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 一家之言
10月25日晚間,因重大事項停牌的中國鐵建,引爆了一枚重磅炸彈。公司在海外的鉅額工程項目面臨高達41.53億元的虧損。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鐵建2009年的凈利潤為65.99億元,如果上述虧損金額坐實,將對其2010年業績構成重大影響。
中國鐵建對虧損的原因作出一些解釋,歸納起來大概有這麼幾點:
一、項目簽約時只有概念設計,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實際工程數量比簽約時預計工程數量大幅度增加。二、業主大量指令性變更導致項目工作量和成本投入大幅增加,計劃工期出現階段性延誤。三、“按2010年9月30日的匯率折算”,即人民幣升值增大虧損。四、“由於該項目社會影響重大且受到兩國政府高度關注,為確保工期進度,公司下半年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確保了項目主體工程按期完工,滿足了業主有關2010年11月開通運營的要求。”
現在只聽到中國鐵建的單方面解釋,事情究竟如何,還靜待事態發展。不過,就中國鐵建給出的解釋,需要提出一些疑問。
實際工程量大大超過預計工程量,這就説明預計存在較大失誤。這既需要追究具體工程人員的責任,也需要追究工程領導、公司領導、拍板簽約領導的責任。
業主在工程建設中提出新的要求,承建方理應得到業主方的追價款。這是市場規則,也是國際慣例。而現在中國鐵建公告説:“到目前為止,公司仍在就上述變更索賠事宜與業主協商,尚未獲得業主的批准。”
至於説到因人民幣升值而虧損,首先中國鐵建在對外做生意時,應該有匯率變動的概念;其次,人民幣匯率變動在這41億多的鉅額虧損中只佔到1000多萬。
因此,中國鐵建對鉅額虧損給出的解釋,還不能充分説服股東。相反,在這樣的解釋中,不難發現中國大型國企的一些固有的毛病——投資前風險意識不足、項目運作中更多依賴政府力量而非市場規則、缺少責任追究制度等。
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已經很多了,但失敗的例子不少。而一些遭遇挫折的大型國企居多,還沒有把市場規則沁入到骨子裏,恐怕是這些國企在國際市場的主要敗因。
□鬱慕湛(上海 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