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0日 09: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記者 周靜 通訊員 鄭春苗
熱銷車型加價或變相加價,如今成了中國汽車銷售市場上明目張膽的“潛規則”,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勢。
最近,杭州的劉先生看中的一款車終於上市了,滿心激動地跑到4S店詢問,卻被銷售人員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不好意思,我們沒有現車,你先下訂吧,等到明年初就可以提車了。不過,如果加價3萬元,就可以提到現車。”
失望的劉先生氣憤地丟下一句話:“沒有現車,還上什麼市?”可不是麼,商家給了AB選擇題,消費者選哪個都覺得憋屈。
不少消費者發出疑問:車市到底怎麼了?一邊是經銷商庫存壓力增大,大喊車不好賣了!另一邊是某些新款車一上市就難見蹤影,害得車友擠破頭,或加價提車,或被強賣保險,或“被裝潢”!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交通運輸部、質檢總局聯合發文,要求各地工商、交通運輸和質檢部門,進一步加強汽車銷售行為以及汽車配件質量監管,制止汽車品牌經銷服務店(4S店)違背購買者意願,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的行為。同時,不少省市的工商部門對加價提車開始了政策上的監管。
問題是:廠商為何加價或進行其他的捆綁、搭配銷售行為?加價是否合理?加價都有哪些招數?面對市場的不理性,消費者是否也要保持清醒,承擔一部分責任?
熱銷車型加價,買家乖乖奉上銀子才能提新車
在很多時候,“顧客是上帝”是不靈的,而應該是“店家是上帝”。消費者看中某些熱銷車型,根本提不到現車。加錢還是等待?為難了購車者。
於是,買車的求起賣車的。經銷商開價:加價數萬。消費者乖乖奉上白花花的真金白銀,才能提到新車。
今年三月份,城西的黃先生到一家4S店訂車。對方説,等到年底也不一定有貨。如果加價2.5萬元,馬上就提車。雖然訂了車,黃先生至今還在遙遙無期地等待著。
也有些車友,托了朋友買車,加價倒沒輪上,但一樣吃悶虧。新近拿到車的倪小姐似乎是幸運的,有些去年底訂的人還沒拿到,她因為托了熟人幫忙説情縮短了等待時間。可是細細一算還是鬱悶:在4S店辦的車險九折,車內裝潢花了4000元。一對照,人家車險七折,自己找人裝潢可能2000元都不到。這不等於就被加了價嘛!
類似的,俞小姐買了一輛15萬元的車,在4S店的強行推銷下,付的是全險費。回來一問,比同事差不多時候買的30多萬元奧迪車的保險還貴上1000元左右。
有媒體報道,就在前幾天,某地一家經銷商因“惡意加價提車”,引來了消費者的大打出手。
曾先生今年2月在4S店交了1萬元定金訂下途觀。
3月份,途觀上市了,曾先生沒有提到新車,4S店的回答是:“無限期等待!”
在將近半年的等待過程中,曾先生多次被“友好提醒”:“如果願意加3萬元裝飾,可以馬上提車!”
曾先生開始調查。不查不知道,查了氣死人。在倉庫裏,曾先生看到停放的途觀現車有好幾十輛。
憤怒的曾先生一氣之下,把新車的尾燈砸了個稀巴爛。
此事驚動了110,4S店拿不出比曾先生訂單靠前的證明。
最終,曾先生原價買走了被砸的新車。他樂了,花380元就修好了尾燈,這總比被迫加3萬元裝飾要好多了!
