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經濟半小時]血庫為何“失血”?(2010.11.05)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5日 22: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經濟半小時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主編:莊嚴  編導:王星燦 張靜  攝像:劉勳 貢存

    今天我們來關注一個新出現的問題:血荒,血液的血。大家都知道,血液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醫療用品,特別是很多手術和急救病人的生命,都必須依賴輸血才能拯救。然而,全國包括昆明、南京、武漢在內的多個城市,這兩天卻出現了醫院用血頻頻告急,不少病人因為缺血不得不苦苦等待治療。這場大範圍的供血緊張究竟是怎麼出現的?背後暴露出了什麼問題?我們來看看記者的調查。

    這裡是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這裡我們見到了病床上的小徐。小徐今年十一歲,前幾天剛做完手術。

    記者:小孩子是什麼病?
小徐的爸爸:心臟病。

    徐爸爸告訴我們,孩子山他們本來打算9月份就來醫院給孩子做手術,但是因為當時醫院血液緊張,無法保證先天性心臟病這樣的非搶救性手術的用血,他們一家人在醫院焦急等待了一個多月,一直到半個月前小徐才得以入院手術。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 葛建軍
葛建軍:不是屬於急診或亞急診手術的,就是他可以等一段時間,

    頻頻的血液告緊,導致一些手術一再延期,葛建軍把那段時間自己的狀態描述為頭皮發麻。

    記者:頭皮發麻的那段時間?
葛建軍:就是9月中旬到10月份,比如説明天要開個四台手術,停掉兩台,停掉三台。
記者:最長的等了多久?
葛建軍:將近一個月。

    記者在這家醫院的血庫看到,現在這裡儲備的血液能夠滿足醫院兩天的用量,而在正常情況下,這個數字應該是三天。這兩台存放血液的冰箱,出現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空檔。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輸血科主任醫師 張循善
記者:在充足充足的情況下,是不是這些小格子都會放滿呢?
張循善:對,應該都是這樣,現在大致有40個血。

    在合肥,不光是這一家醫院供應收緊,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輸血科主管檢驗師 林正明
林正明:一般原來在9、10月份好像這個血液並不是很緊張。一般A型我們過去一般在25到30個左右,B型也是,O型也是,AB型用血量比較少,我們大概控制在5到6個左右,那麼現在略有緊張,血站對我們也有略微的控制,就是説一般保證15個左右,AB型兩到三個左右就可以了。

    雖然這幾天的供血情況比前段時間有所緩解,但是葛建軍仍然覺得今年總體的供血形勢比去年要嚴峻。

    葛建軍:今年好像有點突出,血庫沒血的這個情況比去年這個率可能要提高一點。

    記者注意到,在這所醫院的住院大樓裏,每個病區的床位幾乎都是滿員,而且大部份病區都有加床,有的甚至把加床舖在了電梯間裏。這種情況不光出現在這家大型三甲醫院,在合肥市肥西縣人民醫院這樣的二甲醫院,走廊裏也密密麻麻地鋪滿了加床。張循善和林正明都認為,目前這種血液緊張的情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需求增長太快。

    張循善:2008年我們床位是1680張床,2009年的時候就增加到1890張床了,今年呢,已經增加到2750張床。那麼實際住院病人今年已經達到了3100人左右,所以這樣一來我們醫院的規模的增加,手術臺次在增多,臨床用血量也在逐年在攀升。

    剛才我們看到,張循善和林正明認為,臨床用血快速增長是導致供血緊張的原因。衛生部統計數據也可以印證他們的分析,最近幾年我國臨床用血需求量年增長率達到了10%—15%,與此同時,全國許多地方血液供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緊張。那麼,作為血液供應的第一環,採血站能否緩解供需缺口呢?我們再到那裏去看看。


劉忠是合肥市中心血站副站長。10月30日早上,當他到血庫查看血液入庫的情況時,發現血庫裏的AB型血已經告罄。

    合肥市中心血站技術人員  張恒萍
記者:我看到那邊AB型已經空了?
張恒萍:對對,但今天的那個檢測結果出來以後,就可以補充庫存,應該是今天打出來以後,應該我們在100個左右。100個單位如果是3到4天(的供應量),在我們的控制線的低線了。

