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6日 08: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從物價衝擊波看明年宏調主旋律:
據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連創新高,生活必需品價格逐月攀升,相關調控措施密集出臺……在中國經濟社會向好勢頭進一步鞏固的關鍵時期,一輪“物價衝擊波”悄然而至。
波瀾既起,如何應對,引發廣泛關注。從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可以看出,今後一段時期,管理通脹預期的重要性將更加凸顯,而隨著貨幣政策從適度寬鬆轉向穩健,在保增長、調結構和防通脹之間尋求持續平衡將成為明年中國宏觀調控的主旋律。
通脹目標設在3%~4%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熊鵬説,未來國際貨幣氾濫和國內流動性充裕、食品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走高、輸入性因素等潛在通脹壓力仍將長期存在,從而可能推動物價在明年下半年出現反彈,全年總體物價壓力大於今年。
專家普遍認為,儘管當前物價上漲尚在可控範圍,並未出現嚴重通脹,但從長期看,通脹壓力仍將持續存在並不斷擴展。
美聯社援引北京一家諮詢公司常務董事威廉赫斯的話説,到目前為止,價格波動還限制在食品領域,但隨著北京的經濟刺激計劃和大量銀行貸款所帶來的資金在經濟中流動,通貨膨脹還可能擴散到其他領域。
“當前乃至‘十二五’期間應堅決控制通貨膨脹。”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觀經濟研究處處長王軍建議,明確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將3%至4%作為中長期宏觀經濟政策的控制目標區間和警戒線。(編注:政府為2010年設定的CPI漲幅目標是3%左右,該目標留有彈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分析研究明年經濟工作,明確提出,要加強市場保障和價格穩定工作,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完善市場調控預案,繼續整頓和規範市場價格秩序。
根源在流動性過剩
分析這一輪“物價衝擊波”,既有災害天氣等臨時性因素,也有農産品成本和需求上升等必然趨勢;既有國際農産品、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外部影響,也有中國實施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給物價上漲造成的壓力。
“各種商品價格‘按下葫蘆浮起瓢’似的輪番上漲,根本原因在於市場流動性過剩。”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
莊健認為,目前通脹已經成為政府面臨的最大問題,而今後中國面臨的流動性壓力短期難以有效緩解。特別是11月初美國第二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出臺後,全球流動性氾濫趨勢進一步增強,中國面臨著更大的資本流入壓力。
貨幣政策防打擊面過寬
回顧歷史,這一輪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2008年底中國政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提出的。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則明確提出,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編注:穩健意味著為進退留下空間。從歷史上看,穩健的貨幣政策包含兩種截然相反的操作方向。1998年至2007年,中國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長達10年之久,但實際上從2003年開始已經表現出適度從緊的取向。)
“當然,有所縮緊並不意味著將實施全面的緊縮政策。”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袁鋼明指出,貨幣政策應儘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上,防止打擊面過寬。
明年經濟增速會放緩
在經濟學上,“防通脹”往往代表著經濟收縮期的調控方向。那麼,在應對“物價衝擊波”過程中,中國經濟是否會減慢增長速度呢?
“明年經濟增長速度會有所放緩,但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室副主任陳昌盛認為,明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會有一些新的重大項目上馬,對經濟增長有拉動作用;同時出口也將在絕對量上保持增長趨勢。
但陳昌盛也承認,通過總量政策調節經濟會面臨一定困難,預計明年上半年房地産業的數據可能會比較難看。
展望未來,提高利率有可能給基礎設施領域的國有企業造成的困難,銀行貸款減少可能會給實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以及行政干預市場價格可能造成的供給相應減少,等等,也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平衡是重點也是難點”
專家普遍認為,今後一段時期的宏觀調控既要控制物價持續上漲逐漸表現出來的通貨膨脹勢頭,又要防止貨幣、信貸、投資和工業下降過快引發經濟衰退,還不能放鬆經濟結構調整這件大事。在三者間尋找持續平衡,是重點,也是難點。
中央雖已提出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應著眼長遠,適度調控。清華大學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指出,貨幣政策要考慮長期通脹預期,改變負利率狀況,支持實業發展,打擊投機行為,形成經濟良性發展循環,營造好的發展環境。
在貨幣政策轉向穩健的情況下,財政政策將具備更大的“用武之地”。陳昌盛建議,政府應更多地運用財政政策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同時通過財政補貼等手段降低物價上漲對低收入群體造成的衝擊。(編注:路透社3日援引不願具名的消息人士的話報道,中國正在考慮于未來五年向七大戰略新興産業最多投資達1.5萬億美元——這相當於中國每年國內生産總值(GDP)的5%左右。該消息若屬實,既彰顯中國調結構的決心,又意味著積極財政政策的用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