曾先生的做法有點過激,但他的行為在各個論壇上被網友、車友廣為傳播,反映出消費者對經銷商惡意加價賣車的強烈不滿。
搭售裝潢、推銷保險……變相加價招數真不少
為了借助新車吸引消費者,如今很多廠商都加快了新車上市的步伐,新車推出的頻率在加快。相應地,廠商的産能卻有限,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這也是終端市場加價的原因之一。
然而,除了這些客觀原因之外,有些經銷商信奉“饑餓營銷法”——明明有現車,卻也壓著貨喊著要消費者“加價”。
最基本的招數是這樣的:一般來説,從消費者下訂單到從經銷商處提到車,估計要2至3個月,而經銷商從廠家拿車只要1個月的時間。這一段時間差,經銷商就做文章了。比如説,A先生在1月份訂了一輛車,不願加價。銷售顧問就會説,3個月後提車。1個月後,A先生訂的車已經到了,而經銷商並不通知A先生,這時,B先生決定購買一輛和A先生同一顏色同一型號的車並表示願意加價,這樣,經銷商就會把A先生的車賣給B先生。至於A先生?還要再苦等上2個月。
比這高明的加價手段也有,也真有點狠。比如説,C先生兩個月前訂購了一輛車,在提車時卻被銷售顧問告知,這批車出廠時已經加裝了一個原廠導航並增加了部分裝飾,要想提現車,需要在支付原車款的同時再多交1萬多元,否則就要等待下批車。
或者換個説法:“先生,您要的這個款現貨沒有,要等3個月。但店裏有一款帶天窗和導航的現車,人家剛退的,加點錢可以馬上提走。”
噎住了吧?沒話説了吧?雖説又是花了額外的錢,可畢竟這錢花了還摸得著,配置總是實打實的。至於平時用不用得到,性能如何,又當別論。
還有一種隱性的加價,就是勸説你在4S店購買保險,有的4S店甚至表示不買保險不賣車。這種加價方式較為隱蔽,不容易看出加價的實質。
很多新車主在買車時,銷售人員會熱情推銷,甚至強行搭售保險:“出事了要自己搞很麻煩,你在這裡買,可以一條龍服務;出了事,從理賠到維修,也更方便。”有的還得寸進尺,要求消費者一買就是兩三年的保險。車主事後一比較,店裏推銷的保險和外面的行情差價在上千元的不在少數。
“汽車與保險搭夥銷售是公開的秘密,有的還是公司硬攤派的任務。”一家4S店的銷售人員向筆者透露,賣車險有佣金,消費者吃悶虧是很自然的:“各品牌4S店和保險公司都有聯絡,他們是保險公司的代理商。在車險銷售中,保險公司給予4S店返點是‘行規’,給得越多,積極性越高。”
對於各汽車品牌4S店和保險公司來説,這是個“雙贏”的結果:保險公司借助汽車經銷商獲取穩定的客戶來源;而對於汽車經銷商而言,一旦成為保險公司維修業務的指定廠家,就意味著除了在零部件、維修工時費等方面獲取利潤之外,還可以得到保險公司返還的佣金。説虧,就虧了消費者。
光靠政府監管?不夠,消費者需保持理性維護尊嚴
俗話説: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確實,總有些消費者當了黃蓋,願意買商家的賬,甚至有的還主動提出加價什麼的,所以人家才拽成那樣,咬定加價不鬆口。
加價提車,是消費者和經銷商之間的博弈,打的是心理戰。
退一步想想,4S店要求加價提車或買保險、搞裝潢提車,本身就不夠厚道。如果消費者選擇加價提車,等於花了冤枉錢乖乖就範。所以有很多車友對提車加價行為説“不” 。在網上,一些車友論壇熱火朝天建起了“反加價聯盟”,堅決不買加價車。
面對市場的不理性,消費者還是得淡定,不盲從: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大家一窩蜂搶購的加價車,未必就適合自己。所以,要理性消費,不要讓從眾心理搞得自己很糾結。
買車又不是買饅頭,今天不買就會餓暈。等它十天八天甚至幾個月又如何?再説了,買不到饅頭買個大餅也能充饑啊。換個車型,一樣精彩!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苦戀一枝花。如果必須加價提,老夫只好換一家!你看有沒有道理?
應該辯證地看待經銷商對市場緊缺車型的加價行為:當産品市場需求旺盛,供小于求的時候,逐利是商家的天性,自然會出現加價現象;反之亦然。
不管消費者是當場提車,還是幾個月後提車,專賣店和經銷商都應該按照廠家公佈的零售價格進行銷售,因為廠家公佈的零售價格,都是在稅務部門登記備案,涉及到國家對車輛徵收附加稅的稅收問題。因此,任何名目的額外加價做法,都涉嫌對消費者的欺詐行為,同時損害到消費者個人和國家的利益。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講,加價提車令消費者被迫接受價格歧視,他們即使接受加價行為也是出於無奈,同時還可能被某些壓著車製造“緊俏”假象的車商所欺騙。
針對愈演愈烈的加價風,近日,國家工商總局、交通運輸部、質檢總局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對汽車銷售行為及汽車配件質量的監管通知》。列出了一些行業“潛規則”,如搭售商品,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等。
其實,幾個月前,浙江省工商局就特別下發了《關於開展汽車銷售服務領域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重點檢查汽車銷售中是否存在強制搭售保險及其他商品等不正當競爭行為、附加不合理條件的行為,其中加價銷售是其重點整頓的目標之一。
由於涉及眾多經銷商的利益,整頓汽車銷售市場,光靠政府部門的文件和行動是不夠的。這不僅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管,更需要在這場博弈中處於弱勢的、分散的消費者保持頭腦清醒,維護自己的尊嚴。
工商部門提醒購車者,消費者要注意自我保護。舉例而言,購車的加價部分,經銷商往往拒絕提供正規發票或收據,對於今後的維權將造成很大障礙。例如,車輛出現重大質量問題,消費者在申請退車賠償時,“加急費”、“裝潢費”部分就很難得到保障。
如果在購車中遇到價外加價行為,注意取證,向工商部門或者是消費者協會進行投訴,以便有關部門掌握更多線索,並對有關廠商進行調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