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8日 14: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看過熱門美劇《絕望主婦》的觀眾一定會對這樣的場景印象深刻:他們有一輛美國吉普和一輛日本小轎車,家住小獨棟別墅區,廳外綠色草坪圍繞,還有一年四季開不敗的鮮花,從不擔心失業和賬單,甜美而優雅的生活,煩惱的只是物質富足後的精神空虛。
沒錯,曾經的“美國夢”正代表了中國人腦海裏的“中産”印象。如同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紅極一時的“小康社會”一樣,“中産階層”正在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成為時代熱詞。
根據北京工業大學和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的《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公佈的數據,北京中産階層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佔的比例已經超過40%,約540萬人,接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60%~70%的社會比例,一個中産階層成為社會主流的時代似乎正在來臨。
甚至還有人更為樂觀。當美林銀行預言説未來10年中國中産階層將增長至3.5億人時,里昂證券馬上公佈了更為驚人的數字:到2020年,中國的中産階層人數預計將超過10億。
然而,眾多“被中産”的中産階層卻難以認同自己的身份:當68.5%中下層中産階層進入“房奴”“車奴”“孩奴”的“新奴隸時代”,超過70%的中産正在為避免返貧的理財大戰而瘋狂,超過40%的中産為子女教育考慮移民他鄉,貼著焦慮與困惑標簽的中國式中産,似乎與真正的“社會穩定器”還有著相當的距離。
但無論他們如何認識自我,伴隨著經濟危機中美國夢的日漸衰落,一個中産階層的中國夢正在崛起,而且,他們將成為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理性主導力量。
誰“被中産”?
540萬和40%,這是《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中最新定義的北京中産人群數量和比例,“中産階層主流化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然而,另一組隨之公佈的數據卻令起草專家們多少有些尷尬,在被認定的中産階層人群中,有68.7%的人並不認可自己的中産身份,“中産?銀行的奴隸而已!”一場關於“真中産”與“被中産”的爭論背後,中國式中産階層的劃分標準再次成為雙方關注的焦點。
被調低的財富標準?
月入過萬,有車有房,有著令人羨慕的職業──銀行會計主管,29歲的劉星絕對應該屬於540萬北京中産階層中的一員。然而,刨去房貸、車貸和養孩子的費用,劉星家的月均可支配收入就降到了不足2000元,“連件新衣服都不敢買,還中産呢?”劉星的自我描述似乎又與人們印象中的中産形象相去甚遠。
關於“中産階層”的標準,此次《報告》中沿用了統計局給出的權威定義。2005年,當時國家統計局曾公佈一份調查結論認為“6萬元~50萬元,這是界定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家庭收入的標準。”在中國,這也是“中産階層”第一次得到這樣清晰的數字化界定。
而《報告》的調查結果也再次反證了統計局的權威結論──被調查的中産階層就業者平均月收入為5923.18元,然而,這樣的標準卻遭到眾多“中産階層”的質疑。
“我認為,這個標準定得太低了,所以才有眾多參與調查者‘被中産’的説法。”劉星告訴記者,“年薪6萬元的人在青海,在新疆,可能算是中産,但是在北京可能只夠糊口,想買房買車更不可能了。”在眾多“被中産者”眼中,熱門美劇《絕望主婦》描述的才是標準的中産印象:一輛美國吉普和一輛日本小轎車,家住小獨棟別墅區,廳外綠色草坪圍繞,還有一年四季開不敗的鮮花,從不擔心失業和賬單,甜美而優雅的生活,煩惱也只是物質富足後的精神空虛。“以這樣的標準,即使是年收入50萬元的中上産們也只是剛剛及格,還要擔心生病、通脹和房價。”劉星認為,目前的中産階層劃分標準是被人為調低的,目的只是為了中産而中産。
專家們卻並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從人口基數以及可耕地面積、適宜人居住的地域等因素來看,中國、日本等很多東亞國家都不可能像美國中産階層那樣去生活。“室內冬天不是25℃,夏天不是20℃,他們覺得都不是生活。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選擇美國中産階層那樣的生活方式,地球就很危險了。”
對此持相同觀點的還有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他認為,中産的生活並不像電視劇中那樣美好。“無論在哪兒,中産都是很辛苦的階層,不是個很悠閒的階層,中産是以勤奮、勞動著名的。”而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無疑對中産階層有著更大的壓力。“一個社會變動太快會降低自己的幸福感,在快速的變動中人們容易提高自己的期望值,而一旦達不到預期,挫折感就會伴隨而生。”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中産認為自己不快樂、不承認自己是中産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