    待檢庫裏的AB型血檢驗合格後很快入庫,但離5天的平均線還差上一截,這讓劉忠心裏多少有些不踏實。他在血站工作了整整二十年,這兩年他明顯感覺獻血的人多了,但是用血的人也更多了,這讓血站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劉忠:我們臨床用血從05年以來,基本上是每年以30%的速度在遞增。而另外一方面在無償獻血這一塊我們感覺到每年增長速度大約只有15%左右,
這個缺口大約在10%到至15%,因此我們從08年以後,我們明顯感覺到我們這個血液,臨床用血有些緊張。

    現在血站在合肥全市設立了8個常備獻血點,獻血點的狀況怎麼樣呢?記者拍攝這天正值週末,在市中心最繁華地段的這個鼓樓採血點,前來獻血的人正排隊獻血。

    獻血志願者:現在還有8個人在排隊。
記者:最多的時候你手裏有多少個在排隊?
獻血志願者:有12、13個左右。

    但記者發現,在步行街另一頭的百盛採血點,獻血的人明顯要少一半左右。另外,為了拉動農村居民的獻血行為,作為嘗試,每週六和週二,血站都會在在肥西縣的縣中心設立採血點。當週六下午兩點記者來到這裡的時候,還沒有獻血者,本來在車上負責採血的護士只好下車給行人發放資料。半個小時後,零零星星有兩三個人來諮詢和體檢,在記者逗留的三個小時期間,總共有四個人前來獻血。根據血站統計,在10月30日週六當天,鼓樓採血點的採血量共計248單位,49700毫升;百盛採血點不到鼓樓採血點的一半,為103單位,20600毫升;而肥西採血點僅為28.5單位,5700毫升,這種不均衡不光體現在地域上,也體現在獻血群體上。血站對獻血者資料的統計也顯示,最大的群體則為學生,佔到35.81%。

    劉忠:所以這也就導致了我們存在一個季節性的血液緊張的現象,那麼主要就因為學生放假,就是寒假和暑假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出現一個緊張。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獻血人數佔一國人口總數的4%,即能滿足全國臨床用血的需要。但是據相關統計,我國獻血人數不到總人口的1%。在記者的隨機走訪中也發現,大多數人都沒有參加過獻血。

    記者:是對獻血有什麼顧慮或者擔憂嗎?
路人:安全隱患吧,怕感染,不那麼衛生。
路人:各種疾病,艾滋這類的。

    劉忠一直尋思著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參加到無償獻血的行列中來,採訪這天,獻血點打來電話,説一位獻血者和血站工作人員發生了爭執。他急匆匆地趕到現場。

    獻血者是一位德國人,名字叫比勒。爭執的原因是因為,我國的獻血法只提倡十八周歲至五十五周歲的健康公民自願獻血,而比勒當時已經是五十八歲,血站工作人員認為他已經過了獻血的法定年齡,但是比勒卻堅持要獻。因為在德國,他可以有更多的獻血機會。

    德國籍獻血者  比勒
比勒:中國和德國不同,我一年只能獻兩次血,但是在德國可以獻四次,還有一個區別就在於中國60歲以後就不能再獻血了,在德國60歲獻血完全沒問題。一直到65歲甚至67歲都還可以獻血。

    劉忠告訴我們,其實不光是在德國和美國這樣的西方國家,同樣是在亞洲地區,日本、韓國、和我國的香港特區、台灣地區兩次獻血的最短間隔期都為3個月。劉忠介紹,很多研究都證明,這樣的間隔期對人體健康沒有任何傷害,而縮小間隔期就意味著增加了採血機會的增加。

    劉忠:因為我們人體內的紅細胞,我們壽命是120天,也就是説到了120天以後,即使你不獻血,你體內的紅細胞也全部會被更新一次,我們的血小板和白細胞10天左右,我們的血漿,獻完血以後只要2到3天就能完全恢復,因此從生理角度來説,3個月應該是可以了。

    我們從醫學專家那裏了解到,隔上三個月獻一次血對身體就不會産生不良影響,但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參加過獻血的人卻很少。目前,世界高收入國家的獻血率達到4.54%,中等收入國家也有1.01%,而我們國家人口的平均獻血率僅為0.84%。是哪些因素阻礙了人們獻血的積極性呢?

