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0日 1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北京工業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的《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北京中産階層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的比例已經超過40%,約540萬人,多數中産是“房奴”、“車奴”。(7月18日 《京華時報》)
北京中産達540萬人——不過,事實上,縱然是很多被歸結于中産行列之中的人,似乎也沒有“中産”的認同意識。在當前的社會語境下,時下所謂的“中産”,在很多時候,更像是一個介於頂尖富人和最底層窮人之間的一個社會群體的籠統稱謂。比如在某些國企,高層管理可稱為“富人”,職工可謂是“窮人”,中層管理雖然收入略高,但距“中産”還差得太遠。另外,個人收入增長滯後於消費價格的提高,讓越來越多的人産生了對未來預期的焦慮感。特別是在房産、教育、醫療等生活必需品長期居於不合理價位的反襯下,“中層”的歸屬認同感自然要走低。
當前畸高的房價已經成為萬夫所指。越來越多的人將連續多年上漲的高房價,視為中間階層缺乏中産歸屬感的罪魁禍首。當前,中間階層力量薄弱,無法起到社會階層流動加速器的應有作用,導致精英寡頭化和底層人固化——這是一個不爭的社會現實。然而,中層不“中産”,與高房價有必然的因果聯絡嗎?
毫無疑問,高房價讓一部分“中産者”為之付出了更高的生活成本,甚至不排除有的人因此而“返貧”重歸“下流”。但必須認識到,中産孤單身影的背後,是更多“草根”面臨更大、更重的向上流動壓力,長期不能獲得“新鮮血液”的注入,才是中産階層不能充當社會中堅階層的主要因素。而這,絕不是房價這種單一的社會商品價格所能造成的,高房價所引發的人居成本的提升,充其量是阻礙社會階層互通流動的眾多因素中一個小小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