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手握數百億現金 13家標桿房企年末或衝刺拍地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3日 11: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今年房價調控措施頻出,房價卻仍然壓不住,目前似乎又緩過勁兒來了。樓市為何如此“淡定”?在通脹大背景下,誰也不願意坐等現金貶值。這或許能解釋為何眾多資金冒著調控的風險衝進樓市,更不用説在龐大的剛需與有限的土地作用下,地産帶著顯著的稀缺性。許多業內人士擔心,如果開發商繼續放任房價上漲,第三輪調控或將呼之欲出。

  昨日(12月2日)剛剛宣佈年銷售額超千億元的萬科,已經在11月最後15天裏,在廣州、南京和北京的土地市場砸下了超過97億元的資金 (其中部分為聯手其他公司合買),而在今年的前10個月裏,萬科總共只花了455億元買地。

  幾乎同時,今年有7個月沒有新增土地的華潤地産花8億元在成都拿了一幅面積為119畝的土地;連今年甚少在土地市場露面的和黃,也抓住了今年最後的幾次機會,和長江實業一起在重慶及大連投得兩地,涉及金額25.8億元人民幣。

  來自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11月20日~26日7天內,全國僅上海、北京等10個城市的土地成交量,就達到160余幅、957.19萬平方米,共計522.42億元,相當於杭州今年前9個月的土地出讓總金額。留意到土地市場成交井噴的部分機構認為,這主要是各地區集中供地,以及房企對稀缺土地資源的渴求,造成了土地市場的火熱。

  也有分析師提出了另一種看法,他們認為在當前通貨膨脹的大背景下,買地幾乎成為房地産企業最佳的保值手段。

  前10月買地額不及賣房收入一半

  《每日經濟新聞》昨日曾報道,由於萬科、保利等大多數房地産巨頭已提前完成今年銷售目標,這些標桿房地産企業幾乎鐵定會迎來史上銷售額最高的一年。

  但並不代表這些公司在土地購買上的投入也達到歷史最高。記者發現,一些公司的買地支出甚至比去年還低。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去年花196億元買地的金地,今年只花了55億元擴增新的土地。另一家代表企業是中海地産,根據中原地産的統計,中海去年花費301億元買地,今年前10個月買地的金額僅比去年的一半略多。

  上述買地金額和房地産巨頭同時期的銷售金額相比,可説是少得可憐。以中海為例,前10個月其銷售額達到469億元,同期的買地金額只及銷售金額的1/3。即使是買地金額創造了3年以來最高的萬科,今年前10個月的買地總金額也不過455億元,佔銷售額的52%多。

  中原地産的統計顯示,今年1~10月全國13家標桿企業的購地總金額僅佔同期銷售金額的46%,而在去年同期,這一比例曾達到70%。中原地産高級研究經理劉淵説,今年大部分房地産公司由於擔心調控對企業的發展會産生巨大影響,因此普遍預留了大量現金,這使得他們在前10個月極少進入土地市場拿地。

  事實上,這些房地産企業手中的現金不比年初時少。以萬科為例,一季度末擁有的貨幣資金才179.18億元,到了三季度末達到315億元。大量的貨幣資金,使得開發商擁有了應對 “史上最嚴厲調控”的信心的同時,也讓公司在通脹來臨時,面臨著資産 “縮水”的壓力。

  通脹或逼企業集中搶地

  此前,一些金融機構已預計今年全年的通貨膨脹率在4%左右,而同期的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6%。

  有分析師説,如果不投資,類似萬科這樣擁有300多億元貨幣資金的企業,很容易因通脹造成現金實際價值的縮水,損失額可能超過10億元。而10億元的資金足以在任何一個二線城市購買相對較好的地塊。

  東吳基金電子商務經理史愛柱説,在目前的通脹預期下,即使是極為謹慎的企業也會把40%的閒置資金用於投資。

  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也認為,通脹時代,持有土地比持有現金對房地産開發商會更加有利。

  劉淵認為,近期土地市場的成交熱潮不乏通脹因素。根據研究,在與地産業務相關的土地、住宅、商鋪三種類型房地産投資中,土地的升值幅度比後兩者更快。

  與此同時,不少開發商目前擁有的現金,遠遠超過他們應對調控的需要。中房信昨日提供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135家上市房企共持有貨幣資金2096億元,環比增加180億元,現金佔總資産平均比重達到了14.76%,均為2008年以來的較高水平,再加上10~11月市場的銷售情況仍然好于五六月份,因此大部分企業手中的現金只增不減。

  恰在此時,國內土地市場迎來了一個推地高峰。據中房信統計,包括北京、深圳、杭州在內的多個城市,截至10月份的推地量都只完成了全年的三成甚至更低。上述城市勢必會在年末大量推地,以完成全年任務。這使得11月下半月的土地市場突然發力,出現了成交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