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9日 16: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26日電 (記者 張雲龍 惠小勇 任會斌)雖然中國的稀土資源輸出狀況發生了變化——從長期廉價為世界供應絕大部分稀土到加大稀土資源保護和環境治理,但是,中國稀土産業技術落後的現狀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今年以來,儘管國外資源吃緊,但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稀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卻沒有外資項目入駐。作為中國唯一一個以稀土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它擔負著“資源換技術”的重任。
包頭市稀土專家組負責人楊萬喜説,中國限制外資直接參與稀土資源開採,但鼓勵外資進入稀土應用和深加工領域,試圖以資源換技術,但多年來效果並不明顯。
多年來,包頭稀土高新區保持著約10家中外合資企業的規模,其中包括法國羅地亞、日本昭和電工等國際稀土巨頭。但專家表示,這些合資企業並沒有引進多少國外先進的技術。比如法國羅地亞公司在包頭的工廠,用的是中國的稀土冶煉分離技術,雇的是中國的技術人員,卻遲遲不按協議引進下游産品。
“每次與外資企業談到引進先進技術,他們就沉默了。”楊萬喜説。
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表示,一些外資企業投資不大,産品檔次也不高,除了流失資源,對拉動地方經濟、提升技術水平的作用並不大。這些企業在當地大量買入稀土原料和金屬,簡單加工後便運到國外進行深加工或囤積。
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共有熔煉、制粉、成型、燒結、後加工、表面處理等6道生産工序,日本一些公司在包頭的工廠僅加工到第二道就運到日本深加工。包頭以中、輕稀土為主,為彌補品種結構,日本等國企業還專門到産中、重稀土的江西等地辦廠,以類似的辦法獲取資源。
近年來,出於對環境和資源保護的原因,中國加大稀土行業整治力度,限制稀土無序出口,對國際稀土供需産生了重大影響。但是業內人士認為,在國際稀土産業分工中,中國目前扮演的仍是稀土資源輸出的角色,雖初步掌握了原料定價權,但在稀土産業發展中仍沒有話語權。
目前,中國雖然擁有多項原創的稀土冶煉提純技術,但稀土功能材料核心專利基本被國外壟斷。1985年以來,在中國申請有關的稀土類的專利有4288余項,其中國外企業專利申請2188項,佔稀土類專利總量的51%以上。一多半稀土類知識産權掌握在國外公司手裏,專利壁壘成為中國稀土行業健康發展的嚴重制約。
楊萬喜説,中國稀土分離冶煉生産出上遊産品,不僅污染嚴重,而且附加值很低,而國外從中國購進稀土原料和金屬進行深加工後,將功能材料的應用産品賣回中國,價格即實現翻倍。
記者了解到,由於稀土應用關鍵技術專利絕大部分被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掌握,中國稀土企業為發展只得高價購買專利權、生産線,産業發展受到很大影響。
“永磁之王”釹鐵硼是目前磁性最好的材料,2009年中國生産釹鐵硼等稀土永磁材料約5.56萬噸,在全球處於絕對主導地位。然而,燒結釹鐵硼和粘結釹鐵硼技術的專利權分別屬於日本住友公司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為對中國實施專利封鎖,兩家公司達成協定,規定同類産品若進入美國、歐洲和日本,必須同時購買雙方專利權,並收取産品銷售額的5%作提成。
近年來中國中科三環、寧波韻升等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骨幹企業為出口産品,分別投入4000萬多元購買釹鐵硼製造專利權。其他未購買專利權的企業,出口産品受到極大限制,無奈只得以低於市場8%至10%左右的價格銷售給中間商。
包頭稀土研究院院長趙增祺説,只依賴價格和資源優勢,中國稀土的發展之路只會越走越窄。技術環節上的缺失,成為中國由稀土大國向強國跨越的最大障礙。
包頭市稀土專家熊家齊説:“制約我國稀土技術研發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基礎工業工落後,提供不了先進穩定的裝備;稀土應用需求滯後,科研動力不足;科研機構各自為政,力量分散,甚至惡性競爭。”
中國政府前不久出臺了《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進一步細化了七大新興産業內容以及産業內涉及的行業,其中稀土首次被列入新材料産業,成為先導産業。
熊家齊説,只有中國的研發水平提高了,才能破除國外的技術壁壘。當前中國需要做好稀土深加工産業規劃,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扶持,在未來不斷鼓勵企業研發性能更高的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