只能鉅資押寶自營業務,更大規模地挪用客戶保證金、挪用債券、違規代客理財等,走上了鋌而走險的道路。

  應該説,當時社會各界對券商的金融企業屬性認識並不清晰,券商長期缺少正規融資渠道。在這樣的局面下,一些公司開始違規操作,並成為風險爆發的導火索。另一方面,社會對證券業與資本市場的關係也缺乏認識。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對一級市場的發行融資功能較為重視,而對二級市場和券商的培育和呵護重視程度相對不足,當二級市場吸引力逐步降低,券商入不敷出時,行業性風險的爆發實屬必然。

  2003年8月12日,證監會召集了全國130家券商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證券經營機構規範發展座談會。此次峰會的主要議題是證券公司的規範與發展,尚福林全面論述了對券商的八點意見;而李小雪則強調了三條鐵律:券商不得挪用客戶保證金、委託資産和客戶託管債券。國元證券總裁蔡咏回憶,“三大鐵律核心就是一條,嚴禁用別人的資金、資産和債券。”2004年8月,證監會召開專題性的全國證券監管工作座談會,在證券監管系統內全面部署和啟動了綜合治理工作。

  主動出擊 斬斷毒瘤

  2010年底,在上海某家券商的辦公室裏,落地的玻璃窗乾淨而透明,陽光普照下一切都顯得安詳而平和。一名合規老總接到證監局的詢問:“前日上報的報表為什麼會晚了2個小時?”,為此,他必須花上一些時間專門做出解釋。這一小小的細節,折射出了如今券商監管的謹慎嚴密。他對記者感嘆道,當年券商綜治的最大改變,就是讓高管們明白了違規的代價。

  “當年違規的核心,就在於挪用客戶保證金,”一名曾經經歷了當年監管的人士感嘆,曾經的券商是“有許可,沒監管”。多數監管僅集中在事後,相關問責機制不夠健全,尤其是對券商的道德風險防範,幾乎沒有技術性的防火墻隔斷,這造成了券商違規成本低,事後懲戒輕的“犯錯特徵”。

  面對“兵荒馬亂”的格局,各種問題如火山般的爆發,證監會的“救火隊員”們正在夜以繼日地工作。

  “現在回想起來確實不容易,足足有3年的時間啊。大家都是三四十歲的人,都上有老下有小,但那幾年什麼都顧不上。”時任證監會風險辦主任的吳清這樣回憶。吳清説,整個2004年基本上是在被動應戰的混亂當中度過,每天都有大量的事件發生,到處冒火,可以説是打遭遇仗。而到了2005年初,這種情況還在繼續惡化。“甚至還出現有的證券公司實在頂不住了,開了個董事會説,他們公司決定申請被證監會託管。”

  “先治病再發展”——這就是綜合治理最先面臨的任務。在排查摸底過後,最核心的任務就是把行業不合規的路徑堵死,斬斷違規之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三大鐵律”中的第一條“嚴禁挪用客戶保證金”終於有了制度保障,那就是建立了一道證券市場最強大的防火墻——第三方存管制度。

  從此以後,“手握億萬身家,隨時興風作浪”的營業部成了歷史回憶。當年坐莊、理財、投資不可一世,而如今不再接觸清算、財務,不再能碰到客戶資金,營業部完全轉變成營銷服務網點,杜絕了營業部挪用行為。

  這對於證券公司來説,無疑是讓渡了較大的權利,“刮骨療傷”之痛可謂痛徹心扉。從缺乏監管的自由狀態變成了“戴著鐐銬跳舞”,卻也讓券商煥發了新的生機。

  事後統計,綜治期間,證監會累計處置了31家高風險公司,清理賬戶1153萬個。對27家風險公司實施了重組,使其達到持續經營的標準。19家公司被責令關閉,7家公司被撤銷,4家公司被撤銷業務許可,14家公司和9家營業部被暫停業務,一批涉嫌刑事犯罪的公司及其責任人被移送公安、司法部門調查。

  破立並舉 全力“會診”

  吃完了“瀉藥”,還必須吃“補藥”,這是醫者之道。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全社會給券商的“會診”,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強大動員能力的反映。我們可以從歷史的進程中看到,包括市場內外的各種力量、各種武器都將悉數動用。

  面對已經傷筋動骨的殘局,如何讓強者浴火重生,讓行業恢復活力,是擺在監管層面前的一道難題。在斬斷“違規之手”後,如何化解“舊”風險、建立“新”機制,有破必有立,需要高度的智慧。

  首先,監管層採取多管齊下,分類處置。化解風險和制度建設同步推進,加強行業監管與鼓勵創新發展有機結合;對高風險公司及時處置、徹底消除風險隱患,對優質公司支持其規範發展,對整改有望的公司採取措施幫助其度過難關。

  2004年8月,證監會制定了創新類和規範類證券公司評審標準,將130多家證券公司劃分為四類,C類高度風險類和D類處置類證券公司成為綜合治理的重點對象。

  業內專家指出,券商出現風險的主要原因就是資金不夠,而證監會等監管部門在這方面也下足工夫。其中包括,鼓勵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方面對風險證券公司實施重組,具體方式可採取由重組方收購證券公司資産、向證券公司注資以及其他有效方式。

  2005年9月,匯金公司分別對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注資了25億和10億,持股比例達到37.3%和21%,成為申銀萬國的第一大股東和國泰君安的第二大股東。而九個月之後匯金公司的投資開始見效,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2006年中期凈利潤分別達到7.65億元和7.02億元。

  其次,進一步拓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解決證券公司的流動性問題,給予優質證券公司一般借款人地位,允許其以合規方式融資。此外,支持證券公司IPO、借殼上市融資,多方面打開券商的融資渠道。

  就在治病療傷即將完成的時候,外面的天空也突然放晴——時代的發展也賦予了券商難得的機遇。2005年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新時代,在理順了關係之後,中國股市開始成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晴雨錶,熊市的陰霾也一掃而空。已經恢復健康的證券行業立刻駛上了快車道。

  “2005年中期的時候,上海一個大券商,每股賣5毛錢都賣不掉,現在5塊錢都買不到,才兩年的時間産生了巨大變化。”在牛市漸入高潮的時候,一名監管者如此感慨。

  告別綜治 療效初顯

  究竟是綜合治理拯救了券商,還是後來的牛市了拉了券商一把?這兩大歷史事件幾乎是前後發生,在後人眼裏,它們的因果承接就顯得頗為有趣。

  券商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充滿活力的市場;而市場缺乏活力的核心原因,就在於股權分置。歷史已經雄辯地證明,正是股改的創新性成功,帶來了勢不可擋的一場牛市。“牛市救券商”,事實上也是更深層次的改革救了券商。

  而最能説明問題的是,在2008年到來的金融危機,真正看出了券商綜治的“療效”。在市場極度低迷的不利環境中,證券行業卻擺脫了“一輪熊市消滅一批券商”的怪圈;相對於華爾街五大投行已全部在危機中消失的局面,中國證券公司沒有一家爆發風險。

  這一次,再也沒有誰在“裸泳”。

  截至2010年6月30日,全行業106家證券公司總資産1.8萬億元、凈資産逾5000億元,上半年累計實現凈利潤293億元,15家公司成為上市公司……與7年的情形相比,這一幕不啻為“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