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6日 09: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郵政改革向市場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6月29日,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郵速遞”)正式掛牌,其在全國31個省(區、市)的全資子公司也在同一天掛牌。
中郵速遞最終目標直指上市。
但脫胎于郵政系統的中郵速遞,與母公司之間藕斷絲連。中國郵政集團與中郵速遞之間,業務如何劃分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瞄準上市
2009年中郵速遞營業收入約為150億元,位居中資快遞企業第一位,比第二位的民營企業順豐速運多出一倍。
EMS設立於1985年,負責經營和管理全國的郵政特快專遞業務;中郵物流則成立於2003年,是一家集倉儲、配送、運輸等業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物流企業。這兩家企業都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子公司,于2009年9月合併成立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公司。
完成股份制改造後的中郵速遞,將承接EMS(全球郵政特快專遞)和CNPL(中郵物流),擁有“全夜航”貨運航空網絡、國內最大的快遞服務網絡等等。
此前,中國郵政的速遞和物流業務都是兩套人馬,運輸渠道相對獨立,同一城市的場地和設備也沒有共享,合併後有利於閒置資源共享,統一降低成本。
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上市。
中郵速遞曾經持有湘郵科技(600476)的1802萬股國有法人股,這被解讀為中郵速遞的“借殼上市”。但5月26日,湘郵科技發佈公告稱,財政部批復,同意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公司將所持有的湘郵科技股份,無償轉讓給郵政科學研究規劃院。
這被外界解讀為,由於湘郵科技的股東、財務等關係處理較複雜,中郵速遞自己IPO比借殼湘郵科技上市要容易。上市計劃已列入中郵速遞的工作日程,但具體是IPO還是借殼,目前未有定論。
整合之難
速遞和物流兩大業務差別明顯,要想在人員龐雜的郵政系統將其捏合在一起更非易事。郵政系統曾在2005年嘗試合併速遞和物流業務,但合併計劃最終讓道于政企分開的改革。
2007年郵政局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實現政企分開,2008年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之後,郵政改革才將重點放在速遞和物流業務的整合上。
從2009年初開始,各地的速遞物流公司,與郵政局在操作和財務上逐漸劃分開。
但速遞業務和物流業務的運作模式並不相同,速遞的核心目標是快速高效,提供門到門限時遞送服務;而物流則是個性化運作,為客戶提供面向大宗物品的運輸、倉儲、配送等綜合服務,對時效性的要求遠低於速遞業務。郵政速遞和物流在業務模式上差別很大,前者是標準化運作,後者是個性化運作。
混業經營
郵政速遞和物流業務的合併,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將EMS的競爭性業務和中國郵政的普遍服務徹底分開,並進行必要的資産剝離。
速遞與物流屬於競爭性業務,利潤高且效益好;而像信函遞送、黨報黨刊發行等則屬於郵政普遍服務,多年來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郵政科學研究規劃院的熊潔菲説,國家有關部門支持郵政速遞物流向自主經營、獨立核算方向進行重組,希望通過3到5年的努力,使郵政速遞物流企業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速遞物流綜合服務運營商。
但EMS和中郵物流很多業務都在借用普遍服務的郵政網絡,比如借用通行免費的郵政運輸系統,通過郵政網點進行業務受理,還享受其他補貼等優惠政策等等。從民營和外資快遞企業的角度看,這必將導致市場不公平競爭。
在中國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看來,中郵速遞在股份制改造後,EMS等業務或將通過委託代理的方式在郵政網點經營,子公司與集團公司之間需要有業務經費支付,而不是以前的“資源共享、收益均攤”。
但如果分家分得太徹底,郵政系統也會出現互相拆臺情況。比如,快遞包裹收入既然劃歸中郵速遞,窗口人員就勸説客戶寄普通包裹;客戶原本想用EMS寄證件,窗口人員就介紹客戶用掛號信寄。
《中國郵政報》的一篇報道説,“由於專業經營、收入分配等原因導致窗口人員對代理速遞業務積極性不高,有些職工甚至出現了抵觸情緒。”
中郵速遞正在加大攬投網絡的建設,發展自己的攬件投遞系統,以減少對原有郵政系統的依賴。中國郵政集團副總經理劉明光説,“要將加快速遞物流攬投網建設,當做機制改革頭等大事來看。”