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1日 09: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時報網
近期不少地方菜價漲幅不小,大有成為新一波物價上漲 “龍頭”之勢。宋春雨/攝
食用油“漲”聲一片。 宋春雨/攝
證券時報記者 岩雪 孫玉 楊麗花
風聲、雨聲、漲價聲,聲聲入耳……
今年以來,繼“豆你玩”、“蒜你很”、“姜你軍”之後,食用油、白糖、棉花等農産品價格也應聲走高,經歷了一波驚心動魄的漲價。就像一副推倒的多米諾骨牌,除了農産品價格集體上漲外,人們發現,有關吃、穿、住、行的價格都在上漲,物價因素正在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北京
推倒漲價“多米諾”
在家樂福望京店裏轉了幾圈,嘴裏不停念叨著菜太貴的王大媽,終於購齊了一家人一天要吃的菜。在收銀臺支付40元錢,她用了約2分鐘時間才將手裏的錢整理好遞給收銀員,彷彿有些依依不捨的樣子。
王大媽與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兒子媳婦均是外企白領,兩人收入不低。加上王大媽每月的退休金,全家3口人的月收入總計能到1萬元。這樣的收入在北京不算低了,每月兒子給王大媽1000元伙食費,在過去1年多時間裏,由於物價平穩,他們家還算生活得有滋有味,“想吃肉時有肉吃,偶爾也上餐館吃一頓”。
而現在,由於物價開始上漲,王大媽一家不得不“最大限度地節約”,一分錢也不能亂花。10月29日,王大媽在超市裏買了1斤瘦豬肉、2個圓蘿蔔、1斤青椒、2斤西紅柿、2個嫩南瓜和6個蒜頭,這些東西花費40元。“同樣花費40元,在過去還能多買1斤肉,而現在就要少吃1斤肉了。但這些也勉強夠一家人吃一天了。”王大媽説,“但願物價不要在更大範圍內繼續上漲。”
趙小姐是一家外企白領,屬於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型,她對糧食、蔬菜價格的上漲沒有王大媽那麼深的感觸,但愛美的王小姐對衣服、鞋子的漲價卻有頗深的感觸。
秋風起,天氣逐漸轉涼,按照慣例,王小姐一般都會為自己添置幾件秋冬裝,不過今年著實讓王小姐犯了難。這兩周新世界百貨正在搞週年慶,促銷力度非常大,王小姐本想趁機買件外套,可到了商場才發現,打完折1000以下的長款外套基本沒有。“現在的衣服越來越貴了,早就聽説今年羽絨服要漲價,我夏天就囤了一件,可沒想到其他的衣服還這麼貴。”於是,趙小姐取消了添置新衣服的計劃。
今年以來,棉花的價格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一些棉質的服裝、毛巾等,也通過漲價來化解成本壓力。監測數據顯示,在北京,內衣、毛巾等商品平均漲幅在13%-24%之間,其中內衣漲幅最大,以“宜而爽”為例,平均漲幅23.7%;男、女棉毛衫褲套裝從63元上漲至78元,漲幅為23.81%;男女暖棉套裝也從70元上漲至94元,漲幅為34.29%;男女兒童套裝平均上漲13%。
上海
“省”招應對通脹
總有東西在漲:如果不是工資,那就是衣服、食用油和汽油。自買房以來,小聶一直把家用開支當作一道深奧的數學題,從數字來看,這不無根據。雖然薪水漲了一些,可怎麼也趕不上物價,一個月下來小聶家的吃穿行比去年多出將近2000元。
從1920年開始,女人裙子的長短與通脹的數學關係就屢屢應驗。燈火璀璨的南京路東頭,小聶通常是從這裡開始逛街。以前流行超短裙,今年卻時興起1945年“離地不到12英寸的寬擺大裙”,這讓小聶倒吸一口涼氣:如果按照流行的款式,得花上比去年多出一倍的錢。
時尚雜誌一致反對去年那種“過分的性感”,轉而鼓吹復古風。它給小聶一樣的女人設計了一種“錯覺”:時裝因用料更多而越貴。小聶老公卻覺得,裙子變長是假,價格上漲是真。就拿同一品牌的羊毛大衣來説,去年才2000元,今年最少都要3580元。
沿著南京路往東到人民廣場,有個促銷羽絨服的“羽博會”。讓小聶頭疼的事出現了:成百上千的羽絨服堆積在這裡,絕大多數標價七八百元,但凡領口袖口帶著兔毛、貉毛的羽絨服都超過兩三千,品牌羽絨服價格至少漲了20%。
小聶打算去七浦路批發市場淘淘便宜貨。批發市場的老闆倒是很乾脆,“5件起批羽絨服,單件六七百。”他給小聶算了一筆賬:鴨絨從每噸20多萬漲到將近30萬,棉花每噸漲到兩萬五左右,加上輔料和人工費漲價,今年羽絨服的進貨價幾乎翻番。
