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0日 08: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王勇履新國資委主任不足三個月,央企重組思路已經發生微妙變化。
本報記者11月9日從有關方面獲悉,今年屢屢被提及的要在年內把央企重組到100家以內的目標已經發生了變化,新的提法是央企重組“具體進度要服從工作質量和效果的需要”。
另外,本報記者還了解到,“集團公司+上市公司”的央企模式也正在發生變化。根據國資委副主任邵寧的最新表態,國資委未來的目標是要消滅集團公司,“以後要逐步把包袱消化掉,之後再把集團公司去掉,只保留中間做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要求進行運營”。
“大限”有變
按照國資委此前公佈的央企重組時間表,截至今年年底,央企將減少至100家以內。
一位與國資委關係密切的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國新公司在年內掛牌的計劃不大會改變,但央企要由目前的120多家減少至100家以內,“似乎時間不夠”。
根據邵寧的表態,國資委一直把重組效果而不是數量放在第一位,如果僅為了一個數字目標而重組,不一定能保證重組效果。
邵寧透露,國資委主任王勇到任後主持了一個重組工作專題會議,會議認為,央企重組的方向和目標不變,但具體進度“要服從工作質量和效果的需要”。
“如果本著進度服從重組質量的原則,央企縮減至100家以內至少還需要3-5年時間。”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而今年7月份,國資委前主任李榮融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年央企一定會減少到100家以內,我對此有信心。”
這也意味著,在這場從2003年開始的“將央企數量從196家縮減至100家以內”的接力賽中,央企數量縮減目標將落後於國新公司的組建進度。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與縮減央企數量相比,國新公司的掛牌要容易很多,“可以先成立資産管理公司,願意進去的央企先裝進去,然後慢慢再將其他資産裝進去,一邊盤活一邊裝”。
按照國資委此前的説法,國新公司的使命是加快央企整合和調整國資産業佈局,將納入一些“規模較小、微利、效益差、應退出市場的央企”。
對此,邵寧做出了進一步解釋——國新公司主要是幫助劣勢企業退出,而不是把所有大的、好的企業都放進國新公司,國新公司的地位和其他央企都是平行的。
邵寧稱,將被裝進國新公司的央企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是:經營比較困難,手上又沒有足夠資源,有好的業務板塊但缺乏資金做強做大,不好的業務板塊也沒錢支付退出所需要的改革成本。
國新公司的作用就在於“給這些公司好的板塊集中提供資源,幫助其做大做強;幫助其支付改革成本,儘快從不好的板塊退出”。
如果按照邵寧所説,將被裝進國新公司的央企經營比較困難,那麼,“小而強”的科研院所併入産業集團的重組思路則更加清晰。
此外,少數央企雖然在規模和業績上沒有做到行業前三名,卻在一個産業鏈的某個環節做成了壟斷地位,這樣的央企或將避免被裝入國新公司的命運。
“去集團化”
邵寧還透露了國資委主導的央企改革方向:國有企業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把大型國企打造成一個乾乾淨淨的上市公司”。
具體路徑是,逐步把包袱消化掉,之後再把集團公司去掉,只保留中間做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要求進行營運。
邵寧所描述的國企改革“烏托邦”,並非一個容易到達的地方。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央企存在不良資産,且背有歷史包袱。如果要將央企打造成“乾乾淨淨的上市公司”,必須清除或盤活不良資産並去掉歷史包袱。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國資委的改革思路借鑒了歐洲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思路,“一旦國家需要錢,通過資本市場可以非常順利地變現,唯一的差別是,上市後股份歸國家,而不是私人”。
看似與之矛盾的一點是,一方面,國企改革的終極目標是“去集團化”,另一方面,央企現在的工作重點是加強總部建設,重新審視集團管控模式,確保集團決策指令能準確高效執行。
一位國資研究人士解釋了央企在現階段加強總部建設的重要性。目前,我國央企尚未完全市場化,必須先實現整體上市、主營業務非常集中,才能去掉集團公司的帽子。
整體上市,正是國資委積極推進的一項工作。原先,國企上市是將一部分優質資産裝入上市公司,包裝後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
邵寧表示,原有的上市思路要改變,國資委現在改革的方向是整體上市,至少要做到主營業務整體上市,上市公司的産業鏈非常完整,是一個獨立的、可以自我運行的發展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