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30日 08: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CFP圖
本期嘉賓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孫立堅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強
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 崔新生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 宋頌興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説過的這句話,一直被業內人士津津樂道。
中國的稀土儲量佔世界儲量的30%,長期以來供應了國際97%的市場需求,但還有許多國家坐擁豐富的稀土資源,但拒絕開採和生産。與此同時,中國如此大的供應量,卻始終難以將定價權握在手中,竟把與石油相媲美的資源賣了個“白菜價”。由於稀土的戰略性作用,為保護環境和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中國加強了對稀土開採、生産和出口管控的同時,日美等稀土應用大國的“責難”也在不斷升級。
現狀
價格回升 整治濫挖
曾經,中國稀土被冠以“賤賣”和“濫挖”的罪名,稀土資源向海外市場低價流失現象也十分嚴重。比如在2005年,中國稀土年出口量比1990年翻了9倍,但價格卻下降了55%以上。一方面因為中國購買稀土原料初級産品不受配額限制,一方面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近年來又大規模在中國稀土資源區投資設廠。
但如今,局面正在得到改觀。
在稀土價格上,記者從包鋼稀土公佈的2010年三季報“這個側面”了解到,由於稀土産品價格大幅上漲,公司第三季度盈利2.51億元,大幅增長368.67%。相關機構日前公佈部分稀土價格顯示,氧化鐠釹價格回落到20.4萬噸左右,平均每噸下滑2000元,但仍處在相對高位。同時,該機構判斷,“考慮到明年1月復單及補庫存的需要,氧化鐠釹價格或將再次重回上漲態勢。”
在整治國內“濫挖”亂象上,中國也不斷出臺相關的措施。今年6月,國土資源部啟動“全國稀土等礦産開發秩序專項整治”,這一行動甚至一度被媒體誤讀為“中國將繼續減少稀土開採量,進而對稀土出口進行管制”。對此,國土資源部礦産開發管理司司長劉連和則強調,“專項整治行動是要遏制稀土的盜採盜挖現象,稀土的開採總量並沒有減少。”劉連和當時還表示,“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開始回暖,伴隨稀土價格攀升,稀土的盜採盜挖現象也開始回升。為遏制這一態勢,國土資源部採取緊急的專項行動,進行拉網式排查。”
今年9月初,國家下發《國務院關於促進企業兼併重組的意見》,將稀土列入六大兼併重組行業;國土資源部也考慮將對稀土以儲量監管來控制産量。商務部也在之前幾年很少管制的出口配額上下功夫,比如有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商務部已下達的稀土産品出口配額為30258噸,這比去年同期下降39.52%。
外部
美日叫囂 施壓中國
今年以來,稀土不僅成頻頻出現在國內媒體上的熱詞,更成了與他國交流、合作乃至談判的籌碼。比如,中日外長就釣魚島問題進行會晤時,都沒忘記討論中日兩國有關稀土的進出口問題。
如今,國外的“叫囂”情緒仍在升級。昨日,中國商務部網站刊載新聞稿稱,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在接受外電採訪時重點提及了稀土問題。德古赫特聲稱,“目前尚不具備挑戰中國稀土政策的法律基礎,但歐盟將尋求其他的供貨源。”德古赫特同時要求中國保證滿足歐盟對稀土的需求。
事實上,這般頗為“糾結”的表態不僅是歐盟的“專利”——早前,美國同樣有過類似舉措。從今年2月開始,相關協會、國會議員、行業機構就不斷建議美國奧巴馬政府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到海外或者國內開拓更多的稀土資源。但轉眼之間,美國貿易官員又對外“放風”稱,“將就中國的稀土政策上訴到WTO。”同時,美國的相關人士借助《紐約時報》等媒體稱,“許多美國企業都對中國自2006年以來下調稀土資源的出口量表示出不滿。同時,中國限制稀土資源出口的政策使中國的製造商獲益,並讓國外對手處於不利境地。”
日本同樣如此。最近,日本高調地與澳大利亞Lynas公司簽署了供應協議,並對外暗示將擺脫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不過,日本官員仍高度關注著中國商務部的稀土出口配額變化及“中國停止對日本出口稀土”等傳聞。根據日本財務省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日本從中國進口稀土1278噸,較9月的2246噸驟降43%。
對於如此“糾結”的表態,孫立堅對記者表示,“美日所使出的各種伎倆,不過是為了在與中國的稀土博弈中取得‘好價錢’,並借助與其他稀土大國的合作和對中國的直接施壓達到最終目的。”
相關專家此前也告訴記者,“美日等國一方面可以通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逼迫中國放棄稀土出口收緊的政策,進而通過技術優勢,逐步掌控中國一直以來無法掌握的稀土定價權;另一方面,通過國際上的政治施壓,讓中國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並以稀土為藉口,掀起可能的貿易戰等,以最終達到打垮中國的目的。”
崔新生提醒,“其實,美日等國不缺稀土,甚至以他們的儲備,3年之內都可不需要從中國和其他國家進口稀土。他們的相關舉動,只是需要通過稀土做個表態,給中國施壓。”
