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央行10天內2次發力:樓市緊張股市不安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3日 07: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央行10天內兩次“發力”:樓市“緊張” 股市“不安”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劉永剛/北京報道

  11月19日晚間5點59分,央行宣佈,為加強流動性管理,適度調控貨幣信貸投放,決定從2010年11月29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年內第5次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距離上次宣佈調整僅過去8天。

  據悉,此次調整之後,一般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將達到18%,大型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8.5%,創下歷史最高水平。根據央行最新公佈的10月份銀行存款數據推算,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預計可以一次凍結資金3500億元左右。

  10天內央行兩次上調準備金率,透露了怎樣的政策信號

  政策“拐點”已現

  “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擔憂是價格增長比較快,還有流動性比較充足或過分充足。提高準備金率有利於未來宏觀的調控,是比較及時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此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表示,市場供求和物價關係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高度重視。國務院正在擬定措施,抑制價格過快上漲。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在近日指出,價格上行壓力需要引起關注。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盧剛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短期內央行再度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主要因為當前的通脹形勢較為嚴峻。“流動性過於充裕,近期通脹持續超預期高企,是央行近期頻繁動用存款準備金政策的主要原因。”

  大通證券分析師許鵬坦言,“本次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通過銀行的渠道回收,主要受到影響的是銀行未來的貸款增速,對原有貸款的影響都不大,對股市中非貸款資金也沒有什麼大影響。因此,上調存準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遠遠大於股市這樣的虛擬經濟。”

  華泰證券房地産行業研究員劉昌研告訴《中國經濟週刊》,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並不是針對房地産,但是對房地産企業的影響會比較直接。他稱,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收縮了銀根,縮緊流動性,這對房地産企業資金供給會造成明顯影響。

  劉昌表示,對於資金壓力比較大的房産企業來説,上調準備金率帶來的影響則是致命的。到明年上半年,調控的效果會逐步顯現出來,或逼迫開發商降價促銷回收資金。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告訴《中國經濟週刊》,由於大幅加息將導致外資進一步流入,因此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將成為首選的調控工具,有利於加大沖銷力度、控制信貸發放以及加強控制資金流入。

  李晶認為,央行近期加息和再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國務院正在擬定措施抑制價格過快上漲的措施,這説明政策已經出現“拐點”。在關注“防通脹”的同時,央行已經開始更加關注實際負利率對中國經濟構成的負面影響,特別是由負利率引發資産價格泡沫的金融風險。

  李晶指出,加息週期已經開始,預計未來2-3個月可能再次加息。“中國加息階段已經相對滯後,因此政府要抑制通脹就要提高加息頻率。”

  短期震蕩 “牛市”未改

  儘管專家對監管層一系列“動作”而引起的對未來貨幣政策的緊縮預期較為強烈,但仍然看好A股市今後的表現。

  上投摩根大盤藍籌擬任基金經理羅建輝認為,對股市來説,對流動性的影響不是十分明顯。臨近年底,本身貨幣要比正常情況多出不少,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可以使貨幣量趨於恢復正常。就這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而言,不會對市場形成實質性的影響,但可能會對市場形成心理上的衝擊。

  羅建輝坦言,短期市場處於振蕩築底的階段,應該還會逐步上行,而且底部不會太遠。等到明年,很有可能出現全面性的行情。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國內需求日益強勁、國內政策與市場環境的好轉、市場流動性的充裕、盈利預測的上調,A股市場在2011年將繼續震蕩上行。”李晶坦言。

  “股市牛市趨勢未改。”國金證首席經濟學家金岩石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近期股市會對此次銀根收緊將作出較小反應,最多還有5%的下跌空間。從經濟週期看經濟仍然處在從復蘇走向繁榮的上升階段,至少持續2-3年,甚至3-5年。

  金岩石稱,股指從6月份觸底反彈,以2400點計算的話,反彈幅度超過700點。而十一之後,股指從2680點起跳,反彈幅度為20%,最近出現技術性回調,以2850點計算的話,回調幅度為10%,而如果認為2400點是底部,則還有100點下調空間。

  他認為,經濟基本面支持股市走上升通道,儘管政策在收緊,但是基本面走強趨勢非常明顯,在此背景下,“股市很難出現大幅度下滑”。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A股市場已通過前一段時間大跌對此提前反應。他認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對市場産生負面影響,但也不需要太過悲觀,市場此次反應已有所消化。(中國經濟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