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資訊 >

中國銀行謀變:捕捉産業調整機會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2日 16: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英才》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英才》雜誌2010年11月刊封面圖。

  文|本刊記者 嚴睿 /圖|本刊記者 梁海松/ 出處|《英才》雜誌2010年11月刊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2010年上市銀行半年報的質量,那就是“近乎完美”。在去年同期業績半數出現大幅下滑的銀行業,今年上半年集體上演大逆轉。

  中國銀行2010年8月26日發佈了頗為耀眼的中期業績,實現營業收入1328.79億元人民幣,稅後利潤543.75億元,同比增長25.77%。

  這家最早開始股份制改革的大型國有銀行所發生的巨變也是整個中國銀行業蛻變的一個縮影。

  回溯到2004年的那個夏天,李禮輝迎來了個人職業生涯的一次重要轉折——從海南省副省長調任中國銀行行長。

  彼時,諸多海外知名機構和學者連綿不絕地唱衰中國國有銀行改革:超過30%的不良貸款率以及包括“官本位”、激勵和約束機制等公司治理結構的缺失,中國大銀行已經整體技術性破産的論調繞梁不絕。

  沒有人敢想象,僅僅相隔6年,中國的銀行能迎來令全球同行羨慕的持續晴好。2010年,中國84家銀行位居全球前1000家銀行之列,總資本佔到千家銀行總資本的9%,稅前利潤高達25%。

  曾經被詬病最多的不良貸款率則逐年下降。據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中國境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4549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30%,撥備覆蓋率達到186.0%。

  英國《銀行家》雜誌發佈了今年全球銀行排行榜,從稅前獲利來看,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躋身全球最賺錢銀行的前10強。

  “這並不表明,我們就已經比他們強了。”作為國內銀行業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面對這樣的結果依然保持著職業的清醒。在他看來,我國銀行業沒有發生系統性的風險不等於沒有潛在的風險,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我國銀行業對發達國家銀行業的反超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失誤,並非我們已經成為優秀。在未來世界經濟格局可能發生深刻變化的形勢下,中國銀行業是否能夠始終保持持續穩健發展,才是真正的考驗。

  10月18日,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而“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必須始終堅持科學發展,並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李禮輝認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這也是商業銀行面臨的重大任務和發展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金融機構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作用,實現百年中行的歷史新跨越。

  轉變發展模式

  對於體量已足夠龐大的中國大銀行來説,追求規模效應是最終的發展模式嗎?

  近期,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對銀行業落實“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求,其中明確提出要防止銀行業出現超越自身管控能力和監管實際的經營情況。這既可以看作是對新經濟環境下銀行業監管的需要,也可以視為對銀行業轉變增長模式的定調。

  事實上,對於銀行業過去幾年中依靠信貸規模“以量補差”的增長模式,再依靠市場融資補充血液,市場已經有所反應。

  2009年以來,上市商業銀行業績逐季走高的同時,其股價卻持續走低,甚至接近了2008年“冰點”時期的估值水平。市場分析機構在為銀行業績叫好的同時,也不斷在給銀行“挑刺”。

  根據中國銀行2009年年報,雖然去年中行各項貸款比2008年增長了近50%,但凈利息收入1589億元,比2008年減少了41億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行凈息差較上一年下降了0.59個百分點,為2.04%。而中行去年利潤增長仍高達26%,主要得益於資産減值損失下降和非利息收入的增長。

  今年以來,銀行凈息差開始逐漸回升,貸款規模又受到了嚴格監管限制。10月11日,央行要求部分銀行將存款準備金率提高50個基點,時效為2個月。有分析認為,9月新增貸款投放過快是央行出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貸款規模的限制似乎並沒有對中國銀行形成太大影響。到6月末,中國銀行貸款餘額達到5.4萬億,較去年底只增長了9.81%,凈利息收入同比卻增長了23%,至918.64億元。受益於人民幣資産規模的擴大和比例的提高,中國銀行境內人民幣凈息差同比上升5個基點,達到2.23%。如果不是受外幣市場凈息差下降影響,中國銀行的收益水平可以有更好的局面。

  受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宏觀金融環境變化、信貸市場供求關係等因素的影響,國內市場目前較高的息差水平未來有可能會收窄。對於主要依賴利息收入的商業銀行來説,這無疑會增加利潤壓力。

  應對的辦法在於轉變發展模式。“我們一直在説經濟發展方式要轉變,其實銀行的發展模式也應該轉變。”李禮輝強調。

  在他看來,銀行發展模式轉變的途徑在於深化結構調整,加快業務轉型,構建資源節約型的發展模式。主要包括:從資本的高消耗轉變為資本的低消耗高産出;從個別業務市場領先轉變為核心業務市場主導;從低水平價格競爭轉變為高品質價值創造;從外置式的被動風險管理轉變為內生式的主動風險管理;從網點服務為主轉變為立體化全方位渠道服務;從行政化的人事管理轉變為戰略型的人力資源管理。

  從年初以來,中國銀行進一步加快了結構調整和業務轉型的步伐,並且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

  在資産結構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生息資産在總資産中的佔比達到96.61%,其中,貸款在生息資産平均餘額中的佔比大幅提高7.31個百分點至57.84%。此外,人民幣資産在總資産中的佔比繼續提高,為74.75%。這些無疑都增厚了中國銀行的利潤。

  從業務結構來看,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在銀行卡、手續費及佣金等中間業務的強勁增長的帶動下,非利息收入達到410億元,與凈利息收入均衡增長,同比增長24%。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達到30.9%。“這個比例,在所有銀行裏是最高的。”李禮輝格外看重中間業務增長對中行的盈利貢獻。

  關於中間業務,業界形成共識的一種看法是,中資銀行中間業務不到20%的比重一直是個短板。競爭力較強的外資銀行,其中間業務收入一般佔到業務總收入的50%以上。如果排除息差收入這一主要業務,中資銀行的競爭優勢就會明顯喪失。

  在過去五年中,中國建設銀行的中間業務佔比從7%上升到了22%;而工商銀行在今年上半年,中間業務收入佔總收入比重也上升到了20%之上。中間業務的迅速發展也是中資銀行轉型的一個必然選擇。

  “我希望中國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比重還能逐步提高,但外資銀行非利息收入達到50%以上,需要依靠大量的金融衍生産品。”李禮輝認為,對於金融創新能力還有待提升的中資銀行來説,短期內非利息收入要提高到這一水平並不現實。“現階段,一個結構比較正常的商業銀行為主的銀行集團,非利息收入比重在30%-35%是比較合理的。”

  在李禮輝看來,未來中國的銀行業保持凈利潤30%甚至40%的高速增長難以持續。“長期保持這麼高的利潤增長幅度不太可能,也不一定健康。但各個銀行不一樣,大銀行的增速可能慢一點,小銀行會跑得快一些。”

  一個或可作為參考的數字是:美國的商業銀行在1935-2007年金融業高速發展的這72年中,其凈利潤複合增長率為9.22%。

  捕捉産業調整機會

  中國經濟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沿著上升軌跡在運行。在李禮輝看來,中國經濟這麼多年持續、高速、健康的發展,是銀行業務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