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國內外糧價高位共振 糧食危機“狼來了”?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4日 08: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由於遭遇“13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俄羅斯宣佈于本月15日起暫停糧食出口,國際市場對“糧食危機”的憂慮被再次點燃。

    今年國內糧食收購價水漲船高,與國際市場形成“共振”,引發業界對於2008年糧食危機是否會重演的擔憂。越來越嵌入全球農産業鏈條的中國,會不會發生“輸入型漲價”?羊城晚報記者對此進行了多方採訪。

  國內外糧價高位共振

    今年7月至8月6日,澳洲飼用大麥、美國CBOT小麥主力合約價格分別飆升83%和49%,漲幅歷史罕見。主要原因是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等世界小麥主産區遭遇旱災,其中俄羅斯受災面積達1000萬公頃;另一主要出口國澳大利亞則受蝗蟲災害,百萬畝大麥、小麥絕收。在小麥的帶動下,國際農産品期貨市場上的玉米、大豆、棉花、糖也普遍漲價。8月5日,俄羅斯宣佈從8月15日起至12月31日,全國禁止出口糧食和糧食産品。

    這一切,讓業界嗅到2008年糧食危機的味道:2008年糧價飆升,泰國、越南、埃及、柬埔寨、印度紛紛下調大米出口;海地爆發市民與糧商的衝突,巴基斯坦動用武裝力量護送糧食,肯尼亞陷入危急狀態……拉丁美洲和非洲多國由於長期依靠進口糧食,受危機牽連最深。

    奉行糧食自給的中國,當年糧食供應未受影響。但今年的格局則更複雜:外國市場飆升,國內夏糧收購價也水漲船高,呈現罕見的“共振”。由於收購主體多樣化,農民惜售,糧商哄抬,國家糧食儲備部門幾乎無糧可收。

  高糧價“不會持續”

  本輪糧價上漲的原因,與2008年那次有何異同?

    “相同因素是都有農産品減産,並且有資金炒作。”銀河期貨研究員梁勇説,2008年市場炒作大豆減産,今年則炒作小麥減産。

    不同之處是,今年糧價上漲有“減産”唱主角,兩年前的肇因則是次貸風波前的商品牛市。“2003年到2008年,國際初級産品價格總體上漲,是史上初級産品持續最長、漲速最快、上漲種類最多的時期。先是金屬和石油,然後是糧食,輪動上漲。”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勇説,他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糧食危機與拉美國家的農業。

    張勇認為,糧食危機的根源在全球農業生産和貿易體系的失衡:發達國家長期實行農業補貼,導致農産品價格嚴重扭曲,這些農産品進入發展中國家市場後,使當地農業生産萎縮———2006年開始石油價格飆升,導致農業成本提高、糧價上升,另一方面又鼓勵發達國家用玉米生産“生物燃料”,減少糧食供應。危機逐步積累,終於在2007年夏季至2008年初集中爆發。

    今年的糧價上漲沒有石油推動,多名業內人士認為“高糧價不會持續”。“美國天氣很好,照這麼發展下去,大豆、玉米的單産都要提高的。後期小麥一旦調整,其他品種都會下來。”銀河期貨研究員孫禹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此外,小麥經過前兩年的豐收,庫存量比2008年豐富,高價難以持續。

    近兩日CBOT小麥合約稍有回調。農業部副部長牛盾昨日也表示,國際糧價的上漲“還僅僅是個苗頭,要繼續觀察”。

  糧食市場有“新問題”

    中國的四大主糧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裏,小麥和水稻自給率最高,基本與國際市場隔離,尚未受到波及。在國際市場小麥合約一月飆升近50%之際,鄭州強麥主力合約僅漲了7.5%。但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對羊城晚報表示,其中也有個新的監管問題。

    “2008年國際糧價上漲時,我們的糧食都在中儲糧手裏,管得很嚴;今年不一樣,因為中糧也參加了夏糧收購,同時它又有小麥進出口的壟斷專營權,會不會趁國際糧價高就出口?建議國家要監控。”鄭風田説,國內小麥基本供需平衡,在國際糧價飛漲時,國家應該像俄羅斯一樣禁止出口。

    “農業的戰略地位不能放。”張勇對羊城晚報記者説,2008年初因為糧食危機,拉美國家通貨膨脹攀升,共發生了近50起大規模抗議活動,最重要的原因,是糧食供應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因此“要警惕糧價繼續上漲的風險”。

    鄭風田認為,中國對小麥、水稻、玉米的控制,足以穩定糧食市場。玉米即使受北方強降雨影響,有減産預期,但“國家對玉米育種非常重視,國內産量跟美國持平,價格在全球市場也有競爭優勢”,因此步大豆後塵的可能性非常小。記者曾頌,實習生黃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