    在各種獻血方式中,居民無償獻血最安全、成本也最低,是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紅十字會推廣的獻血形式。現在,像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國家都已經實現醫療用血全部或大部分來自無償獻血。我們國家也建立了無償獻血制度,並且通過用血償還機制鼓勵大家參加,可為什麼還是出現血液供應緊張呢?再來進一步了解一下。

    李女士和妹妹都參加過無償獻血,不久以前,她們的父親因為交通意外送進醫院急救,進行了大劑量的輸血。在醫院的時候,李女士聽説像她這樣的獻血者直系親屬用血可以享受償還,但是需要證明親屬關係的材料和醫院的收費清單,於是她帶著四個戶口本和一大摞清單,騎了50分鐘的自行車到醫院報銷相關費用。

    李女士:返還以後覺得,跟自己想象中的差距比較大,因為我們家是,跟我妹妹兩個一共是獻了600毫升,600毫升,我根據我父親用的獻血量然後他返還了330元錢,就説我們想想,這當時還不如不用過來、

    這天參加過無償獻血的朱先生夫婦也一起來到合肥市中心血站報銷自己的用血償還款。他們前段時間因雙雙遭受意外,在治療過程中進行了輸血。
朱先生報銷了440元,雖然在血站只用了短短二十分鐘就拿到了這筆錢,但朱先生還是覺得麻煩。

    朱先生:如果説當時在醫院的話,能夠直接從費用裏面劃去,省得我今天跑來還到這個血站來,還來回打的還要40塊錢。

    而隨他一起來的妻子劉女士更鬱悶,因為她是幾年前在外地獻的血,根據現行政策,她必須憑相關憑證到原獻血地才能報銷,右手還打著石膏的她這次白跑了一趟,繁雜的程序也讓她一頭霧水。

    劉女士:也不知道會出現這樣的事。它異地説,他説要寄證明到血站去,我也不知道往哪兒寄。如果安徽省整體聯網,如果安徽和他地方都可以聯網的話,不就更好嘛。

    除了報銷程序上的繁瑣外,李女士還覺得為什麼線序是無償的,而用血的價格卻並不低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首先走訪了血站。

    記者:一袋血的成本到底包括哪些費用?
劉忠:這個血液從採集到應用,他要經過採集、檢測、分離、儲存、包裝、運輸等一系列的過程,那麼這一系列的過程,它是需要一些費用的,那麼這一部分費用也不是説各個血站就能自己規定的,也是由國家發改委和衛生部等相關部委聯合製定的。
記者:血站的效益是否和你們的收入挂鉤?
劉忠:《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已經明確了,血站是一個公益性的單位,血站的收入也全部是上交政府,我們的收入和我們的支出是分開的兩條線。

    根據這張由國家發改委和衛生部聯合製定的血液價目表的規定,血液被血站發往醫院後,醫院可以在血站價格的基礎上加價10元。

    劉忠:然後儲血費可以加8塊錢,可以增加18塊錢。那不是把血拿來就能往病人身上輸。
張偱善:包括我們血型鑒定,交叉配血,抗體篩查,還有實驗室的檢查。

    張主任告訴記者,醫院所有的收費都是按照安徽省物價局安徽省衛生廳制定的公民臨床用血標準來計算的。他給我們算了一筆帳,以一個單位的紅細胞為例,血站發給醫院的價格是210元,醫院根據規定可以加價10元,然後再加上儲血費8元,使用凝膠微注方法的血型鑒定20元,RH血型鑒20元,再加上交叉配血20元,病人需要支付的用血費用為每單位288元。

    張偱善:總體的基本價格是統一的,這個血液本身價格不可能變的。

    剛才我們了解到,醫院出現供血緊張,這是個世界難題,同樣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的澳大利亞,最近也宣佈,這個月全國血液庫存量比上個月銳減了18%,澳大利亞多數州存血量不足兩天的用量。我們再去看看那裏的情況。

