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圖文頻道 >

隱患問題無處不在 熊貓煙花成大股東提款機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30日 09: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證券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熊貓煙花憑藉其産品在奧運會開幕式上絢爛奪目的亮相而風光一時。然而,湖南證監局明察秋毫,一紙責令該公司整改的決定書揭開了其光鮮的外衣,將其隱藏的問題悉數予以曝光。證監局細數了公司的諸多問題,小至會計報表項目紕漏,大至上億資金投向未果;下至員工薪酬核算混亂,上至董事長屢屢缺席股東大會,公司的隱患和問題可謂無處不在。

  業績逐年下滑 大股東頻繁套現

  2005年廣州攀達(後更名為廣州銀河)以約1.5億元的總成本獲得瀏陽花炮(後更名為熊貓煙花)52.39%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2006年瀏陽花炮終於扭虧為盈。隨後,熊貓煙花卻步入了業績下滑的軌道。2007年至2009年,熊貓煙花的凈利潤分別為2072萬元、1313萬元和1028萬元,呈現逐年下降的頹勢。

  雖然公司業績平平,但大股東的心思似乎不在發展主業,而是忙於減持套現。熊貓煙花的大股東廣州銀河自2008年12月17日起就開始減持股票。自2009年1月限售股流通以來,大股東頻繁減持套現來勢洶湧,2009年共計減持1147萬股。2010年又進行了4次減持。在1月15日,大股東減持了無限售條件的流通股份630萬股;1月19日,減持500萬股;2月8日,減持130萬股;2月23日,又減持了300萬股。截至2010年2月23日,廣州銀河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系統累計減持熊貓煙花股份28,199,800股,佔公司總股本的22.38%。

  “拍腦袋”決策 “三會”被架空

  湖南證監局指出,熊貓煙花的董事長趙偉平頻繁缺席股東大會。從2007年至今,公司共召開16次股東大會,而董事長缺席次數競高達14次。公司董事會專門委員會也形同虛設。

  讓投資者更為不滿的是公司重大事項竟不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而僅憑公司老闆擅作主張。2009年3月,公司與北京鑫河律師事務所簽訂《專項法律顧問合同》,委託其就特定目標市場和國慶煙花燃放提供法律服務及諮詢;2010年4月,公司簽訂收購瀏陽東信煙花集團有限公司股權的協議,並預付了1,000萬元的收購款,但上述重大事項至今均未履行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審議程序。

  而通過股東大會審議的項目也執行緩慢。2009年8月,熊貓煙花經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出資1億元設立瀏陽銀湖投資有限公司的議案,但直到現在該公司尚未成立;2009年10月和11月,公司經董事會和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收購和增資江西五葉實業有限公司的議案,但投資半年後,由於規劃和資金等多方面的原因,項目進展緩慢。

  設立瀏陽銀河投資有限公司意在房地産投資,記者查閱熊貓煙花2009年年報,去年公司總營業收入僅1.7億元,竟砸1億元投向與主業相去甚遠的房地産行業,資金不能到位或許是導致決議遲遲未能履行的主要原因。

  募投項目收益甚微 注劣質資産

  2001年7月,公司上市募集資金18,658.62萬元,至2009年末已歷時9年,但尚有1,308.09萬元未使用,募集資金使用進度緩慢。

  而募集資金使用項目幾經變更。2005年廣州攀達入主後,變更原募集資金項目,計劃投入“收購廣州市攀達國際有限公司”、“收購資産及投資醴陵熊貓煙花有限公司”等項目,但2008年以後,又再次變更為投資上栗熊貓、武漢熊貓、鄭州熊貓、雲南熊貓和瀋陽熊貓等項目。

  經過幾番折騰後,募集資金項目收益甚微,大股東注入的劣質資産更成為公司的包袱。公司募集資金項目除“投資北京熊貓”外,投資安全環保煙花和設立內銷子公司等項目大多虧損或未正常營業。“收購資産及投資醴陵熊貓煙花有限公司”項目共投入1,982.39萬元,其中在2005年底收購控股股東關聯方在建工程等資産1,000萬元,收購後僅在2006年進行了後續投資便停建至今。項目拖延5年未創造效益反而已減值245.84萬元;“購買攀達煙花製造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權”項目共投入1,100萬元從大股東關聯方購入土地使用權和租賃權,該資産長期處於閒置狀態,2009年10月整體用於出租,3年租金僅100萬。

  有投資者指出,熊貓煙花豪擲數千萬資金購買大股東及其關聯方的劣質資産,而大股東又瘋狂的在二級市場減持公司股份,上市公司成了大股東的提款機。

  熊貓煙花的主業煙花銷售主要是由控股股東允許公司免費使用“熊貓”等11個註冊商標,公司在2008年7月公開承諾,公司將與控股股東簽訂協議,由控股股東將其擁有的“熊貓”商標協議轉讓給公司,但該承諾至今尚未履行。公司缺乏獨立自主的品牌,在業務上形成對控股股東的依賴,這是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大隱患。

  大股東將劣質資産注入上市公司,卻遲遲未將自有的品牌商標轉讓給公司,倘若大股東真正致力於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何故吝嗇自己的品牌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