為了省錢還房貸,小聶想出不少方法:網購和去裁縫店定做。雖然這能使衣物支出漲幅小一些,卻不能遏制支出收入佔比的明顯上漲。結果正如預料,這個月家裏在服裝上的花銷佔比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4%。
蟬鳴凋零、西風過後,陽澄湖的大閘蟹爬上了黃酒案頭。如果懶得做飯,小聶就去買幾個雞蛋餅,或者聽到糖炒栗子的吆喝,就去買一斤熱乎乎、香噴噴的糖炒栗子回來。
如果不計較物價上漲,這還算是一種自在的小市民生活。但昨天傍晚,賣雞蛋餅的攤販赫然在推車上糊了張黃紙,濃墨書寫:“物價上漲,雞蛋餅全套3元”。小聶注意到漲得比雞蛋餅更厲害的還有很多:婆婆愛吃的遷西甘栗從原來8.8元一斤漲到了15.8元一斤;兩對裝的陽澄湖大閘蟹比去年漲了100元;萵苣通常是1元一斤的,現在已經翻倍了;蘋果去年還是6.8元,現在要8.8元;一般的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平均漲幅都在兩成左右,小聶買的多力葵花油5升裝則從每桶67元漲到了81元。上海統計局説,9月份上海食品類價格上升9.7%。
一個月不下館子,小聶生怕人窮跌份,於是想出了種種省錢的妙招:吃飯前去團購網上搶優惠券,389元的套餐,通過網絡團購以200元左右的價格拿下。生怕顯得寒磣,小聶還遮遮掩掩的,其實鄰居們恐怕省錢的招數也一樣。雖然想方設法縮減開支,小聶月底合計下來卻發現,這個月的飲食支出同比多了200塊。
深圳
菜價漲得“吃不消”
“漲漲漲,吃的用的都在漲。”這是最近一段時間深圳劉女士購物最直接的感受。
“今年年初,生菜還賣過5毛錢一斤,現在都漲到4塊5了。”雖説各種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減産,引發價格上漲,但一些商品的漲價幅度還是讓劉女士感到吃驚。
“以前40多塊錢買5升裝的食用油可以有多種選擇,現在最便宜的也要五六十塊一桶了。”
“還有麵粉。”談到價格上漲,不管家裏“後勤事務”的丈夫也發話了。在他的印象中,50斤包裝的麵粉價格還停留在2006年的50多塊錢,這兩天偶然間發現已經上漲到80多塊了。
食用油、大米、麵粉等居民消費量還相對比較小,真正對居民影響較大的還是蔬菜和水果。
今年上半年,蔬菜價格普遍在3、4塊錢一斤,而現在5塊錢一斤的蔬菜非常普遍。菠菜價格現在已經漲到每斤6塊錢,連最不起眼的白菜,超市裏最低價也在每斤1.98元,個別品種和産地的白菜已經賣到了4塊錢一斤。
劉女士的婆婆來自農村,看到當前青菜的價格,深感“吃不消”。想去年在老家,大白菜也就是兩毛錢一斤,“現在一把青菜5塊錢,一個蘋果4塊錢。錢越來越不值錢了”。劉女士的婆婆看到媳婦從超市購物回來,翻看著袋子上的標簽,忍不住嘮叨起來。
近來,劉女士一家所在的小區裏,菜價成了老頭老太太們議論最多的話題。只要聽説有超市在搞活動,老頭老太太們總要去搶購一通回來。劉女士的婆婆現在也已經加入搶購大軍,算下來還確實省了不少錢。
除了蔬菜、水果以及米麵油價格的上漲外,早餐也開始漲價。以前兩個雞蛋1.5元,現在一個雞蛋就是1塊錢了。漲價的還有豆漿,以前1塊錢1杯,現在變成1塊5一杯了。雖然1塊5也不會阻擋深圳市民消費的腳步,但換算為漲幅,卻已高達50%了。劉女士開始擔心,這種價格上漲的勢頭會蔓延至所有商品。
這個週末,看到棉被棉衣的價格變動,劉女士發現自己的擔憂並非多餘。隨著天氣轉涼,棉被成了熱銷商品。雖然商場也在搞特價促銷,但相比去年仍然上漲了不少。“花兩三百塊錢買一床被子,在今年有些傷腦筋,而在去年很容易。”同步上漲的還有冬天穿的睡衣,漲幅差不多在20%左右。
劉女士計算了一下,每個月的日常開銷比以前要多出幾百塊錢,增幅不算小。不過,相對於整個家庭收入來講還可以承受。
目前,劉女士最擔心的是衣食價格的上漲擴展至其他的服務領域,這樣整個消費支出都會提高。到那時,就真的有點吃不消了。
誰是物價上漲的“元兇”?美元似乎難逃干系。作為全球主要定價貨幣,美元貶值引起原材料、石油和農産品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極有可能引發全球成本推動性通貨膨脹。今年下半年,由於美元貶值,已經引起全球小麥、玉米和棉花等商品價格大幅度上升,有些品種的價格漲幅甚至已超過50%。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經濟發展和波動受國際共同因素變化影響的比例均已超過50%,這使中國很容易受到輸入型通脹的影響。
業內專家表示,未來5年輸入型通脹及成本推動型通脹疊加的壓力不可忽視。令人擔憂的是,或許物價上漲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