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姜價暫時“歇菜”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1日 09: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貨到地頭死,誰能想到行情變得這麼快,我這趟買賣少説也得虧上一萬塊錢。”在緊鄰北京南四環外京開高速的新發地農産品批發市場薑蒜廳外,來自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的張師傅忿忿地説,跟他一起跑這趟買賣的合夥人小王則在一旁苦笑着。

  11月30日,新發地生薑的批發價已經降到2塊3毛左右。而在張師傅運貨到京的11月17日,價格尚在3塊4毛左右。不到兩周,張師傅每斤生薑足足虧了1塊多錢。

  商務部的監測數據顯示,11月15日至21日,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週下降2.6%,降幅擴大1.8個百分點。其中,白蘿蔔、黃瓜、芹菜和圓白菜價格降幅較大,分別下降11.1%、10%、7%和5.9%。與此同時,近期大豆、穀物等大宗農産品現貨價格,相比一個月以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在國家和地方政府接連出臺關於調控物價的通知後,政策干預對農産品價格究竟通過哪些環節發生影響?記者連日走訪北京的蔬菜批發市場及終端零售市場,從生薑價格在流通過程中的變化探尋有形之手的存在。

  批發市場菜源增多

  “邪乎得很,就這兩天,市場突然一下子冒出了好多運姜的車。買賣不好做了。”張師傅説。

  記者在現場發現,薑蒜廳外的空地上擠滿了運姜的大客車,車子中間的過道上擺滿了攤位,拉貨的小三輪則在這些攤位前來回穿梭。

  張師傅這車姜大約有兩萬斤,5天下來,賣去了八成左右。他在撫寧收姜的時候,當地姜農給的收購價是每斤3塊2。到了新發地,才知道行情變了,一開始降到3塊賣,到現在2塊5也只能賣了。

  “賠本也得賣,一是沒有冷藏設備,姜放不了多久,二是怕價格再往回落,只能忍痛儘快出貨。”

  記者發現,其車上的一些生薑由於收姜和洗姜的時候摩擦過大,原本密閉的圓頭已經變成了刺兒頭,有些刺兒頭已經流出了膿水。這些姜顯然是不能再長久放置了。

  從撫寧到北京拉姜,大的車一次裝2萬斤,小的裝一萬三四千斤,一車運費大概在1000元左右。而由於近期油價上漲,每車運費也比以前大約多了一百元。

  如果扣除這些中間成本,張師傅販姜的差價收入約為每斤一毛錢,但碰到運氣不好,超載被罰,利潤可能壓縮到幾分。他説,一般的運姜車都會超載,如果被查到要交罰款,少則幾百,多則一千。

  正在談話這會兒,一輛小三輪拉走了張師傅的5袋生薑,最後談定的成交價每斤僅為2塊4。

  新發地市場統計部主任劉通告訴記者,前一段時間蔬菜價格上漲,部分由於中間環節炒作,部分則因天氣和交通影響出現減産和運輸中斷。而近期由於國家連續出臺調控政策,導致炒客的預期逆轉,一些蔬菜品種尤其是生薑大量上市,增加了市場供給,從而導致批發市場的價格有所下降。

  零售市場成本下降

  隨着近期生薑批發價格的回落,從批發市場到終端市場的“最後一公里”,價格出現了什麼樣的變化?

  記者發現,姜價在不同的終端賣場差異很大。

  在北京家樂福方圓店,生薑賣4塊5一斤,而且註明是“農戶直供”。家樂福華南分區的採購部門負責人則稱,家樂福全國各分店的蔬菜採購90%採用“直採”模式,即超市與固定的供應基地或農戶簽訂購銷合同,超市規定蔬菜的質量和標準,基地或者農戶必須達到標準才有進場的資格。對於此類商品,不收進場費。

  “超市對農産品的質量把關很嚴,這方面的成本可能比一般的農産品高,但是通過農超對接的直供方式降低了物流成本。”該負責人稱。

  而在一般的常年固定的蔬菜攤位,由於攤位費較高,而且在周邊地區處於相對壟斷的地位,價格往往要比家樂福這樣的大型超市高出不少。記者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區文慧園小區附近有兩家賣菜的攤位,記者四天前詢問攤主生薑價格,尚是每斤七八塊左右。

  不過,隨着政府介入對蔬菜市場的調控,四天之內,同樣的攤位上生薑價格已經下降了2元左右。

  近日,北京市相關部門根據國家發改委11月23日出臺的“要求各地價格主管部門立即着手開展規範和降低集貿市場攤位費、超市進場費等相關收費工作”的通知規定,要求北京市的攤位費明碼標價,嚴格控制攤位費調整頻率和幅度,規範農貿市場收費項目。

  記者了解到,相關減免涉及農貿市場內經營者的計量檢定、個體工商戶註冊登記、畜禽及畜禽産品重補檢疫消毒免疫等3類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

  毛女士的蔬菜攤在北京市北五環外的昌平縣城。在政府的物價調控政策出臺之前,其平均一斤蔬菜能掙1塊錢左右,一個月能掙到1.2萬元的毛利。彼時,她所在農貿市場的攤位費每月是2000元,而近日,攤位費降了三成。

  毛女士告訴記者,這幾天攤位上的蔬菜價格已普遍回落,西紅柿從原先的3塊5一斤降到了2塊5。青椒從2塊5降到了2塊。

  流動攤販拉低菜價

  北京市海淀區文慧園小區附近有一條小街,每天傍晚五六點,小街上會有許多流動攤販沿街賣菜,而由於省卻了進店費或攤位費,他們賣的蔬菜價格都比超市和固定攤點便宜。而到晚上七點左右收攤之時,有些攤主更是以批發價出清尾貨。

  記者發現,不少附近小區居民都選擇來此購菜。一位流動菜販告訴記者,他們一般每天能賣出100斤左右,由於數量小,甚至可以坐公交去大的批發市場進貨,來回一趟也就幾塊錢的公交費用。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目前國家在推廣農超對接的模式,從理論上講,該模式節省了中間流通環節,減小了成本,但大多數民眾還是喜歡到菜市場去買菜,這種消費習慣短時間不能改變,而且小商小販能夠頑強地生存,必定有其市場規律。

  “我們要尊重市場規律,農超對接,城鄉對接這種模式可以嘗試,但不能強行推廣。”李國祥稱。

  東方艾格諮詢公司分析師高旺認為,便民的蔬菜攤位不應該廢止和取消,而應該增設,如果市場充分競爭起來了,蔬菜價格自然就降下去了。

  “目前城市管理太過於嚴格和死板,如果允許一些流動攤販存在,適當減少攤位的管理費用和租金,增加攤位數量,就可以增加競爭,對百姓是有實惠的。”高旺説。

  記者獲悉,今後三年內,北京新發地農産品市場將在全市建設1000家便民連鎖菜店。店內所有的蔬菜水果,全部僅在批發價的基礎上加價20%至50%的運輸費和人工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