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城鎮化推進過程中 房地産支柱産業地位會更凸顯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8日 08: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權威聲音

  據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 像是一場特殊的拔河比賽,繩子的一端是頻頻發力的樓市調控政策,另一端是多元的房地産市場。

  以時間為坐標,從1月到4月再到9月,從限貸、限購到限外,從信貸、稅收、住房保障、土地等,政策出臺之密集,動用的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

  終場號音還未吹響,樓市調控再陷僵持階段。進入9月,房價環比再度增長,調控任務仍繁重。“房價就像一滴松油,看著會跌就是跌不下來。”供職于北京一家金融機構的劉曉莉説。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這樣描述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房地産市場變化的走勢,從量價齊升到量跌價平,再到量價齊跌,現在又回到了價平量低。

  面對當前量低價平,甚至一些地方房價上漲有捲土重來危險的新趨勢,房地産市場調控仍需深化。

  似曾相識的一幕似乎在上演。

  每次調控政策出臺,就會帶來一段時期的觀望,然而經過幾個月的調整,房價依然在高位徘徊,購房者預期發生變化,再次涌向市場,房價隨著成交量的上升而反彈。能否不讓舊有的局面重演,關鍵在於對一些新老問題能否有突破性的解決:

  ——住房保障滯後,大量需求只能在商品房市場釋放,調控騰挪餘地小。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稱:“過去過多用市場化的辦法解決住房,現在看是不完整的,特別是我們這麼大的國家,收入分配差距比較大,把住房基本民生職能完全交給市場是不應該的。在完善和保障民生的前提下,才能用市場化的辦法來發展房地産。”

  ——“土地財政”仍是一些地方政府增收的主要手段。由此帶來樓市調控的尷尬局面,一些地方政府總能將調控政策從“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國內外多重因素交織,調控難扼房地産業“資金”咽喉。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今天房地産問題是深刻的體制問題,需要著眼于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綜合考慮。”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儘管只有短短的13個字,但對於房地産市場而言分量極重。

  “需要制定一個低收入者住房的保障比例且長期執行,可以穩定低收入者的預期。”住房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説。

  更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定位房地産業的功能和屬性。城鎮化推進中,房地産市場對一國GDP增長的貢獻度會日益提高,其支柱産業的地位凸顯。但是,它更應發揮改善民生的作用,支柱産業不能成為不調控的理由。

  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制度建設。秦虹説:“短期內大規模地增大土地供應有利於緩解市場供求緊張關係,但如能建立一個及時反映市場需求變化的土地市場制度,將使市場調節更為有效;通過銀行窗口指導控制對房企的貸款規模是執行信貸政策的重要手段,但建立一個能讓企業自我承擔風險的房地産金融制度更為合理;強制性的行政干預市場,不如建立一個能夠自動調節住房資源佔有和收益分配的房地産稅收制度更為公平。”

  改變以投資帶動經濟增長模式,消除“土地財政”魔咒,拓寬民間投資渠道,加快推進房産稅試點,從制度入手推動樓市調控走出“調調漲漲”的怪圈,就會實現群眾住有所居的目標,為經濟發展提供可持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