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消費調查頻道 >

平抑菜價,“看得見的手”當長期作為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30日 09: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早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早報首席評論員 魯寧

  小小“菜籃子”裝著市民支出,裝著菜農收入,裝著政府責任,裝著民心向背,裝著社會和諧。

  近兩個月來,早報持續報道上海菜價,刊發大量記者觀察、記者調查和言論。累計數十篇報道、數萬文字、數十張圖片和圖表,傾注了新聞工作者心繫民生的職業情懷。

  經多方努力,尤其是市委、市政府貫徹“國十六條”態度端正、行動果斷、措施得當,上海菜價在近期出現了明顯回落。上海平抑菜價成效初顯,實屬不易。

  微觀層面,經早報記者分區分地段實地踏訪菜場所做比較,地産菜菜價降幅明顯,平均降幅大致穩定在兩成左右,其中地産綠葉菜菜價平均降幅已穩定在三成左右。由於地産菜菜價降而供給增加,對整個菜市形成總體降價壓力,迫使外埠菜菜價也有所下降,平均降幅超過一成,個別品種達到兩成。

  菜價有所回落,廣大中低收入市民群體擔心菜價漲幅失控的焦慮有所釋放。調控初顯成效,菜農、經銷商、菜場經營方都出力不少,但起決定作用的,無疑是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發揮出了應該發揮的調控責任和調控能量。

  前一陣平抑菜價,“看得見的手”主要使了三招:一降攤位費,降幅最大的菜場,攤位費從每月1500元降至300元。攤位費通常佔零售菜價三到四成,此舉牽住了菜價失控的牛鼻子;二是允許市郊菜農進場直銷,兩道批發環節一經砍掉,環節費用和“菜損”雙雙減少,菜價下行空間進一步拓展;三是鼓勵市郊蔬菜合作社進菜場開設“場中場”,通過減免部分稅費及菜場經營方作適度讓利,每天選取三到五個大路菜品種平價直銷。得益於三招一起發力,強行為上海的菜價泄掉了部分“虛火”。

  上述不容置疑的事實揭示出三條樸素道理:只要菜價漲幅失控係受非供給因素綁架,平抑菜價紓緩民生辦法遠比困難多;平抑菜價要各方形成合力而政府務必擔當“主力”;平抑菜價先抓供應鏈末端應急是明智選擇。

  現在的問題是,鋻於以往歷次菜價非正常起伏,均與政府抓“菜籃子”決心大小、舉措是否紮實、政策是否講究配套、扶持和讓利是否擁有長心,以及是否標本兼治等五大關鍵因素直接關聯。因此,有識之士仍然普遍擔心:“看得見的手”是否會見好就收甚至“好了傷疤忘記痛”?

  擔心並不多餘——恕我們直言,眼下的初顯成效呈典型的不均衡性和不確定性:已使出的三招還只限于中心城區的試點,並未對中心城區的所有菜場作政策全覆蓋;郊區新城實際尚未實施同類招術;蔬菜供應鏈始端的調控政策——增加地産菜供給比例之平抑菜價“固本策”的實施尚處於零敲碎打。

  我們注意到,作為國有“上蔬”控股股東的上海國盛,已決定出資2000萬元設蔬保專項基金,重點扶持百餘個緊密和半緊密型外埠種植基地,以增添供滬蔬菜的保障牢靠度。可我們不能不指出,由於外埠基地與上海不存在産權關係,當菜價高企時,當地菜農依然會將基地所産蔬菜賣給出價更高的收購商,就如現狀擺那兒,上海對外埠菜農的補貼還是會打水漂。要想讓外埠基地毫無二心地為上海種菜,上海當對外埠基地實施控股至少應當參股——沒有産權必缺乏經營主動權,繼而就沒有非常時期的滬菜調運權。

  我們還注意到,上海國盛雖係專使股權投資的市屬國有公司,但終究係實力有限的企業。若在外埠“種上海菜”已屬上海“菜園子”建設的政策必選,這事要做到有板有眼並長期做下去,政府必須站出來唱主角。

  平抑上海菜價絕非權宜之計,政府當長期為之付出努力。鋻於蔬菜尤其是綠葉菜易腐、易損、易破相和不易儲存的商品特性,若要管長遠,還非得成片開闢本地“菜園子”不可。立足於當下,已初顯成效的“三招”當在全市所有菜場普遍實施,並在試行基礎上最終形成菜場費稅收取的新機制,以大幅減輕賣菜者經營成本而相應降低零售菜價。

  昨日晚間,上海貫徹落實“國十六條”進一步頒行“滬十二條意見”。我們願意相信,平抑上海菜價乃至穩定整個“民生物價”,政府會更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