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月入多少算中産 生活品質與收入同等重要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5日 15: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我也成中産了? 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 漫畫:陳東陽

  近日,亞洲開發銀行(下稱亞行)發佈了一份名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2010年關鍵指標》的報告,其中對中國的“中産”人數,作了大膽的測算,並明確了“中産”的定義。

  如何解讀報告中的數據?我們是否又一次“被中産”了?在深圳月收入多少算中産?圍繞這些話題,網友們展開了熱議。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檣

  一份報告引來沸沸颺颺爭論

  近年來圍繞“中産”的話題爭論得沸沸颺颺,但究竟什麼是“中産”?哪些人屬於“中産”?至今仍然眾説紛紜難有定論。

  近日,亞行發佈了一份名為《亞洲和太平洋地區2010年關鍵指標》的報告,據其提出的標準來估算,就絕對數量而言,中國的中産人數為8.17億。報告中,有一個專門描述“亞洲中産階級崛起”的章節,其中對中産的定義是,每天消費2-20美元的人群。

  所謂中産,通常是指中間階層,英文為middleclass。“中産”的劃分標準通常有兩個:一是職業,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這個群體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閒暇,追求生活質量。據稱中産並不單純是財富概念,還包括心態、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內容。在維基百科給出的詞條釋疑中,“中産”等同於“小資産階級”。

  當今世界,對中産劃分並無統一標準。美國將年收入3萬到20萬美元的人群定義為中産,這一階層佔美國人口總數的80%左右,其中包括不少“藍領”。

  前不久,北京工業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的《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認為,我國中産主要包括: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中的中層領導幹部、中小私營企業主、企業部門經理人員、教師、醫生等專業技術人員以及部分個體工商戶。

  根據這份報告,目前北京中産家庭平均月收入為10007.96元,所佔比例已超過40%,約540萬人,高於23%左右的全國平均水平。在這其中,約有30%處於中上層,有70%處於中下層,面臨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

  網友認為除了收入還要看生活質量

  在深圳個人月收入多少算中産?百度貼吧中,深圳網友們七嘴八舌,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網友“宏月”認為,個人月收入最少在6000元以上。網友“流沙海”覺得,個人月收入不到10000元在深圳就不算中産。網友“曲奇”則綜合兩者的收入標準,認為個人月收入應在6000-10000元之間,並已購買住房,擁有一輛汽車,才算“中産”,才屬於“中産”。

  網友“顏公”認為深圳中産起碼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條件:一、收入良好且穩定。家庭年收入底線為20萬,上限則待定;二、工作事業狀況穩定良好;三、至少擁有一套在配套齊全大型社區的住房,住房面積不少於100平方米。事實上,目前深圳不少中産已經完成二次置業。四、擁有至少一輛私家車。他表示,在深圳不少中産都擁有兩輛私家車。工作時開轎車,週末及節假日則開越野車攜家人出遊。不過,對於他的這個標準,不少網友認為偏高。

  與此同時,網友們還強調,“中産”更應關注生活質量,生活品質是與收入同等重要的考量標準。網友“xxhm”表示“不説一年聽幾次音樂會,起碼要看幾次電影吧?”另外,他認為還應包括定期的家庭生活日,比如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出外旅遊,或者是探親訪友。

  對於“中産”的生活品質,網友“馬尾松”擬定的標準是:有一定的文化修養。他舉例,如果家裏連一本書都找不出來,那麼對不起,您不能列在“中産”之內,因為中産階層的界定標準,不應該僅僅只是經濟收入,同樣它有精神文化的需求;此外,有一定的生活情趣。通常“中産”都有自己的愛好和情趣,而且這些愛好和情趣都非常健康和高雅,比如網球、音響發燒、茶道、健身等。他戲謔道:“如果對咖啡的理解就是速溶咖啡,那麼肯定不是合格的中産階層。”

  在網友“海螺3號”眼中,我們的中産都疲於奔命,顯然沒有國外的中産怡然自得,“人家在市區有公寓,在郊區有HOUSE,週末都休息,呼朋喚友或去喝喝咖啡什麼的,公休時到海外度假,社會保障完備。”網友“白加黑”坦承,中産起碼不為生計奔忙,他以自己為例,如果不好好幹活丟了工作,同時也就立馬失去了生活來源,所以自己雖然收入較高,依然是在為生計奔波,不屬於“中産”。