事實上,為了打壓中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同樣在中國周邊的國家,如蒙古、印度和越南佈局稀土資源,以進一步打壓中國。
回應
決不封鎖 僅是管控
在美國、日本和歐盟頻頻拿中國“説事兒”的時候,中國多部門和相關官員對外作出了明確表態。
10月6日,就在美日等國大肆炒作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和停止稀土出口傳聞的時候,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有關稀土問題上表示,“對稀土加以管理和控制是必要的,但決不會封鎖。”溫家寶同時表示,中國不會把稀土作為討價還價的工具,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11月1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説,“根據海關數據,今年1月至9月,我國出口的稀土總量3.22萬噸,平均單價為每噸1.48萬美元。其中,對日本的出口量是1.6萬噸,同比增長167%;對美國的出口量是6200噸,同比增長5.5%。”這進一步打破了國外媒體“以偏概全”的數據及種種不顧事實的言論。姚堅當日還指出,“建立全球經濟秩序需要全球合作,希望有稀土資源的其他國家能進一步開發稀土資源,為全球産業,特別是高技術産品提供稀土。”
日前,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在出席德國漢堡峰會閉幕晚宴時,就外界對中國稀土政策的質疑之聲再次指出,“全球稀土資源並不短缺,但稀土供給結構存在問題。中國稀土的儲量佔世界的36%多一些,而中國稀土的出口占全球總出口量的90%以上;還有許多國家坐擁豐富的稀土資源,但拒絕開採和生産。”數據揭示了美國等國家的“自私”——統計顯示,美國的稀土儲量佔比全球13%,但其幾乎不開發國內的稀土資源,對外出口的稀土更是為零。這同樣再次印證了專家口中“美國不缺稀土”的言論。
就西方國家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政策的質疑,馬凱強調,中國政府為保護環境和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對稀土的開採、生産和出口加強管理措施,“是合理的、必要的”。同時,中國在減少稀土出口過程中,“也遵守WTO規則,對國內生産進行壓縮”。
馬凱還指出,稀土供應問題要靠全球共同解決,“在稀土的替代産品開發、稀土的清潔生産和高效利用方面,中國願意加強與包括德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合作”。
此外,中國稀土學會秘書長林東魯早前也表示,中國控制稀土出口,“旨在保護資源與環境,有利於世界綠色産業的長期發展”。林東魯説,中國稀土資源僅佔世界稀土資源的30%,若不加控制,資源枯竭之時才是對世界綠色資源的重大打擊,“現在正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重新開採資源的好時機,建立稀土産業的國際競爭機制,而非中國一家獨大,才能更有利於新能源技術的長久發展”。
對策
內治亂象 外謀價權
中國以30%的儲量供應著97%的稀土出口,其中凸顯著一個現實問題,即97%的出口卻難換稀土領域的定價權。再加上國內部分地區的亂象,稀土難以在相關領域“給力”我國經濟。
對此,安邦諮詢日前發佈的報告指出,“稀土是中國難得的具有定價權能力的戰略資源之一,能否取得稀土定價權將對中國稀土乃至其他資源的影響至關重要。”安邦諮詢還提到,中國能否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因外界的壓力和變動而改變自己的稀土價格策略,同樣是中國能否取得這場定價權之爭的關鍵。
“謀劃定價權是中國肯定需要走的一步。”林伯強同樣認為,“但在這之前,中國需要靜觀其變,先讓稀土的價格逐步走高。比如,澳大利亞目前出口到日本的稀土價格肯定會高於之前中國的‘賤賣’價格。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是要跟隨澳大利亞搶佔日本市場,而是要緊緊跟隨,待稀土價格走高後,再行動。”
“總而言之,為了保證中國稀土話語權,在國際上,我們需要等待稀土價格的不斷回暖;在國內,中國相關部門需要繼續加快稀土市場的整合,同時相關的大型企業也需要積極參與配合中國相關的稀土政策。”林伯強説,“這樣,中國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利益。”
宋頌興也曾對記者説,在稀土政策上,國家相關部門需要進行統一管理,實施統一政策,地方政府則需要加強對相關政策的執行力度。
對於內部亂象,據報道,中國海關建議,“在進一步落實國家收緊稀土資源政策基礎上,要合理開發國內稀土資源,從源頭上杜絕稀土走私,同時鼓勵企業開發稀土高端産品,提高稀土利用率。”
分析人士同樣看重稀土技術對中國控制稀土定價權的作用。資料顯示,與當年不少國家出口的成品油一樣,中國稀土的出口産品最主要的還是稀土氧化物和低端産品,而稀土元素中的金屬釹、金屬鑭等,其純度每提高1%,價格就會翻一倍左右,但相關的優秀技術主要為日美等國家所把持。因此,曾有專家告訴記者,稀土加工技術是中國爭奪話語權的重要方向之一。
此外,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市長呼爾查早先呼籲中國“儘快制定稀土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戰略”,明確稀土産業與高新技術産業融合的發展方向,建立國家級稀土資源儲備庫,並加大對稀土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組建稀土研發中心等科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