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2日 11: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揚子晚報
“如果給您兩種選擇:一種是立刻拿到100元錢,一種是現在先不要,而一年後可能拿到多過100元但並不確定的收益,您會選哪一個……”6月27日—28日,應中德安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之邀,德盛安聯資本市場分析負責人、行為金融學研究專家馬涵義(Hans-Jorg Naumer)來到上海,用諸多生動鮮活的例子向來自全國數十家媒體的記者闡釋其有趣的行為金融學研究,並針對一些典型的投資行為,開出了“診療處方”,以便幫助投資者認識自身非理性的投資行為。
投資禁忌1 :過於高估自己
在投資前要找個持不同意見的人
【行為症狀】:研究人員通常會問開車人一個問題:“你認為自己的開車水平是高於平均水平還是低於平均水平?”每次問這個問題,90%的受訪男性都回答“我開車的水平高於平均水平”。
【把脈判斷】:過於高估自己、狂妄自大最容易讓人犯的錯誤就是過度樂觀和過度自信,同時出現“控制幻覺”和“知識幻覺”,意思即:我自以為能夠控制無法控制的局面,或擁有足夠的知識來做出正確的決策,而事實並非如此。上述兩種幻覺發生在資本市場時,投資者只看到以往一連串的投資佳績,難免會認為自己日後也能準確預測市況,當資本市場處於牛市時這種危險更大——人們容易認為個人的金融投資能力高於平均水平,而且一般來説,投資者容易忘記虧損的經歷,而牢記獲利的情況,這也是導致自我高估的一個原因。
【金融處方】:建議這種過於自信的投資者在每次投資前,要制定一個嚴謹的投資程序,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其中,第一步是只投資自己熟悉的領域,然後進行基本的分析,要著眼于未來的預期收入,而不是以往的業績;第二步是蒐集與個人意見相悖的資料,並與持相反觀點的人討論一下自己的投資計劃;第三步:謹記“止損出倉”是防止“拒絕承認錯誤”或“過早套利”的良方。
投資禁忌2 :偏愛即得利益
容易讓人看低未來收益的價值
【行為症狀】:行為金融學調查中常會説到關於“選擇”的問題,即要麼立刻拿到100元錢,要麼現在先不要,而一年後可能拿到多過100元但並不確定的收益,大多數人的選擇往往會是前者。這就像“火雞效應”——每天早上起來,都有人給火雞喂食,經過一段時間,火雞認為生活再好不過了,一切都會按著既定模式延續下去不會改變,這便産生了“信息的幻覺”,由此又産生了一個更壞的幻覺——“控制幻覺”,認為自己能控制未來,但實際上未來是不可控的——感恩節當天人們吃掉了火雞。
【把脈判斷】:“火雞效應”與人們的投資心理一樣——總是偏愛最快速、最保險的獲利或唾手可得的好處。就像人們雖然知道儘早儲蓄能産生巨大的複合利率效應,但在保障日後生活方面,投資者仍會延遲行動——因為人們往往感覺相比于將來擁有無憂無慮的退休生活,現在的犧牲似乎無法忍受,往往做出“目光短淺”的選擇,這是人的本性之一。
【金融處方】:這種對即時可得利益的偏好,容易讓人們看低未來收益的價值,看輕日後可享受利益的重要意義,這種心態不利於保障日後的生活。未來以及未來的所有信息是不可能完全控制的,如果對一項投資深入了解,且收益符合預期同時很安全,比如養老保險,就是典型的該及早並長期持有的投資選擇之一。另外不要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