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部級協調機制改變稀土格局 中國欲掌定價話語權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9日 06: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證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年過六旬的唐寅軒,已經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來到江西了。身為杭州大明熒光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他早在三年多前就在江西投資設廠,成立了一家生産稀土發光材料的企業。而就在公司業務蒸蒸日上的今年,他居然將自己苦心經營的企業的控股權拱手讓給了五礦集團,成為五礦整合江西稀土産業鏈中的一環。

  “和五礦合作的感覺非常好。為什麼要和五礦合作呢?資金我們並不缺,浙江資金有的是。但五礦是央企。我感覺政府對資源的控制是通過央企和央企所直接控制的這些企業來實現的,不大可能通過規模小的民營企業來發展稀土。而整合以後再做大做強,是必然趨勢。”唐寅軒告訴本刊記者。唐原本是浙江大學化學系的一名教授,因深感稀土資源的經濟價值而決意從商,這一來就是21年。

  自2008年以來,在內蒙古、江西等地,有不少企業選擇和杭州大明一樣,融入了國企整合稀土行業的大潮。就在這股整合浪潮之後,稀土行業開始逐步呈現可觀局面:今年以來,稀土主要産品的價格大幅上揚,絕大多數價格已翻了一番。稀土不再賣出“白菜價”,而業內外人士也慨嘆,中國終於開始逐步掌握稀土産業的定價權了。

  然而,稀土行業扭轉定價格局的背後,是否真如人們所看到的這麼樂觀?整個産業究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未來中國稀土産業謀求的“定價權”能否持續?

  部級稀有金屬協調機制建立

  當年鄧小平的一句“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讓很多人記住了稀土的名字,但很多業內人士都不願提起稀土業曾經的混亂。

  唐寅軒告訴本刊記者,2000年之前,國內稀土大量濫採濫挖,特別是南方稀土由於非常分散,開採技術又相對簡單,農民自己在家就能開,造成稀土資源大量浪費,採大於銷。直到現在,國內稀土資源供大於求的局面仍未根本解決。中國佔據了國際稀土市場超過90%的市場份額。但是,多年來沒有擺脫“稀土賣出白菜價”的局面。在這個由中國主導的資源市場上,中國對稀土的定價卻沒有主導權。

  令唐寅軒等業內人士更痛心的,是很多國家將稀土廉價買走,加工成高端産品後,再高價賣回中國。“有的高端産品甚至不賣。以前我聽説日本有種測試稀土玻璃材料性能的儀器,問多少錢賣,日本人不賣。”唐寅軒説。

  自1998年,中國開始實施稀土産品出口配額許可證制度,並把稀土原料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經過多年發展,稀土行業最終形成由工信部主管生産總量指標,由國土資源部主管採礦指標,由商務部主管出口配額的機制。但由於涉及稀土管理的多個部委各司其職,又缺乏一定的協調,使得對稀土行業的管理並未如預想中那麼有序。各部委“撞車”現象屢有發生。

  “工信部規定的生産指標常常比我們的採礦指標高1倍,所以企業更傾向於執行他們的指標。對此國土部也一直很苦惱。”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一位內部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

  隨著近年來中國日益重視資源問題,加上各界對稀土問題的大力呼籲,在2006之後,稀土行業不受重視的局面開始改觀。這一年,中國開始停止發放新的稀土礦開採許可證,並對稀土礦開採實行指令性計劃。“在國務院領導的重視下,國家加大了對這一行業的管理力度,特別是近一段時間各部委都在積極工作,出臺新的管理措施。”剛剛從工信部退下的、主管稀土行業多年的副巡視員王彩鳳説。

  據她介紹,中國已建立一個部級的稀有金屬協調機制,而協調工作辦公室就設在工信部。“通過這一平臺,可以利用有關部委在職能上的互補性,讓大家根據各自職能做好相關工作,避免要麼沒人管,要麼都來管。”

  2010年,有關稀土産業的政策重拳頻頻涌現。5月21日,國土資源部召開全國稀土等礦産開發秩序專項整治行動會議,提出在6月至11月開展一次勘查、開採秩序專項整治行動。當月,工信部起草的《稀土行業準入條件》開始公示,為稀土礦的開採、冶煉設置了門檻。11月,商務部宣佈啟動2011年的稀土等礦産出口配額申報程序,並明確規定不符合環保要求,不具有與生産規模相適應的環保治理設施的不能進行配額申報。

  另一方面,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各地稀土産業整合工作成效漸顯。北部稀土資源最為豐富的內蒙古白雲鄂博礦區率先掀起了整合大潮。2008年12月,由包鋼稀土公司(下稱包鋼)和內蒙古稀土高新區控股的高新控股有限公司&&整合了包括包頭華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淄博包鋼靈芝稀土高科有限公司、內蒙古包鋼和發稀土有限公司在內的幾家民營企業,意在通過統一組織生産、收購、統一價格和銷售的運作模式,掌控稀土産業“話語權”。

  和內蒙古模式不同,南方稀土産業的整合則主要是體現在對採礦權這一源頭的管控上。

  以南方稀土大省江西為例,目前該省所有採礦許可證都集中在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一家手中,但是冶煉分離、深加工等環節卻被多家國有企業爭奪。五礦是全面佈局江西最早的一家,在2008年就與贛縣紅金稀土有限公司和定南大華新材料有限公司聯合組建了五礦稀土(贛州)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對多家公司的整合和收購,目前已在江西省內形成了從稀土分離到發光材料、節能燈製造、磁性材料、風力發電材料一條龍的産業鏈。包鋼稀土也在今年8月入股三家贛州地區的稀土分離和深加工企業。此外,中鋁、中國有色、廣晟和廈鎢等幾家大企業也開始在江西展開收購和重組行動。

  五礦稀土研究院一位研究員告訴本刊記者,內蒙古的成功在於,從源頭上控制住了礦,統一採礦,然後將加工産品統一銷售,這就掌握了一定的定價權。但內蒙古模式恐怕很難在南方複製,因為內蒙礦源非常集中,幾乎只是單一源頭,而贛州等地的礦源大多分散在深山老林,管理難度要大得多。

  以內蒙古包鋼稀土為首的整合獲得初步成功,主要體現在今年以來稀土價格全面上漲。以氧化釹為例,低谷時期一度賣過不到5萬元/噸,2008年經濟危機時期在10萬元/噸左右,現在價格基本維持在20萬元/噸以上。今年稀土産品的價格普遍翻番。

  內蒙古稀土研究院顧問竇學宏認為,總體來看,稀土行業的整合和整治收到了一定效果。“這一整合,必須是從國家、地方、企業聯動的過程,國家在政策上嚴加控制,比如實行開採配額,生産指令性計劃,出口配額制,從資源、生産再到出口,國家都嚴格控制。依託這一政策,地方政府和企業才能比較好地開展整合。”他説。

  根據工信部制訂完成的《2009-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規劃》,未來稀土冶煉分離企業將由100余家減為20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