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5日 07: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凱恩股份能否借新能源東風“鹹魚翻生”?
特約記者 夏寅 上海報道
曾經深陷“輿論漩渦”的凱恩股份(002012.SZ),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似乎又重新吸引了市場的目光。
11月4日,凱恩股份當日漲幅達8.36%,從8月27日迄今,凱恩股份從最低的13.18元漲到了21.9元,累計漲幅為66%。
7月27日,凱恩股份身陷“記者通緝門”事件後,股價一度低迷,與同類型的新能源概念相比,其漲幅要小得多,在新能源龍頭成飛集成(002190.SZ)高歌猛進的情況下,凱恩股份隨後一個月的漲幅接近於零,成為被“冷落”的新能源概念股,一個月之後才算在市場中抬起頭來。
“這其實值得很多類似的上市公司反思,那就是,未來決定公司股價的因素,除了業績和概念之外,資本市場的形象也十分關鍵,”一位資深市場人士評價,“尤其是像凱恩這種當地的明星企業,通緝門事件或許是讓這類公司重新反思,從而深刻認識和理解資本市場的一個機會。”
被“冷落”的新能源概念
2010年10月12日,凱恩股份發佈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擬非公開發行不超過5000萬股。非公開發行的定價基準日為第五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議公告日(2010年10月12日)。發行價格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二十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的90%,即發行價格不低於15.45元/股。
此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扣除發行費用後,全部投入年産1.1萬噸電氣用紙生産線技術改造項目和年産1.4萬噸濾紙系列特種紙技術改造項目,此外還將增資浙江凱晟鋰電有限公司(籌)實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
凱恩宣佈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後,次日股價衝高回落,隨後四個交易日,跌幅累計達10%。
相比之下,7月6日,成飛集成宣佈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公司擬以不低於9.70元/股的價格向不超過10名特定對象發行1.06億股,募集不超過10.2億元,增資中航鋰電建設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隨後從7月6日到9月9日,短短兩個月時間,成飛集成股價從12.6元漲到了52.3元。漲幅高達315%。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待遇,凱恩股份應該體會到“天堂與地獄”的區別。
有研究員分析認為,凱恩股份遭受冷遇,一方面固然是公司形象問題,但同時也與鋰電池炒作高潮已過有關。
實際上,凱恩在新能源上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早在2009年5月15日,凱恩股份就公告稱擬做強電池新業務,第一步以自有資金及銀行借款9648.86萬元收購大股東凱恩集團及在集團工作關聯人吳雄鷹所持有的凱恩電池累計78.8%的股權;第二步通過定向增發再融資2.5億元,做大電池業務。
凱恩股份稱“電池業務將成為公司未來利潤的重要增長點,增強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2009年6月26日,凱恩股份完成對凱恩電池的收購。
但2010年1月11日,凱恩股份卻叫停了定向增發,理由是“受宏觀經濟波動及産業政策的影響,完成收購和非公開發行後,凱恩電池對公司的影響也存在不確定性”。
9個月之後,凱恩重新揀起了新能源的故事。這一次市場會如何看待呢?
外來和尚的想象力
實際上,據知情人士透露,凱恩股份近期的股價異動,除了增發之外,可能與公司密會美新能源巨頭有關。據了解,這也被王白浪視為公司扭轉不良形象,重塑市場吸引力的一個機會。
“11月初,美國A123公司和英國的投資機構Astin資本管理公司拜訪了王白浪。”該知情人士透露。
記者通過互聯網對A123公司進行了檢索。
A123公司于200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成立,3位創辦人之一是MIT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華人教授Yet-Ming Chiang(蔣業明),一位是MIT的商業研究顧問Ric Fulop,另一位則是擔任技術長的康乃爾大學材料科學博士Bart Riley。
A123剛成立時,總員工數只有5人,資金來源只有美國能源部的科技項目經費10萬美元,其餘的只有從MIT拿出來的0.5克材料而已。但目前,A123的資本額激增到1.02億美元,員工人數超過250人,來自全球前500大企業的訂單超過1億美元,現在每年産出數百萬顆電池芯(cell)和數百噸正極材料粉體。
A123的營運總部設在美國麻州的Watertown,目前在中國台灣、韓國和大陸向合作代工廠取得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專屬製造廠房。目前A123systems電芯均為圓柱形鋰電池。
現有的客戶包括AES公司, BAE系統公司、Black and Decker, Cessna、克萊斯勒公司、通用汽車。A123現在也同時與GM汽車共同開發汽車與公交車用的磷酸鋰鐵電池模塊。GM在今年初展出的Volt Concept概念電動車,其電源系統便是由GM與美國Cobasys公司聯合開發,而其中的磷酸鐵鋰充電電池便由A123生産。
而Astin Asia是英國知名投資機構Astin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的香港分公司,成立於2002年,主要服務於私募資本市場。
據該人士透露,A123此行反映出美國新能源技術巨頭對於中國市場的垂涎,“未來中國是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實驗場,他們不得不加緊佈局,以便在未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蛋糕中切割一塊,而尋找凱恩這種公司,一方面是由於其有著客戶資源和垂直産業鏈,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其民企機制比較靈活,和對方進行談判時對方籌碼更足一些。”
實際上,根據今年8月初曝光的、由發改委起草的《新能源汽車産業規劃草案》,提出了1000億投資計劃、市場規模世界第一的目標。
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化和市場規模達到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500萬輛;以混合動力汽車為代表的節能汽車年産銷量達1500萬輛。“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將是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逐鹿場,卡位並且切入中國市場是這些巨頭們不二的選擇,”西南證券首席分析師張仕元評價。
凱恩反思錄
實際上,刨去新能源的光環外,凱恩密會美新能源巨頭,迫切希望借機改變其市場形象,也與公司有融資需求有著密切關係。
不過,值得凱恩和資本市場反思的是:在資本市場上,除了業績這個硬指標之外,公司形像是否正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公司是否享有溢價。
實際上,類似案例屢見不鮮,公司的資本市場形象正面,不僅能夠給公司帶來更高的行業溢價,而且在再融資等各方面都容易受到追捧。典型的案例就如房地産企業萬科,由於其企業形象良好,上市之後,在再融資上一直得到機構支持:21年9次融資250億,分紅僅30億。
不過2008年“5 12”地震後,萬科企業形象受到很大影響,此後的融資也經常遭遇拷問。2009年8月,萬科曾表示,擬公開增發A股,發行股票數量不超過招股意向書公告日萬科總股本的8%,扣除發行費用後的募集資金凈額不超過112億元人民幣。但隨後遭到了各界的嚴厲批評。
凱恩亦在“通緝門”事件後遭遇各方質疑,甚至持有其股票的基金經理都感到極大壓力。由此可見,“形象就是生産力”。
“不過,一家上市公司遭遇危機後,如果能夠挺過來,痛定思痛,反省和調整,或許危機也能成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成長的一個機遇,”渤海證券研究所所長程文衛表示,“一些做反向交易的投資者可能反而喜歡問題公司,因為問題都暴露了,再也壞不到哪去,對公司來説反而是拐點。”
類似的案例在市場上也不少見,遠者如伊利股份(600887.SH),因為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8月到2008年10月28日,兩個月的時間內,伊利的股價下跌近60%,10月28日當天,伊利股份盤中價格最低到6.45元,當天以6.84元收盤。事後被證明是歷史大底。
而近者如紫金礦業(601899.SH),在一連串的環保事件後,於今年7月19日跌至4.97元,隨後在10月份上演了接近翻倍的報復性反彈。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資本的邏輯就如同狄更斯的那句話‘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問題是需要投資者們去讀懂這句話。”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士這樣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