  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才是硬道理

  對於亞行的標準,多數網友並不認可,認為與大家的實際感受差得很遠。

  網友“武大老貓”表示,以人均或家庭純收入,或者説除去日常開支包括隱形的社會支出的可儲蓄、積累的收入作為收入的衡量標準更為科學。“單純地説多少美元,沒有可比性,因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方的生活成本是不一樣的。”

  網友“大拇指”直言,亞行的標準很簡單,就是按照居民日均消費支出劃分階層,是每天消費2-20美元的人群都算中産,8億中産的數據,即由此推算而來。這樣的標準,顯然不符合我們的實際。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以及居高不下的房價,昂貴的醫療、教育等支出,日均消費2美元,無論如何算不上高消費。有人調侃説,一天只要買一斤綠豆,直接就“中産”了;如果算上買房支出的話,很多房奴啥也不用幹,一睜眼就是中産。

  有人説,“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前不久,有媒體曾邀請專業民意調研機構,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進行《中産階層生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僅買房一項,許多人就無法認同自己的中産身份:在貸款買房的白領族中,有61.6%的人,每月房貸支出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超過了合理值30%。其中,房貸支出佔家庭收入比重在五成及以上的人佔了20.5%。部分人擔心壓力較大,有時擔心會“斷供”。

  即使對於中産階層的主力——白領而言,他們現在或許有房有車有高收入,但光鮮的背後卻是“收入白領,生活灰領”的自嘲。

  網友們呼籲,穩定的中産階層,不是任何機構用漂亮的數據“報告”出來的。我們不能被數據忽悠,也不要做片面解讀。培育穩定的中産階層,並非一蹴而就;建設中産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仍然任重道遠。只有清醒認識國情和差距,不瞎折騰,一心一意謀發展,繼續堅定地推進各項改革,特別是紮實地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完善各項社會保障等才是硬道理。

  相關鏈結

  他們如何界定“中産”

  中國香港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定義,每個月收入1萬至4萬港元的住戶為中産住戶,這類住戶佔了整體住戶數目的55%。

  而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所説的香港中産階級,更重要的是按職業群體劃分,同時強調“他們是成功通過教育渠道和憑著學歷文憑而晉陞”。按照這樣的標準,香港的中産階級最多佔到人口比例的20%到30%。

  新加坡

  新加坡約90%以上屬於中産階級,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萬美元以上。新加坡的房屋分為政府租屋、共管式公寓、私人公寓、私人排屋以及私人別墅幾個種類。中産階級一般選擇比較豪華的私人公寓,或擁有庭院、停車場的排屋。

  日本&韓國

  日本中産階級家庭的年收入上限大約是6.8萬美元,底線是4.4萬美元;韓國則在2萬美元到3.6萬美元之間。

  德國

  德國人均國民生産總值超過2萬美元,中産階級大約佔50%,富人佔10%。目前,有相當多的德國中産階級租住公寓。據調查,德國一棟房産的平均售價為26.3萬歐元,相當於一個普通工薪人員一輩子全部工資收入的35%。

  法國

  在法國,房租約佔巴黎人月收入的1/3,甚至1/2。城裏住不起,中産階級以上的巴黎人便紛紛到鄉下建“行宮”,每到週末開車去鄉下度假。

  瑞典

  在瑞典,中産階級的比重佔55%,85%的家庭擁有小轎車,50%的家庭有郊外私人別墅,70%的家庭每年出國度假和旅遊。在普通瑞典市民心目中,中産階級是一對父母,一對孩子,家庭有寬敞舒適的住房。

  美國

  就收入而言,家庭年收入在3至20萬美元的即可認為屬於中産階級,據估計大約80%的美國人屬於中産階級。美國的中産階級多在企業中擔任中層管理職位,或者為“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會計師、計算機技術人員。

  印度

  年均稅後收入15萬盧比(約合3000美元)左右的家庭算是中産階級家庭。而只有不到10%的家庭買得起目前最流行的印日合資“瑪魯蒂”牌小汽車或日本的豐田摩托車;中等中産階級的大多數只能買一輛印度産輕便摩托車;而下等中産階級中的多數人還得騎自行車上班。(張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