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8日 0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成本上升漲價預期導致“惜售”
德州市黃河涯鎮崔莊村糧農崔風全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他今年種了5.5畝小麥,大約收了4500斤,單産800斤左右。“不賣,再等等。”崔風全説,按市場價1元/斤出售,可以“變現”4500元。但由於柴油、勞務等價格上漲,增加了生産成本。去年40元/畝的收購價,今年漲到50元/畝,播種價也從去年10元/畝漲到今年15元/畝。
崔風全粗算了一筆賬:按1畝小麥計算,肥料大約300元,農藥40元,種子大約30元,水電費100元,播種15元,收割50元,累計一畝地成本535元。而一畝大約收800斤,按1元/斤,一畝小麥一年下來凈收入265元,還不包括勞動力成本。
“現在玉米之類的農産品都在漲價,大家都預計夏糧價格還會漲,所以我也不著急賣,再等等。”崔風全説,村裏有點能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每天至少掙六七十元錢。雖然國家有補貼,三畝地一年能補兩百多元,但種糧的收入只佔家庭收入中很小的一部分。
由於種糧成本普遍上升,農民對糧價存在上漲預期和惜售心理。部分農戶的糧倉全部裝滿了糧食,他們認為糧價還會上漲,所以不會在近期賣。
一糧農説,“玉米、綠豆、大蒜都漲得很快,小麥也有可能上漲。”在農村,如今農民對“炒”農産品現象並不陌生,甚至坐等小麥後市上漲行情,捂糧惜售現象今年特別嚴重。
“搶糧”戰打到田間地頭
一邊是農民惜售,一邊是收購方紛紛掀起“搶糧潮”。受低溫天氣影響,今年江蘇、安徽等地小麥減産幅度超過先前的市場預期,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市場採購主體入市搶糧。
企業搶收成為推動糧價高走的源動力。由於新麥全面上市之前,部分地區小麥推遲上市10天左右,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心理預期,於是各收購主體紛紛先下手為強。
除了中儲糧、中糧、華糧及其他國有糧食企業,2010年參與夏糧收購的主體還有各類糧食貿易企業、糧食儲備企業、農村經紀人、麵粉加工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等。
往年這個時候正是夏糧收購高峰期,中國證券報記者來到一些糧食收購點,卻很難見售糧農民的身影。個體糧食商販和經紀人直接到田間地頭,不等農民晾曬整理就收走小麥,農民得到的價格比市場價低3—5分錢。
收了15年糧食的仲介安吉清説,“農民的糧食還曬在路上,為了圖省事,就直接賣給糧販子。”安吉清今年才收了10萬斤,而往年同期至少收了40萬斤。
在陵縣糧食儲備庫,中國證券報記者看不到多年前農民熙熙攘攘排隊售糧。陵縣糧食儲備庫一工作人員説,“我們現在要提高服務質量,不再坐北朝南。現在下鄉進戶收糧,甚至不需要糧農搬運,輸送機直接傳輸到卡車上。”
吳希明是開三輪車進村收購的“散戶”糧販,收購價大約0.97-0.98元/斤,“今年不好收,有時半天,還是空車,農民不賣。”吳希明收來的小麥,再轉手賣給仲介商,一般以1元/斤成交,賺2到3分錢的差價。
“我收糧食10多年了,第一次遇到今年這樣的情況,大家都不肯賣。以前一天能收4、5萬斤,現在4、5千斤都收不到。”王建志是一名仲介商,往年同期一天能賺四五百元,現在只能掙四五十元。
私人糧商有些是看好小麥價格漲勢,另一些則是受雇于大型糧食企業,為大型糧食企業代收代儲,以賺取收購和存儲費用。
而各糧庫想方設法收購托市小麥,背後有利益驅動。國家政策規定,定點收購的企業,可以獲得每斤2.5分的收購費用補貼和每斤3.5分/年的保管費用補貼,加在一起有6分錢的補貼,所以各收購主體積極性非常高,有的甚至願意出高價倒貼一兩分錢去收購。
搶購小麥不僅出現在本地不同市場主體之間,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今年跨地域收購現象比較突出。來自江蘇的國有糧食企業因為資金充足,又需要進行儲備糧的輪換,紛紛到安徽滁州等地入市搶收,價格高出托市價3分左右。
根據測算,每斤糧食增加一分錢收購成本,即可將收購半徑擴大100公里。進入安徽收購糧食的外地企業主要來自江蘇、山東等臨近省份,這些加工企業經濟實力強,不少還享受政府的相關農業産業化補貼,有經濟實力從事跨區收購。特別是一些銷區加工企業,直接到産地收購糧食價格低,比後期從國家糧食交易市場拍得的糧食要便宜得多。
據安徽省糧食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安徽省政策性收購小麥已達77萬噸,比去年同期少160萬噸,出現“錢等糧”的現象。
影響下游産品價格
雖然今年部分省份上報數據顯示夏糧豐收,但根據糧農反映,今年小麥單産下降了10%。
針對目前新麥價格走高,河南、山東等地的中儲糧系統已經暫停了托市收購。業內人士分析,暫停收儲是一種信號,有利於穩定收購價格。
一位業內人士給中國證券報記者分析了今年新麥價格“小步快跑”的原因。首先,農民對糧價的預期抬高了收購價格。由於受前幾年收購價格走勢的影響和2010年種植成本的提高,開秤收購的價格高開也是順應了這種趨勢。部分糧農心理價位已經達1.1元/斤。其次,受持續低溫等因素影響,個別地區小麥出現減産。另外,貿易商、加工企業看到後期行情,國家托市價逐年提高,這些也導致農民惜售。
這位人士説,中等小麥的托市價是0.9元,但市場價已經達到1元—1.05元,所以托市預案無法啟動。
陵縣糧食儲備庫一位工作人員説,“今年市場收購主體增多,收購難度加大,加劇了農民的惜售心理,目前上市流通小麥量僅為往年的50%。”
中國證券報記者得到一組數據,截至7月2日,德州市收購小麥7.02萬噸(國有3.02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4.9萬噸左右,國有收購較去年同期減少2.44萬噸左右。
業內人士認為,托市收購價逐年走高,去年糧食後市走高,部分糧農覺得今年會延續去年行情。並且,農民生産投入增加,農民收入渠道多,出售小麥不再是唯一收入來源,達不到一定的心理價位就持糧待售,致使小麥市場往年的“售糧高峰”不再。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得一份7月2日《夏糧收購快報》,根據對河北邯鄲、河北臨西調查,小麥價格繼續上漲,漲幅在0.005-0.01元/斤,但上市量仍然沒有多大變化。菏澤地區“國”字頭收購(托市糧、商品糧、輪換糧)全部停止。聊城國企停收,但糧農依舊惜售,價格仍維持高位運行。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雖然“國”字頭企業接到中儲糧山東公司停收消息後,基本停止收購小麥,小麥市場價格漲勢趨緩,但小麥市場整體並沒有受此影響下跌。市場收購進展緩慢,其他收購主體想借此略為降低收購價格,但糧農惜售情緒仍較濃重,市場價格依然堅挺。
目前,小麥價格上漲已經影響到下游麵粉等加工産品的價格。山東麵粉企業巨嘴鳥工貿有限公司原糧部經理馬善鴻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説,與去年同期相比,企業收購小麥的成本已經上漲超過10%,麵粉加工企業擔心後市繼續上漲,想辦法多存儲麥子以應付後市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