    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澳大利亞醫療用血的來源主要是志願者的無償獻血。而且與其它國家的情況類似,澳大利亞目前的存血量也少於需求。澳大利亞紅十字會宣佈,目前全國範圍內鮮血存量比上月銳減了18%,其中O型血甚至已不足兩天的用量。

    記者出鏡:這裡是位於悉尼市中心的一個採血站,每天大概可以接受120到150名獻血者,採集的血量大概有50到100公升,而類似這樣的採血站,在澳大利亞全國有100個。

    這位名叫麗塔的老太太今年已經60多歲了, 她從30多年前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就開始獻血,現在每年仍然會到這裡獻血12次,和往常一樣今天她也是坐了半個多小時的公共汽車從20公里以外的家中專程來這家血站獻血的。

    獻血者 麗塔
記者:您是怎麼想起來獻血的?
麗塔:有一個女士,我的孩子在她學校,她獻血,她説我可以獻血,我説行嗎,她説你願意嗎,我説如果可以你告訴我,好,就這樣我開始獻血了。

    像麗塔老人這樣經常獻血的人在澳大利亞並不普遍,有統計顯示,澳大利亞每週需要2萬6千人的獻血量才能滿足日常醫療需要,但在澳大利亞2200萬人口中只有60萬人作為獻血志願者登記在冊,不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鄉村地區人口的獻血比例大大高於城市人口。這幾天澳大利亞各大電視臺都在播出這樣一則呼籲人們獻血的廣告,希望借此喚醒人們對血荒的重視。
(獻血宣傳片)

    悉尼紅十字會血液採集中心負責人  加裏•沃爾夫
加裏•沃爾夫:所有其他國家一樣,我們也會有缺乏新鮮血製品的時候,我們一年當中最困難的是冬季。 冬季因為感冒的影響獻血者的獻血時間非常有限。然而到了夏季,好天氣會使獻血者更願意出來獻血,他們感覺也會更好些,所以我們夏季會有更多的獻血者。

    面對血荒,澳大利亞政府正在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比如在中小學設立獻血知識課,定期帶學生到血液中心採血現場參觀,讓學生明白獻血是應盡的社會義務,獻血也並不影響健康。另外,為了讓更多人享受愉快的獻血過程,澳大利亞制定了9條詳細的工作規範,如決不能讓獻血者長時間等候、應允許獻血者在獻血後躺5分鐘以上、如果距上次用飯時間過長的話應供應葡萄糖或小食品等。

    看來,血液供應不足,也同樣困擾著不少實行無償獻血制度的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報紙呼籲大家擼起袖子,踴躍獻血,一定程度上能解一時之急,但這種臨時性辦法,畢竟不能從根本上緩解供血危機,作用還是有限。那麼,能否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醫生病人不再為用血而發愁呢?

    高東英,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她告訴我們,作為全國用血量最大的城市,北京去年消耗了100噸庫血。北京每天有25輛獻血車在繁華地段進行採血工作,隨著用血需求增長,目前街頭獻血量已經與臨床供血量存在一定的差距。
 
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  高東英
高東英:平常好的時候,就是正常天氣下週一到週五左右能採到1000單位左右,1100左右,那麼週六週日能採到1300、1400或者1500。像前段時間正好連續陰雨天快10天,那麼每天就400、500,500、600這一下子就入不敷出。

    高主任認為,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獻血群體是解決用血緊張的根本所在。

    高東英:基本上沒有説一個國家他的血液完全是靠街頭這樣散在的一個一個的這種隨機的獻血者來完成來保障的,它都有一定的比例團體無償獻血,在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是存在的,而且比例還都不是特別小。

    高主任告訴我們,國外在每年的12中旬到1月底的聖誕節期間也存在所謂的“血荒”問題,他們大多以團體無償獻血來填補血液的短缺。而在我國澳門,甚至有時賭場也會組織團體無償獻血。

