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加不加價,消費者説了算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9日 07: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不知從何時開始,車市有了加價購車的現象。不少被這陡然增高的門檻擋住或者延緩了購車進度的消費者不禁怨聲載道,而敏銳捕捉到這一現象的業內人士或者媒體記者則開始口誅筆伐。一時間,“加價”這頂高帽似乎扣在誰頭上誰就是“反動派”,也有人不失幽默地調侃,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車市風景。

  然而,經過前期“概念炒作”的階段後,各界對於加價的態度日趨理性和寬容。日前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消費者認為汽車加價銷售合理,不少消費者甚至認為“不加價的就不是好車”。那麼,到底是中國消費者“錢多人傻”,還是加價銷售真的合情合理呢?

  ■記者樊超

  1、加價透視消費心態轉變

  僧多粥少的現象在中國從不少見。計劃經濟時代,托關係找朋友,動用各種社會資源,或者直接送煙送禮,就為買到一台電視機,記者認為這其實也無異於“加價銷售”。而在中國飛速駛入汽車時代的過程中,特別是從2002年開始,中國車市的加價行為越來越公開化甚至於合理化,而作為手持貨幣的消費者,也開始自覺或被迫漸漸承認這一行為的合理性。

  歸根結底,這還是一個市場逐漸成熟和消費者心態變化的過程。中國車市發展初期,可供選擇的車型少,屬於完全的賣方市場,消費者想買就得接受廠商單方面開出的條件,連加價都得排隊。隨著全球車企悉數落戶中國以及自主品牌的蓬勃發展,消費者對品質和品牌有了更強烈的認識,並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消費習慣。如同股市有“追漲殺跌”,車市也出現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不加價的就不是好車。所以,這與市場初期純粹的搶購相比,這一階段消費者對加價的心理認知程度已經發生了改變,甚至隱約包涵著一種炫富的成分。

  時至今日,各方對待加價的態度更趨複雜,因為每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訴求。而據記者調查,現在加價的車型一般都是上市不到3個月的新車。這類車型,廠家産能有限或者乾脆需要進口。以奧迪Q5為例,據説湖南每家經銷商每個月能夠提到的車僅僅兩台,而追捧該車型的消費者又過多,這種供求失衡的情況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造成“坐地起價”的現象。

  面對這種情形,不論是願意加價5萬元提早提車的“傻大款”,還是堅持不加價願意苦等6個月再提車的“淡定派”,也就都成為各自消費心態和消費主張的執行者。

  2、加價與否,應由消費者説了算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車市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在車市價格戰此起彼伏,汽車價格一片降聲中,卻偏偏總有那麼幾款車不合時宜的加價銷售,儘管遭到媒體的攻擊、廠家的嚴查、甚至部分消費者的抵制,但加價銷售的車依然加價銷售,我行我素。究竟是誰在支持商家如此作為?歸根結底還是消費者。

  某市場諮詢機構日前完成的調查顯示,38%的消費者認為汽車加價銷售合理,有30%的消費者承認,他們會加價購車。中國汽車工業經濟技術信息研究所李京生所長分析説,事實上,這符合市場規律,供求關係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供不應求必然引起價格的上揚。某一汽大眾經銷商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不是我們非要加價,而是不少客戶找著我們非要多花點錢早提車。例如時下熱銷的CC,廠家實在供不上車,我們動用私人關係挺不容易從廠家搶來幾臺車,這些實際上都等於增加了成本。”

  如果説,上述正在加價或者曾經加價的汽車廠商的辯解難免讓人感覺蒼白和自私的話。那麼,那些苦苦掙紮在盈利邊緣的自主品牌經銷商的心聲則令人深思了。“車搶手,加價賣,這很正常。如果我們的車也那麼搶手,我們也會加價,反正有消費者願意多花錢早提車,這好比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某江淮經銷商甚至有些羨慕合資品牌的車能夠加上價,“市場供需緊張,價格漲一些;市場供應過大,價格降下來,這其實就是市場行為,沒什麼不正常。但絕大部分消費者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歡迎打折優惠的同時反對加價提車。如果這些可以讓人理解的話,那麼我們車商的利益訴求是不是也應該受到尊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