    高東英:團體無償獻血作為一種應急獻血的一種保障的話,我覺得是一定要大力發展的,
 
高主任還告訴我們,簡化獻血者免費用血的手續辦理程序,也能從一定程度上激勵獻血者的熱情。

    高東英:他報血的時候可能要找這個地方又找那個部門等等可能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這塊可能是有一點不方便,我們也意識到了,這是一個全國性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血液行業包括我們衛生行政部門要去考慮。

    黃宇光,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會長。黃主任告訴我們,由於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近年來我國的手術量急劇增加,而多年的臨床經驗使他意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用血緊張的問題,需要患者、家屬和醫務工作者改變觀念。

    黃宇光:我們可以看到就是在國外,他們叫無血醫療,無血醫院,無血手術,他們在手術量很高的一個情況下,臨床用血量在逐年穩步的下降。

    用血緊張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便是歐美等國家也無法避免,面對血荒,我們如何不再心慌,國外的“無血醫療”經驗值得借鑒。

    黃宇光:國外的輸血標準是術中血色素是6克才啟動輸血的預案,而我們國內是在7克。但儘管如此7克的標準我們也很難實現。我們現在很多的憑經驗,憑臨床,就是,説這個病人差不多該輸血了,我們就輸血了。但是其實很多的病人她是不需要進行輸血的。

    黃教授認為,就目前我國的血源來看,只靠社會上無償獻血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血量的要求,所以採用自體血回輸可以節約血源,避免庫存異體血傳播傳染性疾病,減少庫存血輸入出現的輸血反應。
在手術恢復室中,我們碰見一位剛剛做完脊柱側彎手術的小姑娘。她就是採用自體血輸血的病人。

    黃宇光:她是小孩,她只有7歲只有26公斤,所以她稍微出點血可能就要,就會要輸血,但是由於我們採取自體血回輸的辦法,她就不需要別人的血了,她就自己就解決問題了。

    採訪時,我們看到恢復室裏的另一個病人也是採用自體血輸血。

    黃宇光:我們在手術當中,我們在手術當中把病人的自體血給它收回來,然後在手術結束一定的時間內我們把它回輸給病人,這種血液對病人來説是最寶貴的,因為血還是自己的比較好。

    然而在臨床手術中,由於設備、價格、醫保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數手術病人還是採用異體血輸血。目前國內自體血輸血比例達到20%,這離國際標準的30%到40%還有一定差距。

    黃宇光:使用一個庫血相對還是便宜的,用自己的血他的花費往往是更高。所以物價的這種倒挂,客觀上也不太有利於這個節約用血項目的這種持續性的開展。

    這次全國多地出現的血液供應緊張的情況引起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華建敏的關注,他指出,要動員更多的人加入到獻血隊伍中來,急需加強宣傳和表彰工作。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中國紅十字會會長  華建敏
華建敏:獻血是人道救助領域的很重要的領域,我們紅會做好宣傳工作,同時也要關心獻血者,消除一些顧慮;第二個對長期獻血的要給予表彰,我們社會需要這樣一些為了全社會的群眾,奉獻自己,力所能及做出無私的奉獻。

    如何減輕用血者的負擔,打消人們的疑慮,華建敏也指出,還需要相關部分建立更為合理的機制。

    華建敏:獻血者是無償的,用血者成本也不低,所以我們要形成一個合理的機制,發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精神,獻血是我們民族的這個道德情懷的一個標誌,我相信我們這件事情一定做好。

    半小時觀察   血荒背後是制度性貧血

    如何減少用血量?讓寶貴的血液資源拯救更多的病人?剛才醫學專家給我們提供了不少技術方法。但在節流的同時,怎麼用更完善的獻血制度,確保醫療系統獲得穩定的血液供應?也同樣不能忽視。從我們的調查看,無償獻血還存在一些環節上的疏漏。比如,日常獻血宣傳還比較薄弱,對獻血者的補償存在現實障礙,對大家最關心的採血成本、血液安全等問題缺乏耐心細緻的解讀。這次供血危機告訴我們,任何一項好的制度能否充分發揮效果,還需要相應的機制來保證。否則,無償獻血制度本身也